《百年孤寂》

马奎斯著;杨耐冬译;志文出版社

1,事实却魔幻:

外在世界:外面世界的科技对封闭落后小镇来说是魔幻的。

人物个性:老邦迪亚的冒险精神与想象力,也是魔幻的元素。

不是无中生有。捕抓到真实里的诡异而奇幻的感觉。像第一次看到冰块和发现地球是圆的。

2,超自然发生时,真实世界正常反应:

(鬼魂第一次出现)被杀的人的幽魂,只引起亚的厌恶 

(群众第一次面对)吉普赛人的飞毯,让村民兴奋。只用娱乐的眼光看待。一点都不惊讶而害怕。

是无中生有。但要理直气壮,自圆其说。完全没有一点让人怀疑的缝隙。把魔幻写成正常。

3,事实还是事实:

当政治的力量进入时,老邦迪亚如面对奇幻世界一样去解决问题。而且有趣的是,地方长官是他的敌人,象征着幻想与真实的对立。

是有中生有。正常的写实,叙事。

4,唯一的象声词,是骨头的声音:

莉比卡的亡父母的骨头,咔哒咔哒。

雷纳神父的骨头,扎扎的声音。

死人与活人有同样的特征。听觉的效果,加强了魔幻的生死同域的感觉。

5,对话不多。却因各种离奇的情节,让简单的对话,也变得有寓意:

小邦迪亚的朋友对他说:“你会变得与他一样胖。”

简单的话语,都带了预言式的意味。

6,预先告知了情节:

小邦迪亚跟兄嫂的乱伦

亚克迪奥与莉比卡(不是亲生妹妹)的乱伦

我预测,后面会有真正的血缘上的乱伦。

7,确实如我所说,会有真正的乱伦,但却不是我所预料的:阿克迪亚与亲身母亲透娜拉几乎发生性关系最终没有,而且阿克迪亚不知道透娜拉是自己的亲母亲。所以,这是没有血缘的乱伦和有血缘的乱伦之间的过渡。既不知情的血缘乱伦和只是意识上还没付诸行动的乱伦。

8,不断暗示的小片段,正式进入叙述时,只是一个复制品:

邦迪亚上校的处决,竟然是阿克迪亚的处决。

不断透露未来的剧情是作者另一个特色与技巧。即使已经知道,还是能给人惊喜。

9,老邦迪亚,邦迪亚上校,易家兰都有预视能力。更独特的是,亚玛兰塔的假的预视能力:

希望坏事阻止莉比卡和克列斯比结婚,结果莫氏柯蒂病死。

 “只是为了他迟早会被枪毙而难过”,虽然马魁兹没有被枪毙,她心理却有罪恶感。

小说里预言的形式也可以是真(真实世界倒是幻)和幻(真实世界却存在)。同时,人物自觉拥有预视能力和不愿意拥有预视能力。而不愿意拥有预视能力,是小说外的真实世界里,我们常有的真实现象。那种,我希望“他死掉”,而他病倒了,我们就以为自己拥有“梦想成真”的能力。

10,男女关系是一场战争的最极致的描写:他逃开她是想抹去她的影子,而且要藉莫名其妙的愤怒来发泄,这样军中的伙伴还称赞他的勇敢呢,然而,她的影子愈是在战争的粪堆中翻滚,战争就愈象亚玛兰塔。这就是为什么他在亡命他乡时倍感痛苦的原因:他曾渴望与她同归于尽,直到他听到一个老头讲了一则娶姑妈为妻的故事才改变想法。。。(165页)

11,第一次详细写老:13章,邦迪亚上校。他想起了过去出现预感时的片段,跟现在很像,但“这时他并未察觉他的预感已不灵了,他的心中不会再出现预感”。然后,跟回忆有关的那个片段里的人物,“他就不再想她了,也不去想任何一个女人”。然后,他发梦了,以为“不可能忘记”,可是醒来时,“自以为只睡了片刻,没有时间梦见什么最后,小说的开头再现,邦迪亚上校想起了“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下午。。。他一边想着马戏团,一边走向栗树下,小便时尽量回想马戏团的事情,却再也想不起来了。

跟其他的主题(乱伦、预言、政治)一样,“老”一开始就出现了:老邦迪亚第一次见鬼时,那个因为斗鸡被他杀死的幽魂,就已经老了。

12,百年孤寂最好的注解:15章,香蕉工人罢工,军方跟美国资本家合作,对付自己的人民。在广场上,军方向群众开枪。席根铎在载满尸体的火车里逃出来,回到马康多。可是,所有人都说,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没有人看见或听到任何东西。军方也在报纸上说,示威的群众都和平归家,资本家还答应了改善他们的福利。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下雨。两个月后,几个军人来搜查邦迪亚家。席根铎躲在老邦迪亚和邦迪亚上校实验的房间,也是收藏麦魁迪手稿的房间,也是后来变成了收藏七十二个尿壶的房间。奇迹竟然发生了。全家人都看到了,但军官看不见席根铎,让他逃过一劫。他在这间房间里,受超自然光线的保护;受雨声的保护;受隐形作用的保护,使他终于得到了前半辈子未曾找到的宁静。。。大雨下了两个月后,雨声变成另一种寂静。。。

真与假之间,有与无之间,是与非之间,没有了界限,颠倒互换。世间的一切,这个家族六代人的故事,像一场大雨一样,却最终只是一种寂静,是一百年的孤寂。

13,一直等待的乱伦,在最后第二章出现。19章最后一段:委良诺微笑着,双手像捧海棠花似地拦腰把她抱起,将她放在床上。在她还来不及抗拒时,猛地一下扯下了她的睡袍,他穆然逼近一道新洗过的裸体深渊:那裸体的肤色、线条和隐秘的黑痣,他在别的房间暗处早就想象过了。亚玛伦塔有着聪明女人的警觉心,真诚地自卫,滑溜又香郁,具有弹性的胴体不住地闪躲,试着用膝盖去撞他的腰,用指甲去抓他的脸,然后两个人每一声喘息,就像是一个人敞开窗口凝视四月落日时所发出来的呼吸声。这是尖锐的打斗,生死的战役,但似乎一点也不猛烈:有时会打偏,有时会像鬼魅般闪躲,过程缓慢,小心而肃穆,所以在这件事情的进行过程中,牵牛花有时间开放,她的丈夫贾斯登也有时间在隔壁遗忘他飞行事业的梦想,他们像是两个敌对的爱人,在水族箱底部和好。在这一阵形式化的野蛮打斗中,亚玛伦塔知道她若过分沉默未免显得不合理,那比他们尽量避免的打斗声更容易引起隔壁她丈夫的疑心。于是,她闭起嘴巴来闷笑,继续打斗,假装咬人自卫,胴体渐渐不闪躲了,最后他们心里明白,他们既是对手也是同谋;于是他们从斗争变成嘴上游戏,从攻击化为爱抚。猝然,亚玛伦塔放弃自卫,等她发现自己会因此铸成大错而吓得重新防卫时,已经来不及了。一阵大的冲击制住了她内心深处的地方,它在那儿生根了,它的抵抗意志完全瓦解,现在只想发现死亡彼岸的全垒打哨音和那隐形球的样子。她赶紧伸手抓一条毛巾来塞嘴巴,免得体内因撕裂的痛苦而禁不住发出猫儿嚎叫的声音。

这段文字,是委亮诺和亚玛伦塔乱伦最关键时刻的描写。也是整部小说好几段关系几乎乱伦的过程的描写。这是人类情欲的黑暗揭露。也是人类真挚情感的真实刻画。读到这段,我知道,小说已经完结。这是合乎逻辑的结论,从一开始就已经暗示的结尾。但是,马奎斯的文字,还是震撼了我。第一次详细描绘爱情和性,唯一的一次,最后一次,也是最高潮最精彩的一次。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边疆动物小说:索勒,索勒》

1,乌热尔图哪的动物视角比较肤浅。就是觉得人类以人的视角,利用和物化动物。比如害虫只是出于本性,不该被屠杀。我觉得,本就该如此。或者说,这是更明智的选择。如果有人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去维护有害的生物的权益,只要不涉及第三者,我也不反对。但,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

2,李娟就比较有深度了。人的视角,或者更深入一点,牧羊人的视角,是天命不由人,动物的命运也由天。就是面对死亡,也是坦然而豁达的。像一边欢笑,一边救深陷泥沼的母马,没有感觉死亡逼近的焦虑或恐慌。像看到失去母亲的小羊咩咩哭泣,也无动于衷。李娟深深被这种人的视角撼动,觉得他们强大而豁达。

3,我只觉得,那是严峻和残酷大自然低下的人。因为需要生存,必须搏斗,也就学会麻木。敏感的人的意识,难道不是文明的产物吗?为什么懂得了痛苦,就变成软弱了呢?懂得了,也可以面对。面对了无法解决,也无愧于天地。

李娟,王族,乌热尔图哪;同心出版社;2012年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原动力》

周岭著;远足文化;2021年10月初版,2022年11月初版五刷

0,人的本能和情绪比理智的力量更强。人的本性就是急功近利和避难就易的。想用理性来抵抗和克服,不但痛苦而且徒劳。只有取巧欺骗和利用本性,才会有效。错误的方式既是理性硬碰本性,也就是考验意志力。有效的方式,应该是说服自己延迟满足。也就是耐心。觉察力和自控力,既反思和自制,就是驾驭在本性之上的理性能力。

学习最大的利器,是专注力。反面,是走神。冥想是锻炼专注力的健脑操。记住,专注力就是感受事物的消失过程。身心合一片断组合而成的生活是最高质量的生活。学习最好的状态: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反复循环。专注力除了是能力,也是情绪的控制。自控力强的人,是在精力的消耗与恢复,和情绪的波动与还原之间,都保持在平衡的状态。

具体的学习方式:一,在舒适区的边缘,既是拉锯区练习。兴趣、能力和需求上匹配适度的难度,跟时间做朋友(既是有耐心),就能一点一点扩大能力圈。二,专注A,再专注B。休息时,灵感会更容易涌现。非做A,想B。三,最主动的学习是教。用自己的字写出已读的知识,是变相的教。

好的习惯包括早起、冥想、阅读、写作和运动。运动后的两个小时,专注力最强。一天的起点的自制力最强,也就是说,在起点做难的事花的力气最小;相反的,在起点屈服于本能和情绪,会越陷越深,也会越来越难抵抗和反弹。于是,我阅读了这本书的行动调整和改变是:早起,然后运动,然后冥想,然后把一天最严肃和最难的事先做完。接着,浏览网络才是延迟的娱乐。

《认知觉醒》的内容摘要:

第一部分:1,意识;2,潜意识;3,后设认知

1-1,人类的天性就是:在欲望上急于求成,在行动上避难就易。

1-2,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2-1,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一致。

2-2,具体事件一旦变得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想要不受其干扰的唯一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让它有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有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挖掘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2-3,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2-4,高手学习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天性选择舒适圈(你喜欢的),感性选择拉锯区(你触动的),理性选择苦难区(你想要的)。

2-5,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3,后设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是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后设认知能力强的人,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行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都力求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第二部分:4,专注力;5,学习力;6,行动力;7,情绪力;8,习惯力

4-1,做A想B的行为模式是我们烦恼和无能的来源。走神的成本低,人的天性又急于求成和避难就易,所以我们会不自觉待在精神舒适区内。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身心合一的片段组合成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解离的片段组合的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

4-2,让感受回归行动。身体的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

4-3,深度沉浸是主动屏蔽干扰,选择需要的讯息沉进其中,让自己的情绪和能力经常处于平和与高效的状态。

4-4,“主动选择讯息”是入口,“深度沉浸”是关键。正确的方法是: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二,练习时极度专注;三,能获得有效的回馈;四,始终在拉锯区练习。

4-5,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关的事情上。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放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出现的机率会更高。

5-1,让兴趣、难度、需求同时匹配到舒适区边缘,这样的书肯定会让你读得津津有味。

5-2,主动学习是:教授给他人、实践、讨论。被动学习是:演示、视听、阅读和听讲。

5-3,深度学习是:一,尽可能获取并亲身钻研一手知识;二,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下来;三,反思生活。

5-4,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娱乐并非没有价值,浅层知识也具有意义,前提是具备一定的认知深度。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选择一些值得关注的人,他们也能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最终要自己去读、自己去想、自己去做。

5-5,关联能力能够让人加速进化,事半功倍。方法是:一,极致的专注力和思考;二,输入内容够多;三,保持好奇心;四,“这个道理还能用再什么地方?”

5-6,打破各家认知体系,只取其中触动自己的点或块,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5-7,本能脑和情绪脑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来源,如果能让它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它们同样会展现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学习。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回馈,回馈再回馈”。

5-8,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懂得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6-1,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还是负向,大多取决于最初的选择,所以:要事第一。在起点做出有利选择所消耗的自制力是最小的,如果等到负的增强回路形成,再想改变就难了。

6-2,专注,持续行动,直到突破临界点,才能看到更高层次的风景。想要养成一个习惯,要求自己至少做半年。

7-1,认知频宽,是认知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匮乏状态,进而降低认知频宽。一旦认知频宽降低,人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智之举,或急于求成而缺乏耐心,难以抵抗享乐的诱惑。

8,习惯力。帮助成长的五件事:1,早起;2,冥想;3,阅读;4,写作(用自己的话“输出”知识);5,运动(灵魂想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著;易丽君译

作者尝试写出“时间”的本质。背景以太古为中心。人物是生活在太古的几家人。然后,通过大时代的演进,包括战争与和平后的发展(包括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描绘这些人物的生命历程。就是这些个体的生命历程,展示了时间的本质:萌发、发展、衰变和死亡。有趣的是,作者不但从人的角度出发,还尝试从动物(一只狗名叫洋娃娃)、植物、物品(小咖啡磨)的角度阐释存在的状态,也就是时间的状态。当然,还有超现实的角度,既上帝、神父,鬼魂、死者的角度说自身的时间故事。

这两句文字是一个墓碑上的文字,出现了两次。我觉得是这本书的概括:

上帝在关注,时间在流逝。死亡在追逐,永恒在等待。

这段文字是人的时间,即人生的生老病死的过程:

人年轻的时候,忙于焕发自己的青春,忙于自身的发展,锐不可当地向前,不断地扩大生活的边界:从小小的儿童床到房间的四壁,到整栋房子、公园、城市、国家、世界。然后,进入成年,进入梦想时期,幻想某种更伟大、更崇高、更美妙的东西。四十岁左右出现转折。青春在自己的紧张努力和狂潮行为中自我折磨。某天夜里,或者某个清晨,人越过了边界,到达自己巅峰并且向下迈出了第一步,走向了死亡。那时问题便会出现:是面对黑暗泰然自若地朝前走,还是回头向过往,保持一副矫饰的外观,装作自己面临的不是黑暗,只是有人关掉了房间里的灯。(第8章:地主波皮耶尔斯基的时间)

这段文字是物品的时间,一种凝固的时间的存在状态:

人们以为他们比动物,比植物,而尤其是比物品活得更艰难。动物觉得比植物和物品活得更艰难。植物臆想自己比物品活得更艰难。而物品总是坚持着保持在一种状态。这坚持是比任何别的生存方式都更艰难的生存方式。

小咖啡磨接受了这一切,因为大凡是物质都有这种能力—-留住那种轻飘飘、转瞬即逝的思想的能力。(第12章:米霞的小咖啡磨的时间)

下面是上帝的时间。这个部分,我觉得最复杂。上帝显然不是全知全能的。似乎人才是主宰一切的主体。或者说,上帝通过人,更认识自己。人才是时间的主人。而且,上帝的时间是在流逝的。上帝之外,才是永恒:

上帝通过实践的流逝认识自己,因为只有难以捉摸的、变幻莫测的东西才最像上帝。上帝通过由于酷热而从海里露出水面的岩石认识自己,通过热爱阳光的植物认识自己,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动物认识自己。当人出现的时候,上帝恍然大悟,首次懂得该怎样称呼黑暗与白天的微妙而脆弱的分界线;由此分界线,光明开始变成黑暗,而黑暗则开始变成光明。从此以后,上帝始终用人的眼光观察自己。上帝看到自己的上千种面孔,像试戴假面具那样出现的各种面具,就如一个演员。顷刻之间,上帝也变成了戴假面具的人。他用人的嘴巴自己向自己祈祷,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矛盾,因为镜子里出现的是真实的反映,而真实则变成了镜中的影子。

“我是谁?”上帝问,“是上帝还是人?莫非我同时是前者又是后者?抑或两者都不是?是我创造了人,还是人创造了我?”

人诱惑着上帝,于是上帝偷偷溜上情人们的床铺,在那里他找到了爱。上帝偷偷溜上老人们的卧榻,在那里他找到了消逝。上帝偷偷溜上了弥留者的病床,在那里他找到了死亡。(第24章:游戏的时间)

对于上帝而言,死亡是不存在的,尽管上帝有时也想死,就像被他禁锢在世界上、牵连进时间里的人们的死亡一样。有时,人的灵魂躲过了上帝的监视,从他无所不见的眼里消失。那时,上帝就特别渴望死。因为他知道,在他之外存在着一种不变的秩序,这种不变的秩序同所有常变的秩序连成了一个模式。在这种甚至包含上帝本身在内的秩序里,凡是看似正在时间里流逝、分散的一切,同时也开始了另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永恒存在。(第84章:游戏的世间)

作者探索了各种可能性。甚至让不同物种跨界发生关系。麦穗儿这个人物就跟蛇和植物做爱。以下这段文字,是麦穗儿跟植物的性爱场面,写得很精彩:

“他们躺倒在地板上,像地里的草儿那样相互蹭着。摩擦着。后来欧白芷让麦穗儿坐在他的大腿上,有节奏地往她体内扎根,他扎得越来越深入,直至渗透了她整个躯体,深入到她体内的每一个角落,吸允着她体内的体液。他吸允着她的体液直到清晨,直到天色已然蒙蒙亮,鸟儿已在枝头婉转歌唱。那时欧白芷浑身颤抖,接着硬邦邦的躯体便僵死不动,犹如一段木头。伞形花序沙沙作响,干燥的、满是针刺得种子纷纷撒落到麦穗儿赤裸、疲惫的肉体上。后来浅黄色头发的年轻人回到了屋子前面,而麦穗儿则是一整天都在从头发里捡出散发着香味儿的种子。(第17章:麦穗儿的时间)

我觉得作者很多地方写得很精彩,也很富有哲理寓意。那些哲思式的文字,就是作者最大的特色。可是,我其实更希望读到更深入、更多细节的人物挖掘和情节展演。可是作者就是要写一部大书,包揽方方面面,而放弃细致、深入的挖掘。我感觉,书里没有展开的故事,其实会更精彩。可是,谁说,这不是这部大书最成功的地方呢?没说的,更丰富。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烟囱农场睡前故事》

(美)亨利。贝斯顿著;顾惜之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10

喜欢两个故事:

1,逃走的农场

有一个农场因为不被主人一家人珍惜和照顾,有一天逃走了。主人一家醒来,发现只剩下床,墙壁、屋子、农场和家禽都不见了。主人一家驾着车去找农场。可是,农场已经有了新的主人,也变得漂亮了。旧主人路过了农场也没认出自己的旧农场。

2,蓝领带

有一只花栗鼠在林子里发现了一条蓝领带,非常欢喜。可是蓝领带有个破洞。于是,花栗鼠带着领带,找其他小动物帮他缝补。蜘蛛裁缝没办法。接着花栗鼠找上了正在玩拼图的土拨鼠。土拨鼠说大山上有一棵世界上最高的树。如果可以爬上去,可以看到世上的一切。花栗鼠带着领带爬了一天又一天。当他爬倒树顶时,发现有一些人在一间绿色房间里喝茶。花栗鼠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他们。其中一人从口袋里拿出一把剪刀,剪下一大片天空,交给花栗鼠。花栗鼠再次去到蜘蛛裁缝那里。蜘蛛帮他补好了蓝领带。白天,蓝领带看不出曾经有个破洞。到了晚上,那块补丁会变成黑色,里面还有星星在闪耀呢。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马来西亚。多元共生的赤道国度》

《马来西亚。多元共生的赤道国度》;廖文辉编著;联经出版;2020年7月第三刷

1,马来西亚史前史

马来亚的考古学开端于英国考古学者,英殖民官员詹姆斯。罗James Low,约1845年于现今北赖Seberang Prai,旧称维斯利省Province Wellesley,发现一块石碑,同时也发现了吉打境内“一个印度居民点的废墟”,即布秧河谷Bujang Valley。

马来半岛旧石器时代起于三万五千年至一万年左右。他们主要居住在靠近河岸或湖边内陆地区的石灰岩洞,使用粗糙的石制工具,只将石块击碎,取其锋利的碎口,作为切割之用。他们以捕鱼、打猎和采集森林产品为主,高度利用森林资源来提供日常饮食和生活所需,并开始学习用火煮食和照明。他们还没有生死后灵魂不灭的观念。遗址有霹雳玲珑河谷Lembah Lenggong的哥打淡板Kota Tampan、霹雳的宜力Grik、彭亨的新应山Gunung Sinyum和劳勿Raub。东马的砂劳越的尼亚大石洞,沙巴的曼苏里谷Mansuli Valley、丁卡尤Tingkayu、巴都隆Baturong和马代Madai。1991年,玲珑河谷的坍塌山洞Gua Gunung Runtuh出土了“霹雳人”Perak Man的人类骸骨。他是年龄介于四十至四十五岁的男性,身高156cm的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Australo-Melanesoid,生存年代约在一万至一万一千年前。2004年,在蝙蝠海湾山洞Gua Teluk Kelawar又发现了一个约四十岁,身高148cm的女性骸骨。他们和现今马来半岛原住民有关系。

大约距今一万至六七千年间,东南亚进入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晚期向新时期过度的文化,也称和平文化。马来西亚和平文化的遗址分布在半岛的石灰岩洞,冲积平原和沿海地区的岩洞,如吉兰丹的瓜茶Gua Cha、登嘉楼的效忠洞Gua Bukit Taat、威省哥巴洞Gua Kepah、霹雳的诗布朗霹雳Seberang Perak、玲珑的犀牛洞Gua Badak和水牛洞Gua Kerbau。他们以打猎采集为主。此时石器的制作形体较小。婚姻方面采用血缘群婚制,但严禁子女间的性行为。相信人死后有灵魂存在。

马来半岛的新石器时代持续了七八千年,大部分延续到西元前一千纪。这时期的生产模式从游猎转变成农耕,还驯养家禽,使用磨光石器和陶器。4000年前,马来半岛进入新石器时代。多为尼格利多人Negrito和沙盖人Sakai相似的原始马来人Proto Malays。他们将中石器的美拉尼西亚人赶走,占据他们的洞穴。他们开始种植作物,定居下来。也采用茅草、树皮和竹子为建组造房,逐渐离开洞穴。他们常在河边居住,遇上洪水就遭受重大损失。

马来西亚盛产锡矿,不产铜,铜器都是外来的,故此没有所谓的铜器时代。目前马来西亚铜文化最重要的是六个铜鼓和三个铜钟。铜钟于1905年在巴生发现。此外,吉兰丹、霹雳、雪兰莪和森美兰也发现了“有握手窝的斧凿”secketed celts。

马来西亚发现的铁器,分成两类:一类是本土居民的,另一类是初期印度移民的遗物。估计最初的铁器是从中印输入。一般认为马来西亚的铁器时代出现于西元初至西元七世纪。本土铁器主要遗存是霹雳马登Matang的挂啦色林星Kuala Selinsing海滨所发现。其他的还有霹雳近打河流域、雪兰莪的巴生、彭亨的瓜拉立卑Kuala Lipis、丹马令和劳勿。

马来西亚还可以看到另一种奇特的文化遗存,就是巨石文化,也称“日石文化”Heliolithic Culture。这是以巨石表现某种宗教信仰的史前文化,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巧妙结合的文化。相信是由混血马来人所带来,属于新石器时代火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以直立墓石、石瓮和石版墓为主。马六甲的峇当马六甲Batang Melaka和亚罗牙也Alor Gajar、霹雳的宋溪Sungkai和士林河Slim River、吉兰丹的哥打罢鲁河森美兰的宁宜Linggi。

2,印度化时期(西元一世纪-西元十五世纪初期)

马来西亚一千四百年印度化时代的事迹比马六甲王朝以后的历史更加隐晦不明。除了少数碑铭文字,没有文字纪录留下。只有依赖于外国文献,主要来自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其中以中国的记录最重要。

一般认为,西元一至三世纪,南印度人利用季候风沿海岸航行到缅甸南部再前往马来半岛,以注辇人为最多,西元三世纪后以印度东岸的拉瓦人为东南亚最有势力和影响力的印度人。印度文化通过两组人传播:一为散居马来群岛的南岛语族之水手和商人,在西元一世纪中叶即与印度有商贸接触;二为以个人或小群体自发往群岛移居的僧侣和商人,和在印度本土失势的婆罗门和刹帝利。布秧河谷是马来半岛的印度文化影响最好的遗址。四五世纪初期,这里的印度文明社会已存在,是国际商港,范围大约涵盖今天的吉打南部和威省北部。印度文化对马来半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宗教、哲学、思想、语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社会都有印度文化的色彩。但是,种姓制度始终没有被引进实行。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最大的影响,是政治体系和思想,尤其皇权概念。马来传统政权两个重要支柱“derhaka”和“daulat”是印度概念,前者是梵文,意为“背叛统治者”,后者是印度教宇宙力量“sakti”的阿拉伯译文,意为“效忠”。马六甲的第三任统治者斯里马哈拉加Sri maharaja极为仰慕室利佛逝,大量引进室利佛逝的典章制度,成为马六甲王朝传统的来源。印度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宗教信仰。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是世纪前后同时传入马来半岛,两者的影响并行不悖,历经千余年,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才逐渐式微。早期马来文字是在印度文化传入后,借用梵语的书写方式,才从口头语文转向有文字书写系统的文字,而大量的梵语借词丰富了其词汇,梵语词缀也丰富了其构词手段。宗教色彩浓厚的马来传统歌舞剧“

玛咏”Mak Yong,在开演前的宗教仪式上,巫师不仅诵读伊斯兰教祈祷文,也诵念印度教和佛教的经文,甚至原始宗教的咒语。马来传统艺术皮影戏Wayang Kulit,也译哇扬戏,不论内容或呈现手法,都充满印度风味。马来民族最重要的天猛公法,也深烙印度典律的元素。舞蹈也具有印度文化色彩。

西元一至六世纪,克拉地峡由于位于东西方交通要冲,成为古代交通孔道,贸易繁盛,多个古国在这里涌现。由北而南有顿逊、盘盘、狼牙修、哥谷罗、赤土和碣荼。

西元七至十四世纪,某些政权式微并消失,一些新兴政权继起,早期由原始马来人建立的政权,也逐渐为混血马来人渗透,并建立多个至今仍然存在的政权。这些政权也位于克拉地峡,有加罗希、日罗亭、丹流眉、孙古那、狼西加和吉打。

扶南(西元一至七世纪)是古代吉篾所建立的国家。扶南是Bnum的音译,意为山,国土在近柬埔寨境内。扶南是取道克拉海峡的商人的落脚处。

室利佛逝(650-1377)是继扶南以后崛起的东南亚海上霸权,以巨港为基地,曾经是佛教王国。东南亚扶南的衰弱,和马六甲海峡取代克拉地峡,繁荣了室利佛逝的经济。室利佛逝的统治者与海人互相依存,维持良好的共生关系。西元十一世纪开始,室利佛逝开始衰落。1377年为东爪哇满者伯夷所灭。巨港王子在逃难时,一批海人追随他到马六甲立国,成为马六甲和后来柔佛王朝的海军主力。室利佛逝在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上对马六甲有深远的影响。

满者伯夷是东爪哇的印度化国家,是东南亚佛教-印度教的中心。建国于1293年,约1520年覆亡。全盛时期和马来半岛有贸易往来,利用爪哇的稻米换取摩鹿加群岛的香料,然后运输到马来半岛卖。满者伯夷1397年消灭三佛齐,其王子拜拉米苏拉逃至新加坡,在暹罗的驱赶下,辗转北上马六甲建国,后来马六甲王朝成为国际岸口,取代满者伯夷的贸易地位,造成满者伯夷没落。

史前时代,人种迁移,马来半岛和中国已经有了初步联系。以文字记录为准,早在汉朝,双方已出现频繁的贸易往来。中国与婆罗洲的交往,自唐代开始。中国文化对马来西亚的影响,涉及历史、经济、政治、出版、教育、生活、娱乐、设计和学术。在历史和学术方面,有赖于中国文献,保存不少马六甲王朝以前的马来亚历史记录。经济方面,唐宋以来与东西马的贸易,促进了马来西亚的经贸发展。政治方面中国册封马六甲国王,并成为宗主国。出版方面有19世纪后期以来,在马来亚发行华文报。教育方面,各类私塾和华校的创办。娱乐和生活方面是衣食住行都源于中华文化。设计方面有不少中国式的庙宇和建筑,尤其砖瓦建筑。语言方面有不少闽南方言北吸纳马来语内。其他的还有南来的华工带来先进的採锡和冶炼技术。民间也有中草药混合马来草药服食。峇峇将许多章回小说翻译称马来文。马来民歌,班顿曾受《诗经》影响。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我亲爱的动物朋友》

他是一只猪,我因此喜爱他,就像我喜爱莫莉的原因一样。“尽管莫莉是只狗,我仍然喜爱她”,这么说是不对的;我喜爱莫莉,恰恰因为“她是只狗”。我将很快发现,克里斯托佛也怀着极大的包容心,接受(或许也谅解)了我身为平凡人类的事实。

我想,作者以上这段申明,是针对自己的宠物而言。即使动物的智商有限,人类主人还是会投入无限的宠爱。对于人类主人来说,或许宠物比自己的亲人更亲密。我自己就爱自己的毛孩,比爱自己的父母多。

但是,以上这段话似乎也申明,作者把动物看得比人类重要。他对待动物是以动物的角度出发,而非人类的角度出发。我很尊重这样的选择。我不会做这样的选择。即使我也很喜爱动物,我却还是以人为本的。说得更极端一点,如果在人和动物之间只有一个能生存,我还是会牺牲动物的。

我会做这样的选择,因为我还是觉得,动物再可爱,再富有感情,再有主体意思,都不比人类的自我意识来得复杂和丰富。换个角度说,人类感受到的痛苦,会比动物来得强烈。即使我很疼爱自己毛孩,我还是发现,它们只是低等的动物。最明显的情况是,我还是比它们更了解,什么对它们是好的。说得简单一点,我还是有必须替它们做主的时候。我不能像对待一个人一样,去尊重它们的个人意愿。因为,它们的意识没有到达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程度。

随着科学研究,人类对动物的了解会越来越深入和清楚。这可以减轻人类盲目对待动物。盲目可以分成盲目宠爱和盲目忽视。前者过分将动物拟人化,高估了动物的心智。后者过分以人为本位,忽视、伤害或践踏动物。基本上,我觉得,我们越深入理解,越能找到对待动物的恰当位置。而每种物种都是不一样的。显然的,智商比较高的动物,比如大象、猴子、海豚、鹦鹉、狗狗,应该得到比较多的重视和尊重。而那些不尝试跟动物相处,认为动物不值得被疼爱因为它们没有思想、没有意识、没有感受,其实只是因为他们自身高傲、自负而无知而已。 

(美)赛。蒙哥马利著;苏十译;中信出版社;2020-07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胡子有脸》

1,最喜欢《胡子有脸》

胡子有脸是罗大里的“头生子”(《头生》是君特格拉斯的作品)。他喜欢问问题。为什么胡子有脸就是他问的问题。罗大里有一部《电话里讲的故事》,是爸爸罗大里每天晚上打电话给女儿,给她讲的故事,而故事很短因为电话费很贵,又女儿不听故事就睡不着。胡子有脸就是用电话亭讲的其中一个故事。故事只是说胡子有脸爱问问题,后来死后被发现袜子穿反了,故事就完了。读者想要知道胡子有脸的接下来的故事,可以自己创造。话说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主角也是一开始就脑袋里有很多犹豫不决的问题。而所有的头生子(意思是作家创造的角色)都是带着问题诞生的。于是,我们就继续参与创作胡子有脸的故事吧。就像《永不终止的故事》一样,只有读者参与,童话故事才会继续存在。回到胡子有脸。他遇到了白雪公主,而她觉得只有恋爱的男孩才会问这么有趣的问题。他们一起问了很多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苹果有树,为什么十四只眼睛有七个小矮人。那么,胡子有脸继续生长下去。胡子有脸所处的时代是资讯时代,不是工业社会。他在处理信息的公司上班,每天都要问很多问题来解决问题。但是这样的内容跟童话相去很远。伊塔洛卡尔维诺说,作家描写的一切都是童话。但是,我们不愿意讲胡子有脸的故事了。不过,别的人会把许多沉睡的童话唤醒,让他们继续生长。就像小红帽,罗大里就让她复活了。小红帽一直换名字,叫小黄帽、小绿帽。。。她给舅妈,不,是外婆送土豆,不,是蛋糕。小姑娘遇见了长颈鹿,不,是狼。马,不,是狼问小黑帽,不,是小红帽要去哪里。小红帽回答说要去市场买番茄酱。狼给了一个坐无轨电车,到广场下车的指示,还建议她走台阶,然后拾起地上的钱币,拿它去买一块口香糖。

2,就像《胡子有脸》一样,这本短篇集里的作品都是实验性的。一个实验是意识流的文字实验。《浮生不断记》就是用一段不断的文字讲故事。这个实验的作品,基本上都好读,不会因为文字绵延不断而难以理解。还有一个实验是将知识性文字融入叙事性故事里。《图特碑记》是关于古埃及的历史,《鸟岛》是关于青海中的一个岛上的鸟类。这个实验我觉得是失败的,因为读起来不像文学,像历史和科学。

3,即使大部分的实验性作品都不是成功的文学作品,西西还是展示了自己的创意。大部分作品整体上有缺陷,却依然含有小小的巧思。《永不终止的大故事》的起源是作者同时读两至三本的书,这个点子就很有趣了。接着她在不同的名著里找关联的情节,比如鲁尔富故事里的孩子找父亲和卡尔维诺《在空墓周围》的孩子找母亲。作者在整部作品里就天马行空地连接两部以上的作品,比如《锡鼓》、《迷惘》和《玫瑰的名字》。读者或许得不到阅读愉悦,也能欣赏西西的联想力。

西西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1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