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电影/美英电影

影评

Cronicle《超能失控/夺命异能》——非好莱坞味道的超能电影

最近看了好多部的超能英雄电影,唯有这部,《超能失控》是最与众不同的。 这也是一部美国片,可是就没有好莱坞的味道。首先,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手提摄影机拍成的。所以它就没有那种四平八稳的镜头,没有很客观的感觉。反而,它拥有一种很亲切的,很个人式的感觉,因为它一直让你知道是谁在掌镜,谁在讲故事。 接着,它的动作场面拍得很不好莱坞。没有豪华的场面,没有炫耀的造型,没有漂亮的电脑特技效果。但是,影片里的爆炸或者撞击的场面都拍得很真实。它们的效果就让人觉得飞墙撞壁的超能人其实还是拥有血肉的凡人,其实是会很痛的。当然,这也是因为电影将他们 刻画成是尘俗中的人,但这在下面再谈。而一般的其他超能英雄片,让人觉得英雄们是铜头铁臂,即使建筑都粉碎了钢铁都弯曲了地球已经破洞了,他们的感受也只是像在瘙痒而已。 这部不一样的美国超能电影讲述的是三个年轻人意外地获得了超能。好莱坞电影就把重心放在英雄如何在责任与感情上的抉择,或者大公无私的奉献人群上。但是,《超能失控》却很好玩,也很真实。三个年轻小伙子首先用自己做实验,接着作弄别人。这反而让人感受到年轻人的性情,让人觉得很可信。最有趣的是,在学会飞以后,他们在空中玩起美式篮球来。突然间,飞机飞过,差点把他们撞死。跟超人拯救地球,蝙蝠侠抓拿小丑,蜘蛛侠跟怪兽格斗相比,这不是更接近生活吗? 更重要的是,这部关于超能的电影完全脱离了超能英雄的模式。三个年轻人将自己的超能当成趣事,照常生活,完全没有考虑到责任与义务的问题。最有潜能的那位,甚至是一个长期压抑自己感情,孤僻的小男生。拥有了超能以后,他把内心的苦闷,委屈和愤怒都发泄出来了。结果,因为性格上的偏差,他走火入魔了。另一个小伙子也意外地被雷电劈死了(有什么超能英雄是被自然力量致死的?)。所以,《超能失控》完全就以个人的角度在讲述三个小伙子的故事,跟拯救世界的英雄主义完全挂不上钩。虽然,最后一个小男生最后说自己要帮助别人,却已经是电影结束后的事了。 这部电影的制作费是一千五百万。同样是今年的卖座电影《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却是超过它的十倍, 二亿二千万。我并没有否认,《复仇者联盟》也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但是,《超能失控》用相对少得多的钱,拍出了一部效果也很好的超能人的电影。导演和编剧都是年纪还没到30的青年。他们用自己的创意,自己的方式讲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不一味追求潮流,不盲目跟风。我想,这就是《超能失控》能跟普通好莱坞电影不一样,能脱颖而出的原因了。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The Amazing Spider-Man《超凡蜘蛛侠》——目前3D无法持久

1915年,3D 电影的技术就已经被开发了。但是,基于制作成本和放映器材的昂贵,使这项技术一直被搁置。直到50 年代,3D电影才在美国市场上出现。直到80,90 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3D电影进一步被推广。2009年的3D AVATAR 获得全球的热烈反响,终于将3D推向了一个高峰。随着,一系列的电影推出了3D版本,甚至于电视机也出现了这项技术。 我小时候记得曾经在电影院里戴上卡片有色眼镜观赏3D电影,但是印象非常模糊了。自从AVATAR受到欢迎以来,我也没有看过过任何一部被改装成3D的电影。不能不说我对这新型的电影形式感到好奇的,但是就一直等待着一部完全以3D电影技术拍摄的电影,而不是以一般拍摄手法拍了再改装的电影。终于,我等到了,3D《超凡蜘蛛侠》。 我发现,观赏3D电影很费神,很累。我必须非常集中精神才能看见3D的画面。所以,要两个小时在注意电影情节发展的同时还要集中眼力来看电影画面是不可能的。可以想象,我常常在电影情节和电影画面上顾此失彼。在电影结束后,当老公说:“他们常常用第一人视角哦。是不是有要拍得像电玩一样的考虑?”时,我只能回答说:“有吗?我怎么没发现?”他借机讽刺说:“有啊。都在拍蜘蛛侠的手啊,脚的。你都在看什么?”我默念:“都在看3D啊。 ” 我猜测,3D成为时尚,都在于人们对它的猎奇心态。我本来在想,或许3D会像电影从默片进入有声,从黑白进入色彩一样,是一个新的形态的转变。但是,从这次观影经验告诉我,3D没有办法引起电影新的革命。问题在于,这种技术是不适合人的视觉的。要知道,它是让左右两眼观赏不同的画面,再让脑让两组画面重叠在一起产生三维的视觉幻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观赏3D这么费神,这么累。再说,要在观赏的时候戴上一副眼镜,就让观众没有办法完全投入电影。像我这样几乎没有鼻梁的扁鼻婆来说,还要用手一直支着眼镜,真是烦不胜烦。 我想,3D电影会是未来电影的新形式。但是,绝不是现在的3D电影技术。当科技能够制作出让电影呈现得就跟真实世界里的事物一样的三维视觉时,电影的革命才会再次到来。就现在的3D技术来说,不但让人看得不尽兴,还让人看得很吃力,在看完后觉得好累。这样的观赏体验,能够让观众一再地渴望,才怪呢!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Sucker Punch 《美少女特工队/杀客同萌》——就画面漂亮吗?

导演Zack Snyder是个有自己特色的导演。他的Sin City,300和Watchmen一直被他的影迷追捧。影迷们就喜欢他的电影里那种带着黑色电影主题思想,对暴利和色情特别渲染,和剪接十分简洁犀利的风格。我虽然不是很喜欢,但是觉得他执导得电影还是非常具娱乐性的,尤其感官上。 但是,这部《美少女特工队》就不一样了。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就在于,这是他自己编写的故事。能够成为有独特风格的导演,也未必能够写出好的故事来,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 《美少女特工队》还是延续了导演之前几部成功作品的风格。强烈的偏黑白的色彩对比,画面角度不断转换,配上强节奏的音乐,剪接得就像摇滚音乐电影一样,或者也可以说像电玩画面。尤其三场少女上战场成为战士的暴力场面,电脑特技将动作场面拍得富刺激性,绚丽而夺目。但是,这些精彩的视觉,听觉的刺激,到底含有什么样的内涵? 一开始,当故事从一个现实世界转换到一个虚幻世界时,我是非常惊讶的。尤其,故事里有好几层的世界,电影并没有交代到底何者为现实,何者为虚幻。随着情节的发展,当我已经猜到了导演的谜语时,情节不断重复同样的模式,让我的惊喜开始慢慢消退,而且逐渐被沉闷取代了。同样是穿的性感的少女,打败一个个魁梧的怪兽;同样是火爆的场面,镜头飞天遁地的旋转。 更糟糕的是,电影到最后甚至不知所云。为什么电影的主角最终换掉了?这代表什么?伟大的自我牺牲吗? 不,电影完全没有这样的意味。编剧只想来一个“出其不意”的结尾。还有那个在虚幻世界里的领导,在现实世界里变成了一个巴士司机,又是什么意思?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的完全对照吗?也不是。编剧只是胡乱地编写情节,不考虑内容形式上的逻辑性。 我们可以说,作为导演,Zack Snyder很懂得如何将文学在作品化成有效的视觉效果。可是,作为写作人,他却是失败的。因为他头脑里有很多很棒的点子,都很有创意很新鲜。可是,他无法到达一个写作人必须具备的哲学思想性的高度。把电影拍得漂亮好看,那很富娱乐性。可是,电影到要传达什么讯息,我们最终会问。没有什么讯息吗?那,这只是一部没有意思的感官刺激性电影而已。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Before Sunset《日落之前/爱在日落巴黎时/爱在日落黄昏时》——讲个不停

《日落之前》片长只有80分钟。这80分钟也是电影里的真实时间。我想,超过60分钟里,男女主角就是在喋喋不休。你或许会想,这太无聊了吧?不,两人的对白正是《日落之前》的精彩之处。 首先,这部影片的对白是充满张力的。两人我问你答,你问我答的来来回回, 像把隐形的麦克风变成了接力棒一样地交来接去。对白里有客气的寒暄,有诙谐的调侃,有好奇的问话,有心声的分享。单单这些对白,就可以让这部片子变得有趣,因为它们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但是,它们的内容却不单单这么简单。因为语言的意义并不是单纯从字面意义上来了解的,必须放到一个语境里去。 就是《日落之前》的语境让影片里的对白变得非常丰富。两人在九年前曾经一起在维也纳度过一个晚上。这一夜,对两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堕入爱河的他们相约在六个月以后再次相聚。故事就从这里开始。结果,女主角失约了,他们也因此而失散了。九年后,男主角把这一夜的经过写成了一部小说,并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就在巴黎的发布会上,两人再次相见。这就是两人对话的语境。 我们会期待,失散了再相聚的男女主角可以热情一点。可是,他们却针对世界,针对社会问题长篇大论。什么时候才说说心里的感受啊,我们一直在等待。至少,到底两人的感情世界有了怎么样的变化,我们心急地想要知道。可是,他们就一个外围问题接一个外围问题地问,就是不触及核心。当他们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似乎把世界大事都聊完了以后,才蜻蜓点水地说了:男主角已经有一个孩子,女主角已经有一个男友。 两人看起来都已经放手了。大家的语气是那么平和。甚至于,男主角说他在九年前等不到她,并没有太沮丧。女主角说,知道他有了家室,有了成功的事业,心里也很安慰。对于两人之间的这段往事,他们都已经放手了吗,我们很想弄清楚。结果,男主角终于突然之间问她:“为什么当时你没来?”但是,两人都没有就这个问题继续探讨下去。再后来,女主角也抑制不了内心的情绪,生气地说:“为什么你已经结婚?”同样的,两人不敢再延续这种情绪,女主角因自己的失态而道歉。 我们已经明了了。问题是,他们怎么办呢?女主角必须分手,男主角必须离婚吗?我们又等待他们入正题。可是,没有。两人还是不断地讲,不断地说,就是不谈两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张力一直持续,一直到当女主角说,她是故意说谎,让男主角以为她已经忘了那一夜最重要的事情时,一切都那么明显了。这对男女其实心里仍然爱着对方。他们只是在用话语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见面时的若无其事其实是掩饰内心的激动,口头上的不在乎其实是掩饰心里的失望。当我们知道了两人之间的这种掩饰游戏时,就期待他们真心表白的时刻快到来。可是,他们一直在拖延。从船上拖到车里,从车里拖到房子前,从房子前拖到房间里。 男主角是为了寻找她才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了小说(这,多浪漫!)。而,当女主角把自己的心事写成了歌,腼腆地唱给他听时,我们以为爱情得到了好结果。但是,他问她:“你总是把歌里的名字换成听歌人的名字吗?”她回答说:“是啊。难道你以为这首歌是我为你而写的吗?别傻了。”我们这时不但心急,还恼怒了。最后,她说:“你快赶不上飞机了。”他回答:“我知道。”影片就在这个时候结束了。 他们的故事到底怎样发展?看来,九年前,我们以为《日出之前》已经把爱情讲完了。结果,九年后,我们在《日落之前》看见了他们继续讲他们的故事。Ethan Hawke说,他们会再把故事讲下去,只是不晓得会是什么时候。我不在乎等多久,只希望到时候,故事讲得好听就好了。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1 Comment

The Graduate《毕业生》——寂静之声

我承认,自己没有幽默感的细胞。笑话我是绝对讲不出,甚至于有时候连听笑话的能力也有问题。因此,可以想象,我对喜剧是特别冷感的。但是,偶尔,我又会对有些黑色幽默很有好感。这部《毕业生》就是其中一部我觉得好看的喜剧,黑色喜剧。 这部影片在美国电影学院的百年百部喜剧和百年百大电影里都列在20名以内。所以,很早以前,我就已经听闻其大名了。尤其那首著名的《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让我在观赏前就已经很好奇影片如何诠释歌词里的这几句呢: 人们言不由衷,人们充耳不闻,人们写歌却不分享心声,然而没有人胆敢打扰寂静之声。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 And no one dared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结果,我得到了答案。影片的主角是个年轻小伙子(刚20出头)。刚刚大学毕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彷徨和焦虑。这个懵懂的小伙子总是听任成人们的使唤,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他当然有自己的感受,可是,成人们从来不聆听他的心声。在他生日当天,他的父亲买了一件蛙人泳装给他,硬要他当模特儿一般在众人面前炫耀。他觉得好尴尬,好害羞,可是还是遵照父亲大人的命令。他穿着蛙人泳装,走在众人面前,透过泳镜看着他们的嘴巴张合不止,却听不见他们说什么。接着,他沉入泳池里,独自被池水包围,远离了世界的噪音。此刻,他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可是却清楚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小丑。 这种粗暴的对待在罗宾森太太身上达到了极致。她诱惑小伙子,并让他陷入色情的陷阱。罗宾森太太利用了小伙子的天真和纯洁。后来,在小伙子真正尝到了爱的滋味时,他发现了身边世界的虚情假意和强暴蛮横。以爱之名,他反叛了。罗宾森太太尽力阻止他,可是他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小伙子过去的天真懵懂转化成了此时的勇敢鲁莽。 影片的最高潮,是小伙子在教堂婚礼仪式进行中,大声拍打玻璃,大声呼唤自己的爱人。这就是他的抗议,响彻四周的抗议。他抗议这个世界的言不由衷,抗议成人们的充耳不闻。新娘听见了他的呼唤,看看身边的人,发现自己听不见他们的声音,可是却个个面目狰狞。所以,她决定随从小伙子,决定一起反叛。 最终,在巴士上,他们为自己的胜利而微笑着。一部喜剧或许就在这里下幕了。《毕业生》是一部黑色喜剧,所以有了以下这个镜头:才过了片刻,这对逃婚的年轻人就已经笑不出来了。我们在他们脸上看见了彷徨和焦虑。这,真是讽刺。他们大声抗议,勇敢反叛。可是,到底自己要的是什么,该往哪里去,他们也不知道。而,黑色幽默的地方就在这里:最终的最终,他们还只是年轻人,需要成人世界的指示。 我看这部影片时,从头到尾没有笑过一声。可以说,我就是没有幽默感。可是,这部片子里的讽刺和悲哀成分就很能吸引我。这就是黑色喜剧:骨子里其实就是悲剧。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Groundhog Day《土拨鼠日/偷天情缘/今天暂时停止》——永恒的今天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是神,你会快乐吗?或许,你会。因为你拥有不死之身,你拥有永恒的时间。但是,或许你不会。因为你本属人间而非天堂。 《土拨鼠日》是一部很有趣的电影。它探讨的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却可以用很幽默而轻松的语气。片中主角 菲尔有一天醒来,发现自己活在昨天里,一切事件都跟昨天经历过的一模一样。他的“今天”无限期地重复。 开始时,他停留在知性层面的增进。他利用他无限的时间认识所有的人物和掌握每个角落发生的事件。他甚至利用他人的无知,投机取巧地掌控周围的一切。比如,偷取了银行的钱。他还奢望能够把自己塑造成别人理想中的伴侣,以赢取爱。当然,爱没有按照完美的计谋运作。为什么?因为爱是人间的事。 渐渐的,在一个只能不断获取知识的世界里,费尔感到百般无聊。更糟糕的是,没有人能够帮助他分担内心的苦闷。绝望之际,他尝试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神是不会死的。 后来,他发现生活的乐趣可以是学习新的手艺,掌握新的技能,即精神涵养上的提升。他开始把时间花在学习钢琴,学习冰雕,学习法语上。当他已经懂得了享受自己的永生时,他面对了他人的死亡。这震动了他的心灵。他开始关怀他人并帮助他人。他领悟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跟世界是联系在一起的。 而爱,在他没有准备的时候,降临了。 完美是属于神的。在天堂,你可以通过计算,得到一切,却不是爱。人之所以不同于神,是因为人必须在追求中,不断完善中才感到满足与快乐的。正如爱是人间的事情一样。一对爱人,是在分担与分享中感受爱的。分担的是成长过程中的挣扎,苦难来领时的沮丧,面对悲剧时的无奈;分享的是寒冬以后的春风,磨难以后的成熟,哀叹过后的豁达。 当菲尔终于学会了爱时,他回到了人间。一切又恢复到会流逝,会灭亡的短暂状态。但是,人正是在这过程中体会到爱的,不是吗?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Moon《月球/2009月球漫游》——克隆人的觉醒

《月球》开头向我们显示,一个独自在月球上工作的SAM,正在期盼自己的回家的归期。他想念妻子,女儿和自己的家——地球。故事逐步进展,我们看见SAM的生活非常寂寞,接着一些怪事就发生了。比如他看见了一个女人坐在沙发上,对电脑报告时看见了另一个自己。最后,在执行任务时也是产生了幻觉,而发生了意外。我们以为,这个内心寂寞得发慌的SAM已经患上了精神病。 接着,两个SAM碰面了。在我们还在怀疑,这是人格分裂时,答案揭晓了:他们是克隆人。这两个来源于“一个母体”的两个个体,开始的接触非常不愉快。后来,两人发现了其实大家的命运都是一样的时候,就打消了之前的敌意而开始用心沟通了。两人互相合作,揭开了一个大骗局。当新旧SAM发现了自己一直被利用,那种震惊的程度是无法想象的。因为,他们必须面对一个终极性的问题:我是谁? 显然的,对于两个克隆人到底是谁,影片的答案是:克隆人也是一个个体,也应该拥有一个个体天赋拥有的基本人权与自由。我想,或许有的观众有异议,觉得他们不配被称为“人”。我们看看电影如何处理这个问题。SAM跟我们一样,拥有情感和情绪。他会感觉到寂寞,会愤怒,还会带着期盼。他向往自己的家园,热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换句话说,他有自我追求幸福的欲望。就这一点,还不足够说明他已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人了吗? 旧SAM的命运是悲惨的。但是,新SAM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命运呢?默然忍受耻辱,默然承受命运吗?没有。他反抗了。这就是“人”的觉醒。这个觉醒,也有代价的。旧SAM的死亡就是一个反人道主义的牺牲品。所以,新SAM的反抗宣布了,自己不是工具,自己也是人类的一分子,自己也应该享受人类所拥有的人权与自由。 有些观众或许会说,到底克隆人真如电影里所描述的一般吗?他们真应该被视为人的一分子吗?这,我不太清楚。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月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人”的观念。科幻题材的作品,虽然背景都是不真实的想象。但是,一部好的科幻作品,不论如何天马行空,最终必须回归到人文,人道的探讨。《月球》是一部很不错的科幻电影。因为,它所涉及的是一个问题:何谓为“人”? 这部影片是对科学有信心的。就连那个机器人GERTY也会对旧SAM的悲惨命运感到悲伤而流泪。而,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谋,不是那没有生命的科学,反而是活生生的人的腐败堕落本质。我想,时代在改变。我们在面对新的事物,新的概念的时候,也应该严肃认真,理性地面对。就像两千五年前,古罗马里的奴隶是没有人权与自由的。但是,当关于个人的权利被提出来时,连罗马人也要面对这新的概念。这时,“人”的定义就要重新被理解了。这个理解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就是人的理性。而理性的敌人,往往就是人的本性里的自私,嫉妒,蒙昧的本能。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The Expendables《敢死队》——就一部大男人主义电影

没什么好讲的。《敢死队》就一部大男人主义的电影。好吧,就分析一下什么叫大男人主义电影吧。 首先,要成为女主角,就得长得漂亮诱人。但是,没这不够。还要个性脆弱可怜,迟早会掉进坏男人手里的一副模样。所以,大男人第一个特性,是保护女人,尤其不计代价地从重重难关里救出落入坏男人手里的美丽女人。 第二,要成为男主角,就要满身发达的肌肉。跟比较复杂的女主角相比,男主角简单多了。他的智力不需要太好,鲁莽一点反而更有力量的魅力。所以,大男人第二特性,是爱用暴力解决问题,尤其对待邪恶,暴力得残酷也没关系,最重要是暴力得壮美。 第三,要制造一个导火线,让女主角增添美色以外的魅力,让男主角也富有一点感性的气质。女主角是一个善的诱惑,唤醒了男主角的良心。所以,大男人第三特性,适当时候,有一点感性的感知,让人看见团团肌肉里裹的是有良知的一颗心。但是,这点良心的呼唤,也不必有太高层次的理性支持。所以,还是要保持第二个原则,大男人不能太用脑。 这么简单的大男人主义,为什么会吸引大批的观众呢?是因为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英雄吗?对不起,我要唱反调了。这样的英雄,最好不要出现在现实世界里。或许,我想太多了。观众还是分得很清楚的。英雄啊,你就留在你的大男人主义电影里, 敢敢地死吧。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