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爲,鈡怡雯主編;九歌出版社;2019.04
1,鈡怡雯的文字是散文裏的馬爾庫斯。她的想象力鋪滿地,空中充滿火花。陳大爲的風格跟鈡怡雯如出一轍。但陳大爲更把握整體概念,細節沒有這麽緊凑。龔萬煇也是濃烈派的,較從容一點,以優美取勝。梁靖芬也是意象替代敘述的,除了從容,更多一份靈活。
2,曾翎龍文字風格很獨特,整體的氣流有點斷裂。方路的意識流寫法獨樹一幟。陳蝶的《尋找瑪麗》像小説一樣。潘雨桐寫雨林很有味道。葉寧的口語化和詼諧在整部書裏很罕有。溫瑞安的《風動》非常出色,文字、結構、主題都是另類的。
3,黃錦樹很大氣,私人故事跟歷史、文化相接,文學素養揮灑自如。李憶君是文人與作家氣質並具的優雅一派。李有成用文人口吻講文人故事。陳湘琳平易近人。溫任平的《致屈原書》是有新意的文學評論,又是有創意的散文創作。
4,潘碧華親切,講自己的故事,也整理出過去百姓生活的面貌。冰谷平易近人,感情平和、淡雅。魯莽的《橡林裏的夜聲》前面不順暢,但漸入佳境。
4,許裕全是以情感取勝的派別,很大膽因爲親情很難拿捏恰當。郭蓮花的《花崗石砌成的夢》如出一轍,但稍有煽情。
5,楊藝雄的《烏榜的山豬鏈》,沈慶旺的《歷史名詞—-獵人頭》,梁放的《長屋》是東馬派,介紹東馬文化習俗。林金城《雨中穿過一片荷蘭紅》,杜忠全的《閑逛“小印度”》則介紹西馬的文化遺址。何國忠的《讀中文系的小子》,黃昏星的《搬家》讓人窺探文人圈子裏的事。
6,最後一組是從馬華文學開端,1924年的梁紹文《南洋旅行漫記(五則)》到50年代末的散文。這一組以内容取勝,是久遠的時代的印記,也是當時文人、學者的面貌刻畫。苗芒《銅鑼聲中》說50年代江湖買藥的,魯白野《華僑的廟》說50年代馬來半島上的廟宇,蕭村的《碩莪廊裏》說40年代碩莪產業和無產階級的心酸。50年代,蕭遙天《馬來亞的天氣》《食風與冲涼》用新鮮的眼光看馬來亞。更早十年,40年代,吳進《娘惹》《涼爽的亞答厝》《“醍醐灌頂”般的冲涼》也是對馬來亞充滿好奇。依虅《彼南劫灰錄(三則)》寫日本入侵,具歷史價值。郁達夫39年的《覆車小記》和40年的《馬六甲記遊》用旅客的眼光看馬來亞。許傑寫於30年的《吉齡鬼出游》,處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也算是當年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