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阅读/阅读笔记

阅读

《该是重新点亮星星的时候了》

(法)维尔吉妮。格里马尔蒂著;杨旭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06-01 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差别。 1,思想内容上。通俗文学容易消化、没有曲折迂回的思路、不挑战常规思维、很容易达到结论、而且结论总是美满的。严肃文学常常触碰黑暗的课题,让人读了内心沉重和郁闷。常常严肃文学也是悲剧收场的。即使有好结局,也是经过千阻万难,才达到了新的境界。 2,形式上。通俗文学追求浅显易懂。严肃文学常常另辟蹊径,有独特的风格。可是,这样独特而有创意的形式,意义是什么呢?除了是形式创意的追求,有思想内容方面的表现吗?是有的。那些经典之作,形式和主题相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达到高度的形式追求,是否就太匠气了呢? 3,严肃文学需要读者适应作者的风格。通俗文学就迎合读者的品味。总的来说,读严肃文学需要花比较大的力气,但是完成后会有满足感。除了是形式上的征服之外,也会有思维上的收获。说得简单一点,读严肃文学让人获得真实感,就是作品呈现了世界与人性的真实面。而读通俗文学,是轻松的。可是是一种娱乐。但,满足感不强。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

洪爱珠著;北京日报出版社;2023-01-01 1,那些不懂的食物,看到这么多细节,只想跳过。如何能在写细节时,让不懂的读者,不会觉得沉闷,很重要。 2,但是读到懂的部分,觉得细节还是不马虎,确有其事,就觉得是自己的错了。读书,不能只读容易的。是我不够阅读涵养。 3,所以,处理好细节,还是很重要。满足有涵养的读者,不迎合没有涵养的读者,最重要。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寻找百忧解: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观察手记》

陈百忧著;台海出版社;2023-02-01 1,前面三篇写得最好。“春姨和玫瑰花”和“猫爸爸”用形象,让人对人物有深刻的印象。玫瑰花是一个自闭的小女生,好像春姨细心栽培的玫瑰花一样。猫爸爸呢,用了一只母猫和一群小猫的形象,承托出嗜酒的病患的爱心和寄托。而且,故事处理得像小说,结构上经过思考,效果好。 2,第三篇“自杀60年”,有两个非常强烈的画面:病人在坟场睡得非常安稳;病人在火车轨道上也不再焦虑忧愁。这篇像一个奇幻故事一样。人人都怕死,偏偏主人公向往死亡。 3,接下来的故事都比较一般。像肥皂剧一样,处理亲情和爱情。作者已经没有精心为人物或故事设计形式与结构,只是简单的叙事。 4,最后几篇最差。完全像没有整理的内心独白一样。没错,作者旨在讲述医生的内心挣扎。但是,没有处理过的意识,显得凌乱。直白的情感像哭诉。虽然还是真挚,却煽情。在艺术上,不感人。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白夜行》

东野圭吾著;南海出版公司;2017 1,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回避刻画两个主角的真实内心状态。整部小说都是围绕在两个主角身边人物的故事。两个主角则一直保持神秘。这样是成功塑造两个主角为不可思议的犯罪天才。其他人物都是一些平凡的市民,做着普通的事,过着普通的日子。到底两个主角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如果说是财富,女主角有了领养人,后来嫁给了有钱人,再后来又改嫁更有钱的人,不都达到目的了吗?至于男主角,有这么多本事,可以成为骇客、可以伪装自己、可以管理他人、可以利用他人,好好的找一份工,不就可以有光明的前途了吗? 2,正是因为回避了两个主角的真实面貌,所以人物不具说服力。两个小孩,怎么可能承受得了犯罪过后的心理压力?身边的人怎么可能不察觉到他们的不正常状态?尤其女主角,年纪这么小,怎么可能无师自通,懂得掌控成人的心理?男主角又是如何没有经验的累积,就懂得毫无破绽地干案? 3,我想,小说拖了这么长的篇幅,写了二十年的事,其实是没有必要的。或许集中在不小心杀了人后的五年心路历程,刻画两个小朋友的内心挣扎和人性黑暗面,可能会更深刻一点。但是,是不是其实作者,根本没有把握搞懂罪犯的内心?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百年孤寂》

马奎斯著;杨耐冬译;志文出版社 1,事实却魔幻: 外在世界:外面世界的科技对封闭落后小镇来说是魔幻的。 人物个性:老邦迪亚的冒险精神与想象力,也是魔幻的元素。 不是无中生有。捕抓到真实里的诡异而奇幻的感觉。像第一次看到冰块和发现地球是圆的。 2,超自然发生时,真实世界正常反应: (鬼魂第一次出现)被杀的人的幽魂,只引起亚的厌恶  (群众第一次面对)吉普赛人的飞毯,让村民兴奋。只用娱乐的眼光看待。一点都不惊讶而害怕。 是无中生有。但要理直气壮,自圆其说。完全没有一点让人怀疑的缝隙。把魔幻写成正常。 3,事实还是事实: 当政治的力量进入时,老邦迪亚如面对奇幻世界一样去解决问题。而且有趣的是,地方长官是他的敌人,象征着幻想与真实的对立。 是有中生有。正常的写实,叙事。 4,唯一的象声词,是骨头的声音: 莉比卡的亡父母的骨头,咔哒咔哒。 雷纳神父的骨头,扎扎的声音。 死人与活人有同样的特征。听觉的效果,加强了魔幻的生死同域的感觉。 5,对话不多。却因各种离奇的情节,让简单的对话,也变得有寓意: 小邦迪亚的朋友对他说:“你会变得与他一样胖。” 简单的话语,都带了预言式的意味。 6,预先告知了情节: 小邦迪亚跟兄嫂的乱伦 亚克迪奥与莉比卡(不是亲生妹妹)的乱伦 我预测,后面会有真正的血缘上的乱伦。 7,确实如我所说,会有真正的乱伦,但却不是我所预料的:阿克迪亚与亲身母亲透娜拉几乎发生性关系最终没有,而且阿克迪亚不知道透娜拉是自己的亲母亲。所以,这是没有血缘的乱伦和有血缘的乱伦之间的过渡。既不知情的血缘乱伦和只是意识上还没付诸行动的乱伦。 8,不断暗示的小片段,正式进入叙述时,只是一个复制品: 邦迪亚上校的处决,竟然是阿克迪亚的处决。 不断透露未来的剧情是作者另一个特色与技巧。即使已经知道,还是能给人惊喜。 9,老邦迪亚,邦迪亚上校,易家兰都有预视能力。更独特的是,亚玛兰塔的假的预视能力: 希望坏事阻止莉比卡和克列斯比结婚,结果莫氏柯蒂病死。  “只是为了他迟早会被枪毙而难过”,虽然马魁兹没有被枪毙,她心理却有罪恶感。 小说里预言的形式也可以是真(真实世界倒是幻)和幻(真实世界却存在)。同时,人物自觉拥有预视能力和不愿意拥有预视能力。而不愿意拥有预视能力,是小说外的真实世界里,我们常有的真实现象。那种,我希望“他死掉”,而他病倒了,我们就以为自己拥有“梦想成真”的能力。 10,男女关系是一场战争的最极致的描写:他逃开她是想抹去她的影子,而且要藉莫名其妙的愤怒来发泄,这样军中的伙伴还称赞他的勇敢呢,然而,她的影子愈是在战争的粪堆中翻滚,战争就愈象亚玛兰塔。这就是为什么他在亡命他乡时倍感痛苦的原因:他曾渴望与她同归于尽,直到他听到一个老头讲了一则娶姑妈为妻的故事才改变想法。。。(165页) 11,第一次详细写老:13章,邦迪亚上校。他想起了过去出现预感时的片段,跟现在很像,但“这时他并未察觉他的预感已不灵了,他的心中不会再出现预感”。然后,跟回忆有关的那个片段里的人物,“他就不再想她了,也不去想任何一个女人”。然后,他发梦了,以为“不可能忘记”,可是醒来时,“自以为只睡了片刻,没有时间梦见什么”。最后,小说的开头再现,邦迪亚上校想起了“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下午。。。他一边想着马戏团,一边走向栗树下,小便时尽量回想马戏团的事情,却再也想不起来了。” 跟其他的主题(乱伦、预言、政治)一样,“老”一开始就出现了:老邦迪亚第一次见鬼时,那个因为斗鸡被他杀死的幽魂,就已经老了。 12,百年孤寂最好的注解:15章,香蕉工人罢工,军方跟美国资本家合作,对付自己的人民。在广场上,军方向群众开枪。席根铎在载满尸体的火车里逃出来,回到马康多。可是,所有人都说,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没有人看见或听到任何东西。军方也在报纸上说,示威的群众都和平归家,资本家还答应了改善他们的福利。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下雨。两个月后,几个军人来搜查邦迪亚家。席根铎躲在老邦迪亚和邦迪亚上校实验的房间,也是收藏麦魁迪手稿的房间,也是后来变成了收藏七十二个尿壶的房间。奇迹竟然发生了。全家人都看到了,但军官看不见席根铎,让他逃过一劫。他在这间房间里,受超自然光线的保护;受雨声的保护;受隐形作用的保护,使他终于得到了前半辈子未曾找到的宁静。。。大雨下了两个月后,雨声变成另一种寂静。。。 真与假之间,有与无之间,是与非之间,没有了界限,颠倒互换。世间的一切,这个家族六代人的故事,像一场大雨一样,却最终只是一种寂静,是一百年的孤寂。 13,一直等待的乱伦,在最后第二章出现。19章最后一段:委良诺微笑着,双手像捧海棠花似地拦腰把她抱起,将她放在床上。在她还来不及抗拒时,猛地一下扯下了她的睡袍,他穆然逼近一道新洗过的裸体深渊:那裸体的肤色、线条和隐秘的黑痣,他在别的房间暗处早就想象过了。亚玛伦塔有着聪明女人的警觉心,真诚地自卫,滑溜又香郁,具有弹性的胴体不住地闪躲,试着用膝盖去撞他的腰,用指甲去抓他的脸,然后两个人每一声喘息,就像是一个人敞开窗口凝视四月落日时所发出来的呼吸声。这是尖锐的打斗,生死的战役,但似乎一点也不猛烈:有时会打偏,有时会像鬼魅般闪躲,过程缓慢,小心而肃穆,所以在这件事情的进行过程中,牵牛花有时间开放,她的丈夫贾斯登也有时间在隔壁遗忘他飞行事业的梦想,他们像是两个敌对的爱人,在水族箱底部和好。在这一阵形式化的野蛮打斗中,亚玛伦塔知道她若过分沉默未免显得不合理,那比他们尽量避免的打斗声更容易引起隔壁她丈夫的疑心。于是,她闭起嘴巴来闷笑,继续打斗,假装咬人自卫,胴体渐渐不闪躲了,最后他们心里明白,他们既是对手也是同谋;于是他们从斗争变成嘴上游戏,从攻击化为爱抚。猝然,亚玛伦塔放弃自卫,等她发现自己会因此铸成大错而吓得重新防卫时,已经来不及了。一阵大的冲击制住了她内心深处的地方,它在那儿生根了,它的抵抗意志完全瓦解,现在只想发现死亡彼岸的全垒打哨音和那隐形球的样子。她赶紧伸手抓一条毛巾来塞嘴巴,免得体内因撕裂的痛苦而禁不住发出猫儿嚎叫的声音。 这段文字,是委亮诺和亚玛伦塔乱伦最关键时刻的描写。也是整部小说好几段关系几乎乱伦的过程的描写。这是人类情欲的黑暗揭露。也是人类真挚情感的真实刻画。读到这段,我知道,小说已经完结。这是合乎逻辑的结论,从一开始就已经暗示的结尾。但是,马奎斯的文字,还是震撼了我。第一次详细描绘爱情和性,唯一的一次,最后一次,也是最高潮最精彩的一次。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边疆动物小说:索勒,索勒》

1,乌热尔图哪的动物视角比较肤浅。就是觉得人类以人的视角,利用和物化动物。比如害虫只是出于本性,不该被屠杀。我觉得,本就该如此。或者说,这是更明智的选择。如果有人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去维护有害的生物的权益,只要不涉及第三者,我也不反对。但,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 2,李娟就比较有深度了。人的视角,或者更深入一点,牧羊人的视角,是天命不由人,动物的命运也由天。就是面对死亡,也是坦然而豁达的。像一边欢笑,一边救深陷泥沼的母马,没有感觉死亡逼近的焦虑或恐慌。像看到失去母亲的小羊咩咩哭泣,也无动于衷。李娟深深被这种人的视角撼动,觉得他们强大而豁达。 3,我只觉得,那是严峻和残酷大自然低下的人。因为需要生存,必须搏斗,也就学会麻木。敏感的人的意识,难道不是文明的产物吗?为什么懂得了痛苦,就变成软弱了呢?懂得了,也可以面对。面对了无法解决,也无愧于天地。 李娟,王族,乌热尔图哪;同心出版社;2012年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原动力》

周岭著;远足文化;2021年10月初版,2022年11月初版五刷 0,人的本能和情绪比理智的力量更强。人的本性就是急功近利和避难就易的。想用理性来抵抗和克服,不但痛苦而且徒劳。只有取巧欺骗和利用本性,才会有效。错误的方式既是理性硬碰本性,也就是考验意志力。有效的方式,应该是说服自己延迟满足。也就是耐心。觉察力和自控力,既反思和自制,就是驾驭在本性之上的理性能力。 学习最大的利器,是专注力。反面,是走神。冥想是锻炼专注力的健脑操。记住,专注力就是感受事物的消失过程。身心合一片断组合而成的生活是最高质量的生活。学习最好的状态: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反复循环。专注力除了是能力,也是情绪的控制。自控力强的人,是在精力的消耗与恢复,和情绪的波动与还原之间,都保持在平衡的状态。 具体的学习方式:一,在舒适区的边缘,既是拉锯区练习。兴趣、能力和需求上匹配适度的难度,跟时间做朋友(既是有耐心),就能一点一点扩大能力圈。二,专注A,再专注B。休息时,灵感会更容易涌现。非做A,想B。三,最主动的学习是教。用自己的字写出已读的知识,是变相的教。 好的习惯包括早起、冥想、阅读、写作和运动。运动后的两个小时,专注力最强。一天的起点的自制力最强,也就是说,在起点做难的事花的力气最小;相反的,在起点屈服于本能和情绪,会越陷越深,也会越来越难抵抗和反弹。于是,我阅读了这本书的行动调整和改变是:早起,然后运动,然后冥想,然后把一天最严肃和最难的事先做完。接着,浏览网络才是延迟的娱乐。 《认知觉醒》的内容摘要: 第一部分:1,意识;2,潜意识;3,后设认知 1-1,人类的天性就是:在欲望上急于求成,在行动上避难就易。 1-2,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2-1,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一致。 2-2,具体事件一旦变得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想要不受其干扰的唯一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让它有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有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挖掘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2-3,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2-4,高手学习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天性选择舒适圈(你喜欢的),感性选择拉锯区(你触动的),理性选择苦难区(你想要的)。 2-5,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3,后设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是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后设认知能力强的人,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行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都力求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第二部分:4,专注力;5,学习力;6,行动力;7,情绪力;8,习惯力 4-1,做A想B的行为模式是我们烦恼和无能的来源。走神的成本低,人的天性又急于求成和避难就易,所以我们会不自觉待在精神舒适区内。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身心合一的片段组合成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解离的片段组合的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 4-2,让感受回归行动。身体的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 4-3,深度沉浸是主动屏蔽干扰,选择需要的讯息沉进其中,让自己的情绪和能力经常处于平和与高效的状态。 4-4,“主动选择讯息”是入口,“深度沉浸”是关键。正确的方法是: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二,练习时极度专注;三,能获得有效的回馈;四,始终在拉锯区练习。 4-5,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关的事情上。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放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出现的机率会更高。 5-1,让兴趣、难度、需求同时匹配到舒适区边缘,这样的书肯定会让你读得津津有味。 5-2,主动学习是:教授给他人、实践、讨论。被动学习是:演示、视听、阅读和听讲。 5-3,深度学习是:一,尽可能获取并亲身钻研一手知识;二,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下来;三,反思生活。 5-4,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娱乐并非没有价值,浅层知识也具有意义,前提是具备一定的认知深度。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选择一些值得关注的人,他们也能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最终要自己去读、自己去想、自己去做。 5-5,关联能力能够让人加速进化,事半功倍。方法是:一,极致的专注力和思考;二,输入内容够多;三,保持好奇心;四,“这个道理还能用再什么地方?” 5-6,打破各家认知体系,只取其中触动自己的点或块,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5-7,本能脑和情绪脑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来源,如果能让它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它们同样会展现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学习。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回馈,回馈再回馈”。 5-8,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懂得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6-1,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还是负向,大多取决于最初的选择,所以:要事第一。在起点做出有利选择所消耗的自制力是最小的,如果等到负的增强回路形成,再想改变就难了。 6-2,专注,持续行动,直到突破临界点,才能看到更高层次的风景。想要养成一个习惯,要求自己至少做半年。 7-1,认知频宽,是认知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匮乏状态,进而降低认知频宽。一旦认知频宽降低,人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智之举,或急于求成而缺乏耐心,难以抵抗享乐的诱惑。 8,习惯力。帮助成长的五件事:1,早起;2,冥想;3,阅读;4,写作(用自己的话“输出”知识);5,运动(灵魂想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著;易丽君译 作者尝试写出“时间”的本质。背景以太古为中心。人物是生活在太古的几家人。然后,通过大时代的演进,包括战争与和平后的发展(包括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描绘这些人物的生命历程。就是这些个体的生命历程,展示了时间的本质:萌发、发展、衰变和死亡。有趣的是,作者不但从人的角度出发,还尝试从动物(一只狗名叫洋娃娃)、植物、物品(小咖啡磨)的角度阐释存在的状态,也就是时间的状态。当然,还有超现实的角度,既上帝、神父,鬼魂、死者的角度说自身的时间故事。 这两句文字是一个墓碑上的文字,出现了两次。我觉得是这本书的概括: 上帝在关注,时间在流逝。死亡在追逐,永恒在等待。 这段文字是人的时间,即人生的生老病死的过程: 人年轻的时候,忙于焕发自己的青春,忙于自身的发展,锐不可当地向前,不断地扩大生活的边界:从小小的儿童床到房间的四壁,到整栋房子、公园、城市、国家、世界。然后,进入成年,进入梦想时期,幻想某种更伟大、更崇高、更美妙的东西。四十岁左右出现转折。青春在自己的紧张努力和狂潮行为中自我折磨。某天夜里,或者某个清晨,人越过了边界,到达自己巅峰并且向下迈出了第一步,走向了死亡。那时问题便会出现:是面对黑暗泰然自若地朝前走,还是回头向过往,保持一副矫饰的外观,装作自己面临的不是黑暗,只是有人关掉了房间里的灯。(第8章:地主波皮耶尔斯基的时间) 这段文字是物品的时间,一种凝固的时间的存在状态: 人们以为他们比动物,比植物,而尤其是比物品活得更艰难。动物觉得比植物和物品活得更艰难。植物臆想自己比物品活得更艰难。而物品总是坚持着保持在一种状态。这坚持是比任何别的生存方式都更艰难的生存方式。 小咖啡磨接受了这一切,因为大凡是物质都有这种能力—-留住那种轻飘飘、转瞬即逝的思想的能力。(第12章:米霞的小咖啡磨的时间) 下面是上帝的时间。这个部分,我觉得最复杂。上帝显然不是全知全能的。似乎人才是主宰一切的主体。或者说,上帝通过人,更认识自己。人才是时间的主人。而且,上帝的时间是在流逝的。上帝之外,才是永恒: 上帝通过实践的流逝认识自己,因为只有难以捉摸的、变幻莫测的东西才最像上帝。上帝通过由于酷热而从海里露出水面的岩石认识自己,通过热爱阳光的植物认识自己,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动物认识自己。当人出现的时候,上帝恍然大悟,首次懂得该怎样称呼黑暗与白天的微妙而脆弱的分界线;由此分界线,光明开始变成黑暗,而黑暗则开始变成光明。从此以后,上帝始终用人的眼光观察自己。上帝看到自己的上千种面孔,像试戴假面具那样出现的各种面具,就如一个演员。顷刻之间,上帝也变成了戴假面具的人。他用人的嘴巴自己向自己祈祷,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矛盾,因为镜子里出现的是真实的反映,而真实则变成了镜中的影子。 “我是谁?”上帝问,“是上帝还是人?莫非我同时是前者又是后者?抑或两者都不是?是我创造了人,还是人创造了我?” 人诱惑着上帝,于是上帝偷偷溜上情人们的床铺,在那里他找到了爱。上帝偷偷溜上老人们的卧榻,在那里他找到了消逝。上帝偷偷溜上了弥留者的病床,在那里他找到了死亡。(第24章:游戏的时间) 对于上帝而言,死亡是不存在的,尽管上帝有时也想死,就像被他禁锢在世界上、牵连进时间里的人们的死亡一样。有时,人的灵魂躲过了上帝的监视,从他无所不见的眼里消失。那时,上帝就特别渴望死。因为他知道,在他之外存在着一种不变的秩序,这种不变的秩序同所有常变的秩序连成了一个模式。在这种甚至包含上帝本身在内的秩序里,凡是看似正在时间里流逝、分散的一切,同时也开始了另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永恒存在。(第84章:游戏的世间) 作者探索了各种可能性。甚至让不同物种跨界发生关系。麦穗儿这个人物就跟蛇和植物做爱。以下这段文字,是麦穗儿跟植物的性爱场面,写得很精彩: “他们躺倒在地板上,像地里的草儿那样相互蹭着。摩擦着。后来欧白芷让麦穗儿坐在他的大腿上,有节奏地往她体内扎根,他扎得越来越深入,直至渗透了她整个躯体,深入到她体内的每一个角落,吸允着她体内的体液。他吸允着她的体液直到清晨,直到天色已然蒙蒙亮,鸟儿已在枝头婉转歌唱。那时欧白芷浑身颤抖,接着硬邦邦的躯体便僵死不动,犹如一段木头。伞形花序沙沙作响,干燥的、满是针刺得种子纷纷撒落到麦穗儿赤裸、疲惫的肉体上。后来浅黄色头发的年轻人回到了屋子前面,而麦穗儿则是一整天都在从头发里捡出散发着香味儿的种子。”(第17章:麦穗儿的时间) 我觉得作者很多地方写得很精彩,也很富有哲理寓意。那些哲思式的文字,就是作者最大的特色。可是,我其实更希望读到更深入、更多细节的人物挖掘和情节展演。可是作者就是要写一部大书,包揽方方面面,而放弃细致、深入的挖掘。我感觉,书里没有展开的故事,其实会更精彩。可是,谁说,这不是这部大书最成功的地方呢?没说的,更丰富。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