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阅读/阅读笔记

阅读

《死于威尼斯》

(德)托马斯曼著;钱鸿嘉,刘德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05 1,第一个故事是《死于威尼斯》。一个老作家,爱上一个陌生的年轻美少男的故事。可是,他只满足于远观,不企求接近、相识和相交。故事里有大量作家的创作观,都是偏向于理性主义的自律、克制、分析的态度。可是,作家又因一个莫名的冲动,离开了理性的生活,到威尼斯去像追寻一股热情的理想一样。在威尼斯,他莫名地爱上一个文质彬彬、纤弱得像那儿克索斯(自恋的神话人物)。然后,他每天在窗台等待他,每天跟踪他穿梭威尼斯的小巷,每天在酒店餐厅期待他的出现。这是一个迟暮老人依恋一个年轻生命的故事,一个自律克己追从反叛的故事,一个理性跟随激情的故事。而结果呢?老作家死于流行性传染病。这是放下日常去冒险、放弃平凡追求激情、抛弃安稳追寻内心冲动的代价。 2,第二个故事是《特里斯坦》。在一个疗养院里住着格式各色的人,其中一位男作家是故事主角。有一天来了一个贵妇。两人成了朋友。贵妇原本是一个活泼又机灵的女孩,后来嫁给了一个古板的生意人,也就变成了一个循规蹈矩的贵妇。在疗养院里,男作家逐渐解开贵妇封锁多年的本性。两人互相钦慕,却碍于各自身份而只发展出一段暧昧不明的关系。贵妇最终死了,没有获得治疗就死了,因为疗养院不是医院,贵妇的丈夫也不要面对现实。作家和贵妇之间的爱情是不伦之恋,也就是特里斯坦和伊索德的爱情故事。 3,托马斯曼是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两篇中篇小说都写作家,都写爱情,都写激情。作品的文字是很密集、严密、绵密的。我知道自己没有完全吸收和领略到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大师就是如此的。主题很清晰,结构很严谨,可是细节也繁密而丰富。 4,两个故事都引用了神话故事。是赋予旧故事旧人物以新的社会形态和新的故事形式。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我与地坛》

史铁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04-01 1,痛苦和快乐是一对的吗?不能单独存在?没有了痛苦,就感受不了快乐?因此,我们要学会跟痛苦相处,甚至珍惜每次痛苦带来的体验?这是很经典的理论。但是我不赞成。生长在快乐的家庭的小孩,就不如从小吃苦的小孩?快乐的家庭也可以给与小孩健康的教育。没有了温饱和大灾难的煎熬,还是会有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比如身体的小缺陷和人际交往中的不如意。我觉得,没有了大苦大难,人可以追求更细腻、更深刻的快乐。没有了温饱的问题,就学会领会精神上的富足吧。比如吃饱了就追求吃好。学会品尝食物,享受食物。没有了人生大起大落,就静静地读读书、作作画、唱唱歌,多好啊。人类的生活,难道不是可以不断提升的吗?社会物质更丰裕了,人就有了更多空间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难道人权、自由、平等,都不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才能实现的吗? 2,认为痛苦和快乐相辅相成,是危险的。这会走向禁欲主义。这会合理化痛苦,甚至必要化痛苦。故意让小孩受苦,以为这样会锻炼他们的心智。一味否定物质生活的愉悦,以为这样才是人生的意义。这样的痛苦哲学,会造就刻薄、冷漠、自欺的人。只要他们体验了一点快乐,就觉得内疚、自责。然后,他们也不愿意看到身边的人享乐。可是,人是天性要快乐的。人,天生就是追求快乐的物种。硬硬把快乐排除掉,是扭曲了人性。这样的社会、世界,是人间地狱。 3,不幸运的人,如作者史铁生,遭遇了大灾难,于是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出口。为了赋予自己意义,也赋予了自己的苦难意义。甚至认为,苦难的选择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为如何看待、接受、化解苦难是自己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人,很值得我们敬佩。这样的人,是有力量的。可是,苦难不是人生意义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苦难是可以不存在的,更应该不允许存在。人类的世界,就是要走向更美好。缺陷不可避免,不等于不应该避免。不要因为完美很遥远,而赞赏、承认、许可眼下的缺陷。这是阿Q。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著;孙敬礼译;译林出版社;2010-06-01 1,第一卷:贝内特家里有爸爸和妈妈,还有五个千金。贝内特先生是个绅士,爱好读书,想要宁静的生活,无奈贝内特太太是个小妇人,老埋怨,唯一的心愿就是把五个女儿嫁出去。故事里的女主角是二女儿伊丽莎白,是个睿智、活泼又有主见的少女。她跟自己的姐姐最要好。大姐简是个温柔和善,凡事往好的一方想,认为人人都善良。故事从贝内特来了一个邻居开始。这个邻居是宾利先生和两个姐姐。于是,贝内特夫人觉得这是招揽好女婿的机会。发生了几次舞会。宾利先生和贝内特大小姐简互生情愫。几次舞会上,还有一个人物,宾利的好友达西,一致被贝内特一家认为傲慢不知礼。可是,达西却被伊丽莎白吸引。同时看上伊丽莎白的还有朗伯恩这个家的继承者,柯林斯先生。这位人物是个迂腐的牧师。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倒是跟她的好友卢卡斯小姐结婚了。当贝内特夫人以为简和宾利的好事也近时,宾利一家却搬走了。 2,第二卷:简去了伦敦舅舅的家。可是也在伦敦的宾利却一直没来找她。伊丽莎白认识了一个军官,威克姆。他的父亲是达西一家的管家。威克姆透露了达西可恶的一面,伊丽莎白因为已对达西有偏见而轻信了。伊丽莎白也倾心于威克姆,可是他很快就找到了更富有的女友。伊丽莎白被邀请去柯林斯的家。她见识了柯林斯的赞助人凯瑟琳夫人的霸道和傲慢。原来达西也跟凯瑟琳夫人有血缘关系。伊丽莎白在这里遇上了达西。她依然厌恶他,也不知道他其实喜欢她。伊丽莎白还发现了,宾利之所以远离简,是达西从中作梗。出乎她意料之外,达西向她求婚了。她绝情地拒绝了,还把心里所有的怨恨都吐露了。达西第二天写了一封信,解释了自己跟威克姆之间的关系,也袒露自己不满贝内特夫人和两位贝内特最小的姐妹。伊丽莎白这才醒悟。离开了柯林斯家,她随着舅舅和舅母去旅游,来到了达西的家。 3,第三卷:伊丽莎白以为达西不在家,却碰上了他。他反常地非常友善,还介绍了自己的妹妹给她。伊丽莎白已经从厌恶转变成欣赏达西了。这个时候,贝内特家发生了一个灾难,既最小的千金跟威克姆私奔了。后来,他们结婚了,算是一个好的结果。伊丽莎白却发现,原来是达西用钱财帮忙贝内特家解决了这个灾难。宾利也从伦敦回到了朗伯恩。宾利和简立刻火热起来。后来,宾利终于求婚了。贝内特家迎来了第二个小姐的婚事。凯瑟琳突然驾临朗伯恩,警告伊丽莎白不能嫁给达西。伊丽莎白却毫不客气地反击了凯瑟琳太太。达西得知后,立刻来见伊丽莎白。两人互相吐露了内心的所有秘密,终于放下成见,坠入爱河。两人最终也私定终身了。 4,那么好读的小说。有峰回路转的剧情(因傲慢而隐瞒的人物个性,因偏见而误导的事情真相),有精彩的对白(风趣诙谐的、理性讽刺的、迂腐奉承的、热情表白的),还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爱情。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人生逍遙游:老莊教我們的自在生命哲學》

駱玉明著;聯經出版;2020年11月 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即使個人的生命終將歸於虛無,如祭祀后的芻狗,生的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即使人類無法從上帝那裏獲得仁愛與公正,人類還是要為自己選擇合理的目標。《天地不仁》 不用怨恨。更不該自棄。人的自由,就在於自己有權選擇道路,不在乎終點在哪。 2,擺脫自我的一種途徑,那就是:去除“自我”與“他人”的區別,把“自我”視爲無數“他人”之一,站在更高、更永久的立場上,看待連“我”在内的世界變化。《虛靜的觀照》 把“自我”視爲無數“他人”之一,是更高、更永久的立場。但是,把“自我”超脫出無數“他人”之一,才是更高貴、更自由的立場吧? 3,悄然棲古鐘,沉沉睡蝴蝶。 它沒有等待什麽,也沒有抗拒什麽。當它感受到打鈡的震動,它就和以前一樣,無牽無挂地飛走了。 人生雖是虛幻的,在這虛幻之中,卻有美感存在。《蝴蝶夢》 這很難理解。沒有掌控權,何來美感?在於超脫了的自由嗎?所以,美感不在於虛幻的人生,而在於接受了虛幻而不再有牽挂的個體。 5,《莊子》是一種追求超越的哲學,而超越的根本障礙,是自我意識和個體生命。當這兩者都可以超越時,其他的障礙也就變得無足輕重了。《鼓盆而歌》 當自我意識和個體生命都超越了、沒有了,還剩什麽?還是,超越不是不存在?超越是用平常心對待。也就是擁有很珍惜,失去也不遺憾。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呼嘯山莊》

艾米莉勃朗特著;方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08 1,三代人的故事。第一代是歐肖先生。有一天他帶回一個孤兒。原本有兩個孩子的家庭從此不得安寧。歐肖先生特別寵愛孤兒希克厲,冷落親生兒子亨德萊。後來老先生去世。亨德萊成了一家之主,把童年的怨恨全發泄在希克厲身上。歐肖家庭裏的第二代還有一個女兒卡瑟琳。孤獨孤僻的希克厲和卡瑟琳一直相愛。 2,有一天,希克厲和卡瑟琳不小心闖進了林敦家的畫眉田莊。同代的埃德加和伊莎蓓拉從此加入故事的糾紛來。卡瑟琳跟埃德加相好。後來,兩人同意結婚。希克厲失去愛人而離開了呼嘯山莊。三年后再回來,顯然要復仇。 3,卡瑟琳在埃德加和希克厲之間拉扯。精神分裂之下誕下一個女嬰然後逝世。女嬰也名爲卡瑟琳。 4,希克厲進攻林敦家小姐,伊莎蓓拉。兩人私奔結婚。接著懷有身孕的伊莎蓓拉隨著希克厲回到呼嘯山莊。此時山莊的主人埃德加已經有一個兒子,哈里頓。埃德加沉溺賭博,把山莊都抵押給希克厲。伊莎蓓拉終於發現自己只是希克厲復仇的棋子,備受虐待。她逃離呼嘯山莊,在倫敦定居。後來誕下希克厲的兒子,小林頓。 5,亨德萊去世,他的財產和兒子哈里頓落入希克厲的手裏。不久伊莎蓓拉去世,把兒子托付給哥哥。林敦把外甥帶回畫眉田莊,希克厲立刻把孩子要回。 6,兩個山莊之間沒有往來,過了幾年的平靜日子。終於有一天,卡瑟琳遇見了希克厲。卡瑟琳還跟小林敦書信往來,相好起來。 7,埃德加身體衰弱,小林敦也是一副纖弱的身軀。哈里頓則一直被當成僕人一樣對待。卡瑟琳在父親的呵護下成長,從來不曉得世事的險惡。 8,有一天,希克厲拐帶卡瑟琳和保姆,囚禁她們在呼嘯山莊,要强迫卡瑟琳跟小林敦結婚。最終卡瑟琳逃脫,可是回到畫眉田莊,父親已經奄奄一息。埃德加去世后,希克厲强迫卡瑟琳囘呼嘯山莊。 9,小林敦去世。兩個山莊,兩家產業全落入希克厲手中。 10,卡瑟琳和哈里頓成爲好友。 11,希克厲精神恍惚,不食而死。 12,卡瑟琳和哈里頓結婚,定居畫眉田莊。 13,先説這本經典的最突出部分。人物主要分成兩類:狂野派和纖弱派。尤其狂野的人物,如希克厲、亨德萊和卡瑟琳得不到愛(父愛和愛情),所以要不自暴自棄,要不復仇泄恨。而纖弱派的埃德加和小林敦被世界抛棄,被至親虐待,要不逆來順受,要不委曲求全。整本書充滿暴烈的語言。人物的對白粗暴,充滿張力。愛的時候,互相諷刺、互相揶揄。失去愛了,又充滿怨恨、互相詆毀。總之,整本書充滿暴力,愛得野性,恨得刺骨。小説的開頭,就出現了卡瑟琳的冤魂在暴風雨裏尋求出路的苦苦掙扎。真是正本書的形象隱喻。雖然,這帶有神秘色彩,因爲遇見卡瑟琳冤魂的洛克烏從未見過她。說真的存在鬼魂,整本書又不以神怪為主題。只能說,這就是十九世紀小説的處理方式了。 14,小説最大的缺點,是視角問題。整部小説是從一個傭人,納莉的口説出來的。用今天的眼光看,這種視角的問題是第三者的回憶不可能複製所有的細節。因此很沒有説服力,很不可信。也只能說,這是十九世紀小説的局限吧。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華文文學百年選。馬華卷(散文)》

陳大爲,鈡怡雯主編;九歌出版社;2019.04 1,鈡怡雯的文字是散文裏的馬爾庫斯。她的想象力鋪滿地,空中充滿火花。陳大爲的風格跟鈡怡雯如出一轍。但陳大爲更把握整體概念,細節沒有這麽緊凑。龔萬煇也是濃烈派的,較從容一點,以優美取勝。梁靖芬也是意象替代敘述的,除了從容,更多一份靈活。 2,曾翎龍文字風格很獨特,整體的氣流有點斷裂。方路的意識流寫法獨樹一幟。陳蝶的《尋找瑪麗》像小説一樣。潘雨桐寫雨林很有味道。葉寧的口語化和詼諧在整部書裏很罕有。溫瑞安的《風動》非常出色,文字、結構、主題都是另類的。 3,黃錦樹很大氣,私人故事跟歷史、文化相接,文學素養揮灑自如。李憶君是文人與作家氣質並具的優雅一派。李有成用文人口吻講文人故事。陳湘琳平易近人。溫任平的《致屈原書》是有新意的文學評論,又是有創意的散文創作。 4,潘碧華親切,講自己的故事,也整理出過去百姓生活的面貌。冰谷平易近人,感情平和、淡雅。魯莽的《橡林裏的夜聲》前面不順暢,但漸入佳境。 4,許裕全是以情感取勝的派別,很大膽因爲親情很難拿捏恰當。郭蓮花的《花崗石砌成的夢》如出一轍,但稍有煽情。 5,楊藝雄的《烏榜的山豬鏈》,沈慶旺的《歷史名詞—-獵人頭》,梁放的《長屋》是東馬派,介紹東馬文化習俗。林金城《雨中穿過一片荷蘭紅》,杜忠全的《閑逛“小印度”》則介紹西馬的文化遺址。何國忠的《讀中文系的小子》,黃昏星的《搬家》讓人窺探文人圈子裏的事。 6,最後一組是從馬華文學開端,1924年的梁紹文《南洋旅行漫記(五則)》到50年代末的散文。這一組以内容取勝,是久遠的時代的印記,也是當時文人、學者的面貌刻畫。苗芒《銅鑼聲中》說50年代江湖買藥的,魯白野《華僑的廟》說50年代馬來半島上的廟宇,蕭村的《碩莪廊裏》說40年代碩莪產業和無產階級的心酸。50年代,蕭遙天《馬來亞的天氣》《食風與冲涼》用新鮮的眼光看馬來亞。更早十年,40年代,吳進《娘惹》《涼爽的亞答厝》《“醍醐灌頂”般的冲涼》也是對馬來亞充滿好奇。依虅《彼南劫灰錄(三則)》寫日本入侵,具歷史價值。郁達夫39年的《覆車小記》和40年的《馬六甲記遊》用旅客的眼光看馬來亞。許傑寫於30年的《吉齡鬼出游》,處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也算是當年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了。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簡愛》

夏洛蒂勃朗特著;宋兆霖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10-01 1,簡愛的童年不快樂。里德太太和孩子們憎恨她。可是她有自己的世界,尤其書籍的安慰。後來舅媽把她送進住宿學校。到很多年後,當她回來探訪他們時,病重的里德太太依然憎恨她。 2,她在住宿的基督教學校生活了將近十年。她交了一個朋友,彭斯。這個朋友非常善良,也懦弱,對一切命運逆來順受。後來彭斯患病,死了。簡愛繼續在學校學習,畢業了也當了幾年的老師。她一直覺得苦悶,渴望更寬闊的世界。於是,她打廣告找聘請她當家教的人。她找到了,去了桑菲爾德。 3,她的小主人是阿德拉。小女孩的監護人是羅切斯特先生。這位先生常年不在。簡愛跟羅切斯特的第一次相遇是他騎馬受傷了。兩人的個性非常鮮明。她誠實不敷衍,他粗暴但坦蕩。兩人互相吸引。他欣賞她沒有千金小姐的嬌弱造作,她被他的英姿豪邁吸引。 4,簡愛一直覺得這個家有個秘密。最頂樓的房間裏常常傳出可怕的笑聲。佣人們也竊竊私語,深怕她獲知事情真相。有一晚,羅切斯特的房間幾乎着火,幸虧她發現得早。她正想找出事情的真相,他已經逃之夭夭,有意避開。 5,當羅切斯特再回來時,帶來了一群富有的朋友,包括了跟他匹配的小姐。簡愛承認自己愛上了自己的主人。可是,她覺得自己不敢奢求他的愛,只默默地深藏愛意。其實他也常常不隱藏自己對她的熱情。只是兩人之間始終存在階級的距離。 6,一個晚上,羅切斯特終於向她求婚。她答應了。婚禮當天,一直隱藏的秘密終於揭曉。原來羅切斯特已婚。妻子是個瘋子,被關在最隱秘的頂樓房間裏。簡愛覺得自己不能接受這種破壞道德倫理的愛情。她悄悄地離開了桑菲爾德。 7,簡愛來到一個新地方,身無分文。一個家庭接受了她,讓她住進去。可是她改名為簡愛勒特。三兄妹都是受過教育的人,但貧窮。哥哥聖約翰是個牧師。兩個妹妹只是暫時居住在這。簡愛後來被安排當一個女小學的教師。一年過去。簡愛的真正身份終於暴露。而原來她跟三兄妹是表親。她也繼承了自己富有舅舅的財產。她決定跟三個表親分享財富。 8,這時,簡愛嘗試獲得桑菲爾德的消息。可是,一直收不到回復。同時間,聖約翰向她求婚。可是,他並不愛她。他只把她當成傳教的工具。簡愛反抗了他的强烈意志。她決定追尋自己的羅切斯特去。 9,回到桑菲爾德,她驚訝的發現豪宅已經變成廢墟。原來瘋子把豪宅燒毀了,自己卻葬身火海。羅切斯特受重傷,失去一個手臂,還雙眼失明。簡愛不假思索,立刻飛奔到羅切斯特身邊。 10,沒有了妻子的羅切斯特,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娶簡愛。兩人情投意合。一段美好的愛情終於開花結果。 11,明白了爲何《簡愛》是經典。可以不同意書中一些思想,比如關於愛情倫理道德的。但是故事背景是十九世紀。當時的階級觀念超越個人價值,理所當然。 12,還是得承認,夏洛蒂勃朗特的文字功力很傑出。大段的内心表白和思想分析,很流暢很好讀。這跟現代文學的表述風格不一樣。十九世紀的經典文學,就是直白直露地訴説。沒有寓意、沒有象徵。可以做到不造作、不囉嗦、不煽情,真厲害。 13,我想,作者對於愛情的詮釋,應該是現代個人主義的。愛情不能是宗教信仰的工具。愛情出自内心的真誠,一點都不能虛假和虛榮。愛情也是自愛和自重的。最後,愛情跨越了階級和年齡差距。 14,由於愛情的真諦,不是來自上帝,而是戀人的内心。主角最後仍信教,反而讓人覺得,宗教的能量也來自個人的内心。個人的成長和選擇,雖然應該感恩上帝的,但這樣的宗教信仰,不是保守和封建的。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一個自己的房間》

維吉尼亞.伍爾夫著;中信出版社;2019-11-01 1,看似隨意,好像胡扯一樣,説著走在牛橋的校園裏,不被允許踩在草坪上,説著進入餐廳,説著進入圖書館。然後就隨意其實認真的列舉出了好多好多女作家、男作家、男學者、男評論家的著作,引述她們和他們的詩句和論述。然後,都是重要的例證,説明女作家的才華和難處,説明男性的偏見和惡意。其實,就是告訴讀者,她是有備而來的。而這種隨意展示出文學性,是她的才氣和本事。讀者輕鬆讀著,就被套入她的文字中。也不知道是真實還是虛幻,是在讀小説還是在讀評論。其實,伍爾夫是作家,也是評論家。 2,她用四個情緒來說故事。先是好奇,怎麽男性對女性如此惡劣。接著困惑,怎麽有才華的男作家和淵博的男學者都説出如此蔑視和詆毀女性的言論。然後是喜悅,因爲發現了這種陰謀。最後,厭煩和憤怒,當然因爲自信他們是錯的。她繼續用小説家的筆法,娓娓道出女性被社會設定的角色、女性沒有經濟上的自主權、女性沒有表達和發表的自由,更重要的是,男性刻意的詆毀、控制和壓制。 3,她繼續理性分析。歷史上女作家的文字,真如男性說的那樣“缺乏個性和品格”嗎?而爲何,男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又千姿百態、有的高尚,有的卑鄙,有的華麗,有的醜惡,有天姿國色,也有醜陋極緻,有的和男人一樣優秀,也有的給人覺得比男人更優異。爲何十八世紀,人人都可以寫詩的年代,女性不寫詩呢?然後,著名的“莎士比亞的妹妹”就出現了。即使她跟哥哥一樣天真活潑、富有才情,卻因爲精神上的壓力、生活上的困窘,成了一個不存在的名字。 4,她說,女性作家也真的自由表述了嗎?女性也委曲求全,説著不冒犯的話,隱藏自己的真心。但是,所有的傑作,都不是孤立地橫空出世的,而是經年纍月共同思考的結果,是群體智慧的結晶;單一的作品發生,但響徹其後的是衆人經驗的共鳴。簡奧斯汀,喬治艾略特,伊麗莎白卡特,阿芙拉班恩。然後,伍爾夫冷峻的批評了《簡愛》。夏洛特勃朗特對抗命運,卻永遠無法把自己的才華完整而充分地表達出來。本該塑造角色,她卻寫了自己。伍爾夫給《戰爭與和平》最高的評價:她心潮澎湃,近乎崇敬地合上書頁—-彷佛那是一樣可以重溫再品、終生受用的珍寶—-再把它放回書架。因爲,托爾斯泰讓我們看清小説家是誠實還是虛僞。然後,她問,小説家的性別怎麽會影響到凡此種種?女小説家的性別怎麽能妨礙她的真誠,亦即我所以的作家的脊骨? 5,她用巧妙的小説技巧,論述。她虛構自己的身份,變成作家瑪麗卡米克爾,創造了一對女同性戀角色。不只表達,不止於自由表達,還要創意、推進文明的表達。如果女人像男人那樣寫作,像男人那樣生活,看上去也像男人,那也太可惜了,因爲,既然男人女人各有不足,世界又如此遼闊豐富,一種性別何以成事?人人腦後都有一先令大小的部位是自己永遠看不到的。兩種性別閒的互惠互助之一,便是為彼此描述這後腦勺上一先令大小的部位。然後,她道出了客觀又誠實的見解:身爲女人而寫作,但是一個已然忘懷自己是女人的女人;因此,她的字裏行間充滿了新奇的女性特質,那是沒有意識到自身性別的存在時才能盡顯無疑的本質特徵。 6,小説家又虛構了一個“I”。那個大寫的“i”無處不在,乏味極緻,就像一棵參天的山毛櫸,佇與它自己投下的巨大陰影中,陰影中,什麽也無法生長。這個“I”是男性的某種羈絆,阻礙了創造力的源泉,將其限制在狹小的流域裏。雌雄同體的莎士比亞、沒有性別的雪萊、男性氣質過多的米爾頓、女性氣質或許偏多的普魯斯特,同時存在,這一點點不平衡是難能可貴的,根本不該去抱怨,若沒有這種雜糅,智力似乎就會占上風,頭腦中的其他才能就會僵化,失去活力。 縱使説到了男性壓迫下的女性,女性反抗中的書寫,男女性應有的互惠互助,女性和男性都應有的各自特質,伍爾夫回到起點,也就是現實的狀況,也是女性創作的第一步:心智自由仰仗于物質基礎。詩歌仰仗于心智自由,而女性始終很窮困,遠不止近兩百年,而是有史以來便一直如此。女性所能得到的心智自由,尚且不如雅典奴隸的孩子。所以,女性寫詩的機會也很渺茫。這就是我如此强調金錢、自己的房間的根源。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