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多元共生的赤道国度》

《马来西亚。多元共生的赤道国度》;廖文辉编著;联经出版;2020年7月第三刷

1,马来西亚史前史

马来亚的考古学开端于英国考古学者,英殖民官员詹姆斯。罗James Low,约1845年于现今北赖Seberang Prai,旧称维斯利省Province Wellesley,发现一块石碑,同时也发现了吉打境内“一个印度居民点的废墟”,即布秧河谷Bujang Valley。

马来半岛旧石器时代起于三万五千年至一万年左右。他们主要居住在靠近河岸或湖边内陆地区的石灰岩洞,使用粗糙的石制工具,只将石块击碎,取其锋利的碎口,作为切割之用。他们以捕鱼、打猎和采集森林产品为主,高度利用森林资源来提供日常饮食和生活所需,并开始学习用火煮食和照明。他们还没有生死后灵魂不灭的观念。遗址有霹雳玲珑河谷Lembah Lenggong的哥打淡板Kota Tampan、霹雳的宜力Grik、彭亨的新应山Gunung Sinyum和劳勿Raub。东马的砂劳越的尼亚大石洞,沙巴的曼苏里谷Mansuli Valley、丁卡尤Tingkayu、巴都隆Baturong和马代Madai。1991年,玲珑河谷的坍塌山洞Gua Gunung Runtuh出土了“霹雳人”Perak Man的人类骸骨。他是年龄介于四十至四十五岁的男性,身高156cm的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Australo-Melanesoid,生存年代约在一万至一万一千年前。2004年,在蝙蝠海湾山洞Gua Teluk Kelawar又发现了一个约四十岁,身高148cm的女性骸骨。他们和现今马来半岛原住民有关系。

大约距今一万至六七千年间,东南亚进入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晚期向新时期过度的文化,也称和平文化。马来西亚和平文化的遗址分布在半岛的石灰岩洞,冲积平原和沿海地区的岩洞,如吉兰丹的瓜茶Gua Cha、登嘉楼的效忠洞Gua Bukit Taat、威省哥巴洞Gua Kepah、霹雳的诗布朗霹雳Seberang Perak、玲珑的犀牛洞Gua Badak和水牛洞Gua Kerbau。他们以打猎采集为主。此时石器的制作形体较小。婚姻方面采用血缘群婚制,但严禁子女间的性行为。相信人死后有灵魂存在。

马来半岛的新石器时代持续了七八千年,大部分延续到西元前一千纪。这时期的生产模式从游猎转变成农耕,还驯养家禽,使用磨光石器和陶器。4000年前,马来半岛进入新石器时代。多为尼格利多人Negrito和沙盖人Sakai相似的原始马来人Proto Malays。他们将中石器的美拉尼西亚人赶走,占据他们的洞穴。他们开始种植作物,定居下来。也采用茅草、树皮和竹子为建组造房,逐渐离开洞穴。他们常在河边居住,遇上洪水就遭受重大损失。

马来西亚盛产锡矿,不产铜,铜器都是外来的,故此没有所谓的铜器时代。目前马来西亚铜文化最重要的是六个铜鼓和三个铜钟。铜钟于1905年在巴生发现。此外,吉兰丹、霹雳、雪兰莪和森美兰也发现了“有握手窝的斧凿”secketed celts。

马来西亚发现的铁器,分成两类:一类是本土居民的,另一类是初期印度移民的遗物。估计最初的铁器是从中印输入。一般认为马来西亚的铁器时代出现于西元初至西元七世纪。本土铁器主要遗存是霹雳马登Matang的挂啦色林星Kuala Selinsing海滨所发现。其他的还有霹雳近打河流域、雪兰莪的巴生、彭亨的瓜拉立卑Kuala Lipis、丹马令和劳勿。

马来西亚还可以看到另一种奇特的文化遗存,就是巨石文化,也称“日石文化”Heliolithic Culture。这是以巨石表现某种宗教信仰的史前文化,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巧妙结合的文化。相信是由混血马来人所带来,属于新石器时代火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以直立墓石、石瓮和石版墓为主。马六甲的峇当马六甲Batang Melaka和亚罗牙也Alor Gajar、霹雳的宋溪Sungkai和士林河Slim River、吉兰丹的哥打罢鲁河森美兰的宁宜Linggi。

2,印度化时期(西元一世纪-西元十五世纪初期)

马来西亚一千四百年印度化时代的事迹比马六甲王朝以后的历史更加隐晦不明。除了少数碑铭文字,没有文字纪录留下。只有依赖于外国文献,主要来自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其中以中国的记录最重要。

一般认为,西元一至三世纪,南印度人利用季候风沿海岸航行到缅甸南部再前往马来半岛,以注辇人为最多,西元三世纪后以印度东岸的拉瓦人为东南亚最有势力和影响力的印度人。印度文化通过两组人传播:一为散居马来群岛的南岛语族之水手和商人,在西元一世纪中叶即与印度有商贸接触;二为以个人或小群体自发往群岛移居的僧侣和商人,和在印度本土失势的婆罗门和刹帝利。布秧河谷是马来半岛的印度文化影响最好的遗址。四五世纪初期,这里的印度文明社会已存在,是国际商港,范围大约涵盖今天的吉打南部和威省北部。印度文化对马来半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宗教、哲学、思想、语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社会都有印度文化的色彩。但是,种姓制度始终没有被引进实行。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最大的影响,是政治体系和思想,尤其皇权概念。马来传统政权两个重要支柱“derhaka”和“daulat”是印度概念,前者是梵文,意为“背叛统治者”,后者是印度教宇宙力量“sakti”的阿拉伯译文,意为“效忠”。马六甲的第三任统治者斯里马哈拉加Sri maharaja极为仰慕室利佛逝,大量引进室利佛逝的典章制度,成为马六甲王朝传统的来源。印度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宗教信仰。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是世纪前后同时传入马来半岛,两者的影响并行不悖,历经千余年,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才逐渐式微。早期马来文字是在印度文化传入后,借用梵语的书写方式,才从口头语文转向有文字书写系统的文字,而大量的梵语借词丰富了其词汇,梵语词缀也丰富了其构词手段。宗教色彩浓厚的马来传统歌舞剧“

玛咏”Mak Yong,在开演前的宗教仪式上,巫师不仅诵读伊斯兰教祈祷文,也诵念印度教和佛教的经文,甚至原始宗教的咒语。马来传统艺术皮影戏Wayang Kulit,也译哇扬戏,不论内容或呈现手法,都充满印度风味。马来民族最重要的天猛公法,也深烙印度典律的元素。舞蹈也具有印度文化色彩。

西元一至六世纪,克拉地峡由于位于东西方交通要冲,成为古代交通孔道,贸易繁盛,多个古国在这里涌现。由北而南有顿逊、盘盘、狼牙修、哥谷罗、赤土和碣荼。

西元七至十四世纪,某些政权式微并消失,一些新兴政权继起,早期由原始马来人建立的政权,也逐渐为混血马来人渗透,并建立多个至今仍然存在的政权。这些政权也位于克拉地峡,有加罗希、日罗亭、丹流眉、孙古那、狼西加和吉打。

扶南(西元一至七世纪)是古代吉篾所建立的国家。扶南是Bnum的音译,意为山,国土在近柬埔寨境内。扶南是取道克拉海峡的商人的落脚处。

室利佛逝(650-1377)是继扶南以后崛起的东南亚海上霸权,以巨港为基地,曾经是佛教王国。东南亚扶南的衰弱,和马六甲海峡取代克拉地峡,繁荣了室利佛逝的经济。室利佛逝的统治者与海人互相依存,维持良好的共生关系。西元十一世纪开始,室利佛逝开始衰落。1377年为东爪哇满者伯夷所灭。巨港王子在逃难时,一批海人追随他到马六甲立国,成为马六甲和后来柔佛王朝的海军主力。室利佛逝在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上对马六甲有深远的影响。

满者伯夷是东爪哇的印度化国家,是东南亚佛教-印度教的中心。建国于1293年,约1520年覆亡。全盛时期和马来半岛有贸易往来,利用爪哇的稻米换取摩鹿加群岛的香料,然后运输到马来半岛卖。满者伯夷1397年消灭三佛齐,其王子拜拉米苏拉逃至新加坡,在暹罗的驱赶下,辗转北上马六甲建国,后来马六甲王朝成为国际岸口,取代满者伯夷的贸易地位,造成满者伯夷没落。

史前时代,人种迁移,马来半岛和中国已经有了初步联系。以文字记录为准,早在汉朝,双方已出现频繁的贸易往来。中国与婆罗洲的交往,自唐代开始。中国文化对马来西亚的影响,涉及历史、经济、政治、出版、教育、生活、娱乐、设计和学术。在历史和学术方面,有赖于中国文献,保存不少马六甲王朝以前的马来亚历史记录。经济方面,唐宋以来与东西马的贸易,促进了马来西亚的经贸发展。政治方面中国册封马六甲国王,并成为宗主国。出版方面有19世纪后期以来,在马来亚发行华文报。教育方面,各类私塾和华校的创办。娱乐和生活方面是衣食住行都源于中华文化。设计方面有不少中国式的庙宇和建筑,尤其砖瓦建筑。语言方面有不少闽南方言北吸纳马来语内。其他的还有南来的华工带来先进的採锡和冶炼技术。民间也有中草药混合马来草药服食。峇峇将许多章回小说翻译称马来文。马来民歌,班顿曾受《诗经》影响。

3,马六甲王朝

直到西元十五世纪马六甲王朝建国后,半岛中南部分散的局面才结束。欧人虽然以印度为势力东渐和文化东播的起点,枢纽却是马六甲。葡萄牙占领澳门,荷兰取得爪哇和得而复失台湾,英国获得香港,马礼逊印刷华文《圣经》,都以马六甲为中心。

巨港王子拜拉米苏拉与满者伯夷公主结婚,却与岳父产生摩擦,兵戎相见,结果战败,被驱逐出苏岛。王子带着三千随从逃至淡马锡,被酋长淡马岐招待,可是八天后,拜拉米苏拉竟刺杀他,自立为王,统治该岛五年。此举引起宗主国暹罗的讨伐。拜拉米苏拉再次流亡,来到柔佛麻河上游的巴莪Pagor,之后在海人的带领下来到马六甲落脚。

十五世纪,马六甲崛起成为国际大商港。除了先天条件,处于马六甲海峡最狭窄处容易控制来往船只;同时背山面海,易于防守;加上位于亚洲两大季候风的起点和终点,各国船只汇聚;也适值东南亚海权强国满者伯夷衰落,出现权力真空。

马六甲建国伊始,正是明朝国势最强盛之时。中国黄帝派使者来马六甲,马六甲也遣使入贡。1409年,明朝正式册封马六甲为国。1405年至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五次以马六甲为驻扎地,也称“官厂”,以囤积钱粮之用,也安置其随员部队。这不仅帮助马六甲立国抗敌,带来政治稳定,同时吸引大批商人到来。

东南亚伊斯兰教化的过程中,除了阿拉伯的商人,印度商人和中国人也发挥作用。苏菲教派的神秘主义思想,很快混合原始万物有灵和印度文化的宗教信仰,触动马来人的心弦,短短的一个世纪内征服马来半岛。伊斯兰教传入马来半岛,最早的文字记录,可溯源至1924年发现于登嘉楼河口,阿拉伯伊斯兰教徒于1303年所立的石碑。石碑上以爪夷文书写伊斯兰教教义河一些犯奸淫罪的罪责,是目前马来半岛最早的伊斯兰教遗迹。马六甲第二任统治者伊斯干陀沙迎娶巴塞公主而奉伊斯兰教,成为马来半岛首位皈依伊斯兰教的国君。但到了第三任统治者,出现短暂的反动之势。到了第五任统治者,目扎法沙正式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君主改称苏丹。马六甲便取代了巴塞,成为东南亚伊斯兰教传播中心,被誉为东南亚的小麦加。这不仅吸引阿拉伯、土耳其、印度和中国商人,也形塑了马来民族的个性。

15世纪初,马来半岛笼罩在暹罗的势力之下。马六甲和暹罗也有过兵戎之战。马六甲两次击败暹罗,同时并吞其属国彭亨。为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首相敦霹雳决定派儿子前往修好,恢复断绝已久的商业往来。此后,两国恢复和平关系,马六甲港口发展称东南亚的转口贸易中心。

马六甲立国109年,共历七世八君。马六甲的强盛,四朝元老敦霹雳无疑是关键人物。他与满者伯夷和巴塞的首相,被誉为西元十六世纪以前马来世界的三大名相。

印度商人不但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也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朝政,跟马六甲王国的兴亡息息相关。马六甲王朝前三任首相属于马来派系,系出马六甲王室。第三任宰相因为遭泰米尔派系的敦阿里排挤而自杀。敦阿里得以接任第四任首相。由于苏丹慧眼独具,委任马来派系的敦霹雳为第五任首相。敦霹雳尽力调和双反的斗争,于是两派在敦霹雳任内同舟共济,缔造了马六甲王朝的辉煌时代。敦霹雳去世后,首相职位又回到泰米尔派系手中。两派之争恢复。苏丹马末沙是马六甲的末代王帝,行为不检,荒淫无道,四处冶游,任意夺人妻女。加上首相敦墨泰希贪赃纳贿,骄横跋扈。终于,葡萄牙乘虚而入。十字军东征之后,欧洲人对亚洲的香料和丝绸需求量大增。土耳其和阿拉伯垄断了市场。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介绍亚洲各地民情风俗,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欧洲最早形成的民族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到亚洲探险的国家。1510年,葡萄牙驻印度总督亚伯奎Afonso de Albuquerque占领印度西岸的果阿Goa,以此为向东发展的基地。1511年,亚伯奎以薛魁拉被袭事件,率领十九艘战舰进攻马六甲。亚伯奎要求苏丹马末沙释放被俘虏的葡萄牙兵并赔偿损失。苏丹推卸责任给首相敦墨泰希,并答应释放葡萄牙兵,但要求战船退出马六甲港口。亚伯奎不断提出苛刻要求,谈判破裂。最终亚伯奎进攻马六甲。双方激战,僵持一周。最终马六甲沦陷,葡萄牙军攻下马六甲城,苏丹退守巴莪,展开复国战争。

4,柔佛王朝与葡属马六甲

葡萄牙入主马六甲,标志着西方殖民势力在东南亚的开始。葡萄牙统治马六甲一百三十年。

1511年,马六甲被葡萄牙攻占后,苏丹马末沙和王子阿末退守麻坡和巴莪,不久双双被逐,退守彭亨。彭亨苏丹是马六甲苏丹的后裔,因此支持马六甲复国。苏丹马末沙也派遣使者到中国求援,但中国只要求葡萄牙归还马六甲土地,也下令邻近国家协助,但没有任何反应。马六甲苏丹父子俩前后发动七次攻击,都无功而返。直到1536年,麻坡基地沦陷,不得已求和,葡萄牙承认其为柔佛苏丹,二十五年的复国战争终告一段落。自此,阿拉乌丁。利雅沙二世遗址居留在柔佛,不再是名义上的马六甲苏丹。1540年,阿拉乌丁。利雅沙二世定都旧柔佛。反攻复国的日子,马六甲时代权倾朝野的宰相家族。苏丹马末沙在葡人攻打时能幸存,归功宰相的护驾。另外,他把大王子目扎法沙赶回霹雳,改立宰相血统的小王子,也给宰相家族夺权埋下伏笔。

柔佛复国运动刚落下帷幕,另一场更费时、规模更大的战争离开掀开帷幕。涉及三个势力:柔佛王朝、苏门答腊东北角的亚齐和葡属马六甲。三角战争的爆发,原因不外商业利益、领土和宗教信仰的争夺。宗教方面,亚齐是穆斯林商人的汇集地,成为对抗信奉天主教葡人的穆斯林势力代表。柔佛和亚齐在种族、宗教和文化上相同,在对抗葡人斗争中,有共同的利害关系,但在争夺海峡控制权和商业利益上又处于对立面。葡萄牙虽然是马六甲的主要敌人,却因担心亚齐的强大会取代自身,因此马六甲有时又和柔佛站在同一阵线。三方各怀鬼胎。葡属马六甲长期的战火,严重破坏商业经济,当荷人攻打马六甲时,葡人无力反抗;亚齐长期征战,军力、财力和物力消耗殆尽,在极盛时期虽然曾经控制马来半岛多个地区,但1641年后,不得不从此退出马来半岛;柔佛同时应付葡人和亚齐,国力大损,虽然恢复了马六甲以外马来半岛各地的宗主权,却始终无法强盛起来。

葡萄牙侵夺马六甲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垄断东方贸易,控制海上霸权;二是排斥伊斯兰教徒,宣传天主教。亚伯奎不但是出色的将领,也是亚洲葡萄牙帝国的真正规划者。其政策归纳如下。首先是建筑城堡,巩固防御。他下令在圣保罗山麓沿岸建立巩固的堡垒。这个城堡一般驻军三百人。由于城堡巩固,一百三十年间岁屡次遭到外来攻击,都无法攻破,到1641年才被荷兰联合柔佛王国的军队打败。这个城堡有总督府、主教堂、国家政务会礼堂、慈善兄弟会礼堂、五间教堂和两间医院。其次是实行商业垄断措施。亚伯奎遣使到中国、暹罗、缅甸,建立密切的商业关系。此外造新币,稳定币制。还规定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缴纳入港税,货物输入马六甲也必须纳税。再派遣船队遍历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和摩鹿加群岛,建立根据地,迫使本区域的香料贸易和所有商船,都集中到马六甲港口一控制和垄断。其三,葡人在城内外建教堂。他们推倒苏丹在山上的木造王宫,在旧址上兴建圣保罗教堂。早期葡人在马六甲传教的作用不显著,直到圣方济Francis Xavier的到来,才有成效。葡人允许并鼓励跟当地人通婚。于是出现了数千人的独特葡巫混种族群,有些葡语进入马来语,丰富了马来西亚的文化。

葡人统治期间,没有扩张到半岛内陆。而其内部充斥贪污腐败,管理不当,士兵士气低落。而且,葡人贸易独占的思维,与相应而来的杀鸡取卵的一系列措施,严重破坏马六甲国际港口地位,使其商业一落千丈。更恶劣的是,葡人推行歧视性政策,极力排斥伊斯兰教徒。除了强迫他们改教,也对他们侮辱、驱逐和杀戮,同时没收、抢劫他们的商船,并实行宗教裁判。葡人霸占良田,导致乏人耕种而荒芜,马六甲长期缺粮。对老百姓更可怕的是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真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荷兰人。除了葡属马六甲自身的因素导致它走向灭亡之路,宗主国葡萄牙自身也有问题。庞大的海外事业,不是小国寡民如葡萄牙可以负担的。经济上,它缺乏荷兰、意大利和德国的大量有经验的银行家,也没有一个巨大而殷实的中产阶级来承担冒险事业中的贸易事业。更严峻的是,十六世纪后期,葡萄牙面对来自荷兰和英国的竞争。然后,葡萄牙沦为西班牙的附属国,人民对国内政治更关注,不再热衷于海外的殖民事业。

5,柔佛王朝和半岛的发展

1602年,为了经营和管理东方殖民事业,荷人将各商人组织为东印度公司United East India Company,受政府的密切控制,以国家势力作后盾。1640年,安东尼逊为司令,攻打马六甲。一番争战以后,葡萄牙守将顾丁和接受荷人提出的荣誉投降条件。从此荷人便占领马六甲至1824年。在荷人眼中,马六甲不过是荷人总根据地巴达维亚属下的一郡罢了。著名华人甲必丹郑芳扬和李为经在1673年共创“青云亭”,是华人甲必丹的办公室,李为经购置三宝山未作华人公冢。荷人不注重布道工作,专注于商业营利,对其他宗教采取宽容政策。但荷人在欧洲长期与旧教国家西班牙战争,因而排斥天主教,马六甲的葡人难免遭受迫害。荷兰东印度公司积极鼓励人民垦荒从事粮食生产,公司也在马六甲上游开辟农场,但这个地区常遭到米南加保人攻击,收成不稳定。葡人统治时期,因海盗式的贸易政策,马六甲港口地位已经一落千丈。到了荷兰管治时期,这种地位更是一去不返,回天乏术。荷兰1619年占领巴达维亚后,将之发展为荷兰在东方的贸易中心,因此占领马六甲的目的不过是利用马六甲垄断马来半岛的锡米贸易。荷人也抽取比葡人更为沉重的关税。因此进入马六甲的商品极少,导致马六甲无法支付经常费用,必须仰赖巴达维亚的津贴。荷人统治下的马六甲比以前任何时期为贫困,但极为太平。由于荷人没有积极传教,也不鼓励官员士兵和当地妇女通婚,因此荷兰对马来半岛的文化没有产生很大的作用。邻近马六甲北郊各米南加保小邦,如南宁和林茂不服从统治,引发三十多年的战乱。荷兰为了锡产,常与霹雳和吉打土邦发生摩擦。十八世纪中叶,武吉斯人与荷人一争雌雄。1782年,一场战争,荷人击败武吉斯人,正式解除武吉斯人长期威胁。

自马六甲王朝灭亡以后的四个世纪,以十八世纪的历史发展最为复杂混乱。因为在这世纪,有几股外来势力同时进入马来半岛。除了武吉斯人,还有荷兰、米南加保人,加上半岛各州如柔佛、吉打和霹雳为了维护各自自主权进行的抗争。雪兰莪是武吉斯人的最早的立足点,往后的雪兰莪王室由武吉斯人创立。至于米南加保人,不过是搅局的角色。森美兰各小邦的联合,正与武吉斯人的对抗有密切关系,为往后组成森美兰殿下基础。

柔佛王朝是马六甲王朝的延续,但她的王统经历了两次嬗递,已不是马六甲的血统。根据柔佛的王统,柔佛王朝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延续马六甲王朝的满刺加王统的时期。第二时期是首相王统时期。第三时期是天猛公王统时期。

武吉斯人原为八爪鱼形状的西里伯士岛西南端的望加锡土人。此处自十六世纪,开始广泛参与国际贸易,马来群岛的爪哇人、柔佛和北大年的马来人纷纷到此采购香料,而葡人、英国人、西班牙人和中国海商也涌到此地。武吉斯人十七世纪改奉伊斯兰教。荷人与望加锡有香料贸易垄断和反垄断的斗争。望加锡战败,除了奠定了荷人在印尼东部的势力,对马来群岛来说,则造成了武吉斯人的大规模海外逃亡,并大量涌入马来半岛,主宰半岛西岸政治长达一世纪之久。武吉斯人士优秀的海上民族和精明的商人。他们饶勇善战,是各国相争雇佣的雇佣兵。1680年开始定居雪兰莪河口和巴生河口。1677年,应柔佛苏丹的邀请,协助抵抗占卑。武吉斯在马来半岛的地位,有邓氏五兄Daeng弟打下江山。十八世纪中叶,武吉斯人势力如日中天,控制了柔佛、雪兰莪、吉打、霹雳和森美兰。

马来半岛各土邦,除了柔佛和彭亨外,王统来自马六甲的就是霹雳。由于生产锡矿,吸引各方势力的进入。葡萄牙和亚齐最早进入。柔佛因跟霹雳有血缘关系,卷入三角战争中。后来,荷兰也想垄断霹雳的锡矿。1795年后,荷人的政权移交英国接管。武吉斯人也曾因锡矿跟荷人战争。

吉打是马来半岛历史最为悠久的州属。其领土曾包含今天的威省和玻璃市,直到十八世纪末才因英国入主马来半岛而萎缩。暹罗自十三世纪以来,一直对吉打形成威胁。马六甲王朝时期,吉打是马六甲的属国,当葡人侵入马六甲,吉打又成为暹罗的属国。葡人时期,亚齐征服吉打。荷人占领马六甲后,跟吉打苏丹谈判。1720年,吉打王室内乱,斗争双方分别寻来米南加保人和武吉斯人的援助,最终武吉斯人获胜。

彭亨在马六甲统治之前,是暹罗所控制,统治者甚至是暹罗王的亲戚。后来马六甲敦霹雳派兵攻打彭亨,暹罗投降。1454年开始,彭亨成为马六甲敦霹雳的采邑。后来葡人占领马六甲后,彭亨未沦陷,支持柔佛王朝。后来彭亨王统与柔佛王统混合,柔佛苏丹兼任彭亨统治者。

森美兰主要居民是马六甲王朝时期移居自苏岛西部巴卡鲁容Pagar Ruyung的米南加保人,马六甲时代为首相采邑。马六甲王朝灭亡后,他们大量移居内地,到南宁、林茂经商或垦殖;也有米南加保人开辟了神安池Seri Menanti、伊拿斯Inas、双溪芙蓉和日叻务Jelebu,带入母系制度习俗。有些跟土著雅贡人通婚。

雪兰莪古代是马六甲的领土。马六甲灭亡以后,雪州属柔佛管辖,直到武吉斯人崛起。1700年,第一个武吉斯人被巴生酋长封为雪兰莪的首领—-严端。

登嘉楼受马六甲管辖,后来附属柔佛。十八世纪,登嘉楼统治者积极招来中国商人到此经商和定居。柔佛苏丹1718年被拉惹克己(米南加保人)篡位,逃到登嘉楼,被随从杀,其弟则登基为登嘉楼第一人苏丹。第二任苏丹期间,是登嘉楼的强盛期,并成为马来半岛的重要商港,直到新加坡开港才没落。

吉兰丹十三世纪受制于室利佛逝,十四世纪是满者伯夷的属国,后成为北大年的殖民地。暹罗并吞北大年,吉兰丹脱离北大年,却为登嘉楼所控制。为了报复登嘉楼,向暹罗称臣,后来为了脱离暹罗又向英国求助。

大泥(渤泥、太泥)为北大年的简称,今属于泰国南边的府治,是马来民族建立的国家,大约于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建国,在马六甲王朝灭亡后曾一度兴盛。

6,英国势力的介入(1786-1895)

英国向海外发展贸易比西班牙和葡萄牙来得晚。后来,英国积极发展航海事业,也大胆向外扩展。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成立。

十八世纪后期,乘着荷兰在东方的势力日薄西山之际,英国正成为海上霸主。1770年代开始,吉打面临内忧外患,直到1782年,寻求英国的协助。

法兰西斯莱特是槟榔屿的第一人总督,常被成为莱特船长。生于英国,年少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后来到印度,也去过马来群岛。学会暹罗语和马来语。他的商船到达吉打,得到当时苏丹的信任,两人成为密友。1771年曾经献意以槟榔屿为未来东方的便利仓库,却遭受冷待。于是在槟榔屿经商。1785年,吉打再次要求英国干涉暹罗缅甸的威胁。1786年,莱特被委任为新殖民地督办。槟榔屿命名为威尔斯太子岛。莱特掌管期间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所有商船免缴税务,吸引大批居民。同时从苏门答腊引进胡椒树。第一人甲必丹是辜礼欢。除了华人,也吸引来自印度的朱利亚人,还有部分暹罗人和缅甸人,另外也有信回教的阿拉伯人。可是,英国对吉打的援助放面却一直各持己见。大部分人认为不该干涉当地的政治。莱特过后还有三任总督。

1795年,拿破仑战争,荷兰国王逃难到英国,由于不想海外殖民地落入法国手中,因此和英国签订《丘园训谕》Kew Letter,允许英国在战争期间接管荷兰的殖民地,但必须在战后归还。于是英国在1795年至1818年接管马六甲。1824年,英荷签订条约,英国答应归还远东的所有殖民地,包括马六甲和爪哇。

新加坡本是柔佛的领地。后来柔佛面临内乱。欧战结束后,莱佛士献意以新加坡为新的港口。英国乘柔佛王位内乱时,推翻合法的苏丹,另立苏丹之弟,才取得了新加坡。莱佛士生于牙买加的一条海船上,爸爸是船长,没有受过完整有系统的教育。十四岁进入东印度公司。二十四岁被派到槟榔屿任助理秘书。莱佛士对英国在东南亚的发展有极大的贡献,但个人却蒙受惨痛的损失。后来他成为动植物学家,撰写的《爪哇史》History of Jawa成为有关研究的经典。

1824年英荷签订《英荷条约》,马六甲和新加坡成为英国殖民地。

1826年,新加坡、马六甲和槟榔屿合拼,成为海峡殖民地,是印度第四省,由印度总督管辖,总督府设在槟榔屿,第一人总督是富勒顿。东印度公司关心的是商业利益,不是发展当地的经济,因为经济发展一直怠慢。1857年,海峡任要求脱离印度管治。新加坡日益发展,槟榔屿港口地位日渐没落。于是英人引进胡椒、豆蔻和丁香。后来华人的蔗糖也也发展起来。马六甲的地位在葡萄牙时期已经一去不返。直到十九世纪中起,华族大量种植木薯。新加坡的胡椒和甘蜜最成功。海峡殖民地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华人和印度人。

英国在十九世纪马来半岛的政治政策本来是不干涉。由于政治内乱与帮派斗争扰乱了社会治安,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才开始干涉。霹雳的拉律战,雪兰莪内战和森美兰内战,同出一辙,是皇权跟锡矿经济活动的争霸,才让英国乘虚而入。彭亨也是因内乱而让英国找到机会介入。1874年的《邦咯协议》是英国开始介入马来半岛政权的开始。但是第一人参政司伯治的蛮横和激进让他招来杀身之祸。直到第三任参政司休罗,才正真发展了霹雳州的各放面设施。雪兰莪的也是在第三任参政司瑞天咸之下,才成立州议会;调整征税方式;引进经济作物如茶和橡胶;建立铁路;建立员警部队。

参政司的职责是在马来习俗和宗教意外的其他事务上,给予苏丹统治的咨询。参政司制度得以让英国进入马来半岛,剥削资源,但同时也恢复了治安与发展经济。但各州发展不一,参政司权力也不一。其实英国也是摸石过河。此制度在雪兰莪和霹雳虽然成功,但在彭亨和森美兰遭到强力反抗,加上没有太多资源,成效不大。

7,近代马来亚雏形的出现(1874-1941)

1875年,海峡殖民地总督、参政司、苏丹和马来土酋参与州咨询会议。1877年,华人领袖也加入。参政司制度没有统一,形成各邦发展不一。霹雳参政司瑞天咸便建议四邦组成马来联邦,统一四邦的行政、税收、法律、交通,也可以利用资源丰富的州来协助资源匮乏的州,如霹雳和雪兰莪补助彭亨。1897年成统治者会议,,主要讨论马来民族的宗教习俗以及福利问题。

暹罗的威胁促使了北部四邦组成马来属邦。英国不断跟暹罗周旋,以确保马来半岛的和平,和本身的经济利益。1909年的《曼谷条约》让英国接手北部四邦。但是,四邦对英国顾问官员非常抗拒,造成管理上的困难。吉兰丹和登嘉楼的民族主义抗争更是激烈。

柔佛是最后一个接受英国派员的州属。十九世纪,柔佛政权落入天猛公手中。接着,柔佛出现了两个重要的领袖。首先是Daeng Ibrahim,开始推动柔佛的现代化。他跟英人保持友好。他欢迎新加坡华人来开垦,种植胡椒和甘蜜,实行港主制度。其次是Abu Bakar。他是最早接受英文教育的马来统治者之一。与英女皇交情甚笃。死后被封为柔佛现代化之父。他也颁布《柔佛宪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柔佛被迫接受英国顾问,成为英国的保护邦。于是,整个马来半岛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0世纪前后,埃及和土耳其的伊斯兰教改革运动对马来人的民族主义运动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二战以前,马来人的民族运动的领袖基本分为三种类型:受阿拉伯文教育的伊斯兰复兴运动者,又分为少壮和元老两派;较为激进接受马来文教育者;较为温和接受英文教育者及王族。战前马来民族主义蓬勃发展,报刊杂志的启蒙、高等教育的培养和政治团体的推动,是三大利器。《领导者》Al-Iman,《弟兄》Al-Ikhwan,《同胞》Saudara是重要的杂志。《马来前锋报》Utusan Melaya,《马来亚新闻》Berita Harian为重要的报刊。成立于1905年的霹雳江沙马来学院和成立于1922年的丹戎马林苏丹伊德利斯师范学院在人才的养成方面举足轻重。新加坡马来人协会Kesatuan Melayu Singapura,王子俱乐部Kelab Putera,马来亚青年Belia Malaya是重要团体。

华人则一直跟中国保持密切的关系。满清末年,马来亚华人也分成保皇派和革命派。后来也有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拥护者。随着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抗日救国成了主旋律。新马华侨一直是抗日的重要后援。“海峡华人”The Straits Chinese或“海峡侨生”The Straits Born Chinese则是最初跟当地妇女通婚的后代,在海峡殖民地土生土长,也被称为“土生华人”。他们绝大多数受英文教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政治意识上以英国为认同和效忠的对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海峡华人与峇峇同意。他们的文化由闽南和马来文化混合而成。他们一度社会地位崇高,受英殖民器重。到了二十世纪,新移民大量涌入,他们成为少数族群,逐渐丧失优势。

印度人则因为宗教文化差异、民族群体的多样复杂和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导致印度社群四分五裂。他们都以马来西亚为暂居地,政治认同上以印度为主。战前,也有印度团体维护印度人的政治权益,如要求与华工同酬、医疗福利、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等。

砂劳越和沙巴也有马来团体。

8,东马来西亚。砂劳越和北婆沙巴

汶莱早期信仰佛教,印度文化影响不深刻。约六世纪,汶莱已经向中国朝贡,十世纪开始跟中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因此东马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东马多地有中国陶瓷出土。沙巴哥打京那巴鲁山俗称中国寡妇山,最长河流名中国河,都是中国影响的痕迹。东马的移民也不是马来亚的卖猪仔和亲属移民方式,而是当地统治者的鼓励下,华人与政府签署移民垦殖合约,集体来垦殖,形成独立的社区,如黄乃裳开辟的诗巫福州垦场、邓恭叔的诗巫广东垦场、兴化人的诗巫垦场和沙巴的华北村。除了广东垦场,其他都是在教会的背景和推动下进行。东马人口比西马少得多,大部分是土著。砂劳越有三十多种原住民,人口最多是达雅人Dayak,又分成海达雅和陆达雅。海达雅又称伊班族Iban,陆达雅又称比达友族Bidayuh。沙巴原住民有二十余种,以卡达山杜顺人Kadazandusun最为重要,人数最多。卡达山杜顺族占沙巴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他们大部分以种稻为生,故五月的稻米收割季节为丰收节Tadau Kaamatan,意义在于祭拜稻神,感恩丰收。

汶莱王朝建于六世纪,十五世纪达到顶峰。马六甲被葡萄牙占领后,由于葡人的不友善政策,使得许多商人转至汶莱,使之发展称商贸中心。十五世纪初,汶莱该信伊斯兰教,成为婆罗洲和菲律宾的伊斯兰教传播中心。汶莱曾经统治苏禄、砂沙和部分菲律宾。十六世纪开始,砂劳越沿海河沙巴西岸是汶莱的殖民地,十八世纪沙巴东岸是苏禄王朝的殖民地,砂沙内陆一直由不同原住民统制。

十九世纪,汶莱的地方官员马可打在统治时期实行压迫和剥削政策。伊班人和马来人一起起义。汶莱再派拉惹接手管理,马可打转移到古晋,可说是古晋的开辟者。拉惹寻求援助,碰上海峡殖民地总督派到古晋的詹姆斯布洛克。詹姆斯平定了马可打的乱事,被封为拉惹,取代马可打成为砂劳越总督。1846年,詹姆斯正式成为砂劳越第一任白人拉惹White Raja。詹姆斯在位期间,得对付沿海村庄、劫掠过往商船和从事奴隶买卖的海盗。詹姆斯三大施政宗旨:拯救被压迫的陆达雅人;恢复海达雅人的和平生活;取缔猎人头恶习。另外,詹姆斯也扩充领土。最初的领土,只有今天古晋省的范围。詹姆斯跟懦弱的汶莱苏丹永纳贡获得了领土。虽然詹姆斯对砂劳越的发展功不可没,但一些政策剥夺了当地人民的利益,因此引发人民的激烈抗争。其中包括伊班酋长和华人的起义。1857年,黄金、煤和锑的生产地石隆门的华人不满白人拉惹的抽税制度,也抗议英殖民统治者的压迫与强行施政,以刘善邦为领袖,揭竿起义。起义失败告终,詹姆斯把千名矿工家属集中在巴乌洞Gua Bau,放火烧山洞,妇孺活活窒息而死,洞内传出臭味,加上许多被打死的华工尸体散布四处,发出臭味,一里之外都可闻到,砂劳越河水也染红。

1941年白人拉惹统治砂劳越一百周年之际,制定并颁布《砂劳越宪法》,推行新政,拉惹的立法权和财政权转移到最高议会和州议会,并保证砂劳越未来的独立。但不久日军南侵。战后,布洛克家族无力振兴,于1946年将政权转让英国。实行宪政以后,砂劳越共产党频繁活动,导致1952年进入紧急状态。

早期进入砂劳越的华人集中在石隆门、古晋和诗巫。石隆门是嘉应州客家矿工和农民。王友海在古晋经营土产、杂货和布匹邓贸易出入口贸易。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古晋有一条街名为王友海街。

十七世纪,汶莱巴北婆东岸到金马尼士河Sungai Kimanis之间的土地割让给苏禄苏丹。直到十九世纪,北婆可分为汶莱控制的西岸、苏禄控制的东岸和北岸、土著控制的内陆三个部分。1878年,英国从苏禄手中获得大部分沙巴的领土。苏禄此举士为了得到英国保护一抵抗西班牙。1881年,英国成立北婆渣打公司British North Borneo Chartered Company,采取结合当地领袖合作的方式共同管理。1888年,英国统治汶莱、北婆和砂劳越。北婆渣打公司的行政中心在山打根,向伦敦总公司负责。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为了开发荒地、修建铁路、建设电报线,急需劳动力,开始引进华工。在北婆公司统治下,沙巴经济发展比砂劳越迅速,他们鼓励西放投资,给与土地优惠,以便种植商业作物和开矿。不过,英势力的扩张,也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著名的有末沙烈Mat Salleh,伦顿的姆律人。二战期间,北婆公司将北婆交给英国管治。1950年,实行宪制。

9,战前马来亚的社会发展

伊斯兰教传入之前,岛屿东南亚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社会阶级分明。英国殖民干预马来土邦之前,马来社会基本分为两大阶层,集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拉惹或苏丹处于最高层,与大臣和村长组成统治阶层。被统治阶层由平民和奴隶组成。平民主要从事渔耕,还有从事贸易和各类工匠的自由民。奴隶指失却人身自由并受制于主人的非自由人,分成皇家奴隶、一般奴隶和债奴。一般百姓固然比奴隶幸运,但统治阶层会随心所欲地动员人民为他们无债的劳役。统治阶层对子民拥有绝对的权力,可以随意掠夺子民的物品或妇女。传统的马来社会,到了十九世纪下半期英国殖民统治开始,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般老百姓有机会向上攀升,甚至成为贵族的一员。新制度与管理方法也被引进。统治阶层不再随意动员人民为期服务。还有地税的实行、土地的使用和拥有权也有了变化。村长成为公务员,支领薪金,为村民争取权益。封建马来社会,人人都携带武器,殴斗至死非常普遍,后来英人命令禁止。

汉唐以来,华人已跟马来西亚产生关系。到了明朝,马六甲王朝和中国的关系更为密切。葡萄牙统治时期,对华人极为不友善,人数有限。到了荷兰统治时期,华人陆续移入,荷人必须委任甲必丹以处理华人事务。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人占领槟榔屿、新加坡和马六甲,华人数目大幅度增加。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期,锡米开采和树胶的需求,迫使成千上万闽粤沿海居民出海谋生,形成移民热潮。华人移民分两种类型,一种以亲属关系为基础,另一种在十九世纪极为普遍的契约劳工制,从赊单制度发展起来。他们得以劳动来偿还债务,方可从债务忠解放,自由就业。这就是俗称“苦力贸易”或“猪仔制度”。

苦力被虐待、迫害和累死的不计其数。1877年,英殖民规定《华人移民法》,解决华工问题,也解决秘密会党、吸食鸦片、赌博和娼妓问题。1890年,英殖民政府勒令所有已注册会党解散,一律禁止天地会拜盟的秘密仪式。地缘会馆在安全、娱乐和互助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们同时也是宗教和社会活动的维系者。最早的宗亲组织是1925年马六甲的黄氏宗祠,1835年槟榔屿龙山堂丘公司。业缘团体指共同行业之间,为了彼此关照共谋行业最大的利益而组织的团体。最早的有1832年的庇能打金行,1855年的鲁北行和1876年的新加坡姑苏行。由于技术的掌握或局限于一方言群体,以致出现特定方言群体垄断行业的现象,比如闽人从商、潮人多种植胡椒和甘蜜、客家广府人多开矿和手艺事业、兴化人多从事交通行业。最早的宗教组织是马六甲的青云亭,建于1673年,以供奉观音为主,同时也供奉妈祖、大伯公、关帝、孔子和土地神,并由大量华人祖先的牌位。这种民间信仰方式在新马极为普遍,同一庙宇可以同时容纳不同方言群体的神,也包含儒家和佛教元素,最经典的是新山的柔佛古庙。华人移民也形成群族而居的村落形式,如槟城的姓周桥、麻坡的郑氏、直凉的余姓和廖姓。盛产锡米区和经济作物垦殖地,城镇纷纷发展起来。吉隆坡的建设和发展在第三任甲必丹叶亚来手中完成。怡宝是由十九世纪锡矿家姚德胜所开辟。诗巫也是另一个典型德华人开埠德城市,是垦殖而开辟的城镇。

十九世纪以来,英殖民大量引进印人以解决劳工不足。他们也是以契约方式前来,必须偿还债务,因此往往受剥削。此外,不少囚犯遣送来当政府劳工印人移民浪潮在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逐渐放缓。由于族群复杂,执行制度的隔阂,导致印度社会的分化,无法形成一种同心协力的团体精神。

英殖民政府许多建设是为了统治和剥削上的便利而进行,然而却因此为马来西亚的发展垫下稳固的基础。其中包括医要卫生、教育、文官和法律制度的建设。

10,战前的商业和经济活动

古代马来半岛已经存在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五至十四世纪的吉打、十五世纪的马六甲、十六至十七世纪的柔佛和十八世纪的瓜拉登嘉楼。早期的商业活动,统治阶层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主导了进出口贸易,也是矿物土地所有者。他们最普遍的经济行为就是税收和过路费。古代马来亚的交通主要以水路为主。陆路方面,小径是村落间的主要联系道路,大象、水牛和牛是运载工具。最后,步行是主要的交通方法之一。

十九世纪以前,传统马来社会属于自给自足型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也需承担统治阶层的劳役。传统马来社会以耕稻为主。稻米为马来社会最为传统的农作物,分成旱稻和水稻。渔业也是马来居民主要收入和蛋白质来源,一般以自给为主。他们也在庭院四周豢养各类家畜动物。捕抓大象是早期一项极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尤其在森林较为多的彭亨。手工艺的制作包括织藤、纺织、陶瓷和曲剑。以森林为住所的原住民则以采集森林资源,将所得拿到市场变卖换取生活必需品。南来的华工,大部分在矿区开矿,以及从事农耕和进行小买卖。

英殖民时期,马来亚不再局限于自给生产。英殖民政府鼓励经济作物的种植,如开垦咖啡园。华人种植胡椒、甘蜜和木薯。但英人不鼓励马来人投入种植园,却鼓励他们种植稻米。欧人园主更喜欢雇佣印度劳工。马来半岛最大的经济作物是橡胶。1910年代的盈利最大。1920年代,橡胶生产过剩,导致胶价大跌。31年至33年间,数以万计的华工被遣送回国,印度劳工也被解雇。为了稳定胶价,1934年英殖民政府实行生产限制。

其他的经济作物包括胡椒、甘蜜、稻米、豆蔻、木薯、甘蔗、油棕、黄梨、茶。而砂劳越十九世纪末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是硕莪。

矿业是传统马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经济来源,以锡米和黄金为主。砂劳越则生产钨和锑。

11,从日本入侵到马来西亚的成立与发展

1941年,日军分别在泰国南部的宋卡、北大年和马来亚吉兰丹的哥达巴鲁登陆。英军的威尔斯太子号Prince of Wales和驱逐号Repulse在关丹外海被日本空军击沉。日军占据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后,施政方针为就地取材,以战养战,尽可能榨取当地的战略物资,以此确保日军能够自给自足。首先,重整行政组织,将马来亚和苏门答腊置于同一行政单位,以新加坡为首府。其次,经济上,没收了英殖民政府和英商人的土地和园丘。对经济资源的疯狂掠夺,直接造成食物短缺,物价暴涨,乃至黑市活动猖獗。在恢复当地治安方面,对华人采取镇压和残酷屠杀,对马来人则采取笼络政策。也有许多印度战俘和劳工被迫派往暹缅边境建筑死亡铁路。最后,也以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文,以日人新编教材取代原本课本。

1938年陈嘉庚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由马来亚共产党领导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组织力最强,结构最完备,装备较完善。1943年一三六部队Force136,由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和英军组成,著名的林谋盛是队长。东马的抗日活动不亚于马来半岛。“神山游击队”The Kinabalu Guerrillas。砂劳越则有伊班人组成的队伍。

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马来亚人民抗日军陆续进驻各地,设立人民委员会。短暂接管期间,进行整肃行动,其中一大部分是马来人,引起种族紧张和冲突事件。

1946年,英政府发表成立马来亚联邦的白皮书,在政治结构上,九个马来土邦、槟城和马六甲组成中央政府;新加坡除外;各州苏丹将主权移交出来;马来人自动成为公民,非马来人有条件成为公民。马来民族对此不安和不满。1946年全马马来民族大会在新山召开第三次会议,决议成立一个政党,“马来民族统一机构”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简称巫统。英政府为了用马来势力来抵制马共,妥协之下,改成马来亚联合邦计划。其内容包括:成立包括新加坡在内的马来亚联合邦;推行公民权制度,国民成为“巫来由”;非马来人有条件成为公民;宪法下所有国民平等;以马来语作为官方语言;君主立宪制;伊斯兰教和马来风俗由马来人全权管理;马来民族的发展必须受到特别关注。陈祯禄联合马来亚中华商会联合会,以及各商业团体和社会组织组成联合阵线,试图通过罢市行动抗议,却功败垂成。1948年,英国宣布成立马来亚联合邦。

日本投降以后,英国和马共的合作关系破裂。1948年马共在柔佛杀死三名国民党党员,几日后在和丰杀死三名欧人胶园经理。英殖民在霹雳、柔佛和森美兰颁布紧急状态令,后来马来亚联邦进入紧急状态。《紧急法令》内容包括左翼政党和团体为非法组织;可以未经审判扣留任何涉嫌从事共产党活动者;将干扰或破坏国家安全者驱逐出境;与共产党串谋、非法拥有武器、恐吓公众人士以及援助共产党者将被判死刑。1950年毕利斯受大臣葛尼委任为剿共指挥。于是,“新村”集中营成立。葛尼1951年在福隆港途中被马共狙击身亡。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宣布独立。1960年结束持续了十二年的紧急状态。

1949年,巫统创立者拿督翁建议开放门户让非马来人成为巫统会员。此举招来马来社会强烈批评,拿督翁也辞卸主席职位。主席职位由东姑阿都拉曼接任。马来亚与1957年获得独立,东姑成为对立之父。1961年,首相东姑倡议由马来亚、新加坡和英属北婆罗州的北婆、砂劳越和汶莱组成马来西亚。如果不加入马来西亚,英国不让新加坡独立。北婆和砂劳越有条件加入。汶莱先赞成后又反对。1963年7月9日,马来亚、新加坡、北婆和砂劳越成立马来西亚。隔天,印尼宣布不承认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宣布与印尼和菲律宾断交。菲律宾坚持北婆是前苏禄王朝的属地,要求索回。印尼则支持汶莱人民党的叛变行动,认为马来西亚只是延续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政治与经济利益。新马短暂合拼后又告分家,主要原因是李光耀主张废除种族差别待遇。

1969年,大选结果反对党否决了联盟的三分之二国会议席的优势,展开庆祝游行,导致华巫之间冲突和骚乱。隔天,5月13日,冲突事件主要发生在吉隆坡,政府马上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持续了四天才渐渐平复下来。官方说,事件爆发是共产党和华人秘密会煽动。其实有学者利用英国公布的档案进行研究分析,显示事件的背后,可能是经过蓄意安排的计划。巫统内部的“有优势的国家资产阶级”阴谋借动乱发动政变,以推翻东姑,而密谋者就是副首相阿都拉萨。

513后,敦拉萨采取亲马来人的政策,修改宪法,禁止公众讨论种族关系的敏感话题,宪法中的有关马来人特权的条例不受议会审查。经济和社会方面,1971年,国阵推出“新经济政策”。扶助和扶持马来人。教育方面也实行配额保障给马来人。企业和商家,必须有30%股权属于马来人。《一九六一年教育法令》的最终目标是以国语为教育媒介语文。

12,传统马来文化

古代马来社会的法律有三种:一为母系社会的母系法,主要由森美兰的米南加保所採行;二为混合印度和伊斯兰教法,普遍同行于马来半岛各州的父系法,也就是天猛公法;三为伊斯兰教法。

马来古典文学依据其历史发展加以分类,可以分成九大类。1,民间文学。最久远,通过口耳相传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鼠鹿的故事。2,马来文学中的印度史诗和史诗皮影戏。《摩罗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影响。目前仍有一部包含十九个皮影戏故事,名为《般度族传》Hikayat Pandawa的手抄本流传。3,爪哇班基故事。主要讲述王子流浪和战斗的经历,其中有引人入胜的爱情故事,也有滑稽的小丑故事。4,印度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过度时期的文学。其特点是印度文学的母题,但伊斯兰的因素也开始渗透,如关于伊斯兰教的问题的对话。5,伊斯兰时期的文学。关于穆斯林和他们虔诚行为的文学。大多数的作品是以波斯或阿拉伯文学作品翻译或改写,而作品的作者和创作时间已佚失。6,连环串插体故事。这种体例源于印度,通常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正在讲故事,故事中的其他角色也依序讲起了故事。7,历史传记文学。这是马来文学中最丰富也最重要的部分。题材一般来自宫廷。最大的特色是,将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混杂论述。《马来纪年》最著名。8,古马来法典。以《马六甲法典》最重要。9,班顿和沙依尔Syair。为马来古典文学中两种最盛行的传统诗体。19世纪,莱佛士马来文老师文西阿都拉Munshi Abdullah的著作,不论在内容或形式,都有别于传统马来文学,被誉为马来新文学之父。

古代马来语分成四个阶段:1,7世纪以前马来族和其邻近土著交流用语,还没出现书写形式。2,7世纪至13世纪,印度梵文影响下的书写系统。3,古典马来语时期。13世纪至16世纪初,阿拉伯文化传入后,阿拉伯语取代梵文,成为古典文学和宫廷文学的主要书写载体。爪夷语就是阿拉伯字母拼写系统。4,近代马来语时期,16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的马来语。葡萄牙、荷兰、英国殖民地和中国南方闽粤华工,都影响了马来语的发展。

传统马来音乐深受外来乐器影响。主要从印度、阿拉伯和波斯传入。传统马来戏剧有瑪咏、皮影戏和邦沙万Bangsawan。

传统马来工艺主要有建筑、雕刻、铸剑、织藤、银器制作和蜡染。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