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

1,傅大士(居士傅翕,善慧大士),活动于梁武帝时期。中国早期禅学者中留下文字作品最多的一位。偈诗: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禅者的话语常常就是如此,把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来说,描述看起来完全不合理、不可能的景象,以拒绝、排斥逻辑分析,超越一般常识见解,引起更深一层的思考,指向高妙的境界。

以佛理而言,心性应该是空明的,这样才能自由无碍,但一无所为、毫无行迹的空,也并不存在。根本在于,无论人处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需要保持心性的空明,而不受外物的牵累。

譬如说,你做了官,官位就是你把着的“锄头”,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说到底是“空手”,迷失在官腔官威中,只会做官,不会做人,那么你整个就变成“锄头”了。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官员突然遇到挫败,完全不能适应身份的失落和环境的变化,精神崩溃,言行荒诞,就是因为他把“锄头”当成了自己。或者说,他在充当“锄头”的时候,完全迷失了自己。

它讲了一个道理:虽有行迹,依然是空。我们在世间会遭遇很多变化,也必须应对这些变化,但我们的内心必须保持平静和安稳,能不被外界的变化带着走,这就是“空”的意义。

2,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禅作为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本质上带有诗性特征。它运用直觉,体现个性,天机活泼;它超越凡俗,却不离日常。正因为存在本质的关联,中国的诗学和禅学很早就互相走近。禅中有诗,诗中有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4,唐代德诚禅师《船子和尚偈》: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你什么也没有得到,空船而去,空船而归,但心是欢喜的。

5,王维《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山谷溪涧之处,辛夷自开自落,不为生而喜,不为灭而悲。

它有美丽的生命,但这美丽并不是为了讨人欢喜而存在的,更不曾着意矫饰,故作姿态。你从尘世的喧嚣中走来,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见到天地寂然,一树春花,也许真的就体会到什么是万物的本相和自性;你又回到尘世的喧嚣中去,也许有时会想念那山中的花在阳光下展现明媚的紫色,无言地开,无言地落。

6,但有时人也可以安静下来,把事件和焦虑放在身心之外。于是,那些在生活中的事件中全然无意义的东西,诸如草叶的摆动、小鸟的鸣唱,忽然都别有韵味;你在一个渡口,却并不急着赶路,于是悠然漂泊的渡船忽然有了一种你从未发现的情趣。当人摆脱了事件之链,这一刻也就从时间之链上解脱出来。它是完全孤立的,它不是某个过程的一部分,而是世界的永恒性的呈现。

7,弥勒佛的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8,王维《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目标设在东,往西就是“退”。目标反过来呢?那就是“进”了。昨天以为进步了,今天形势一变,居然就是倒退!如果不能圆融地看待世俗的价值和行为常规,就会陷入虚妄的意念中,手舞足蹈,念念有词,归根结底,一场虚空。

王维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反对偏执,主张随缘,一种安静而活泼的心情看待世间的变化,因此获得人生的乐趣。

9,禅悟是向内的开悟。但人总要首先向外,然后才能向内,必须从世界中认识事物,认识自我,而不是整天枯坐着“向内”。最后,对生命的悟和对外界的悟是一体的。一切完成,归根结底是自我完成。自我完成的人,没有什么不美好,没有什么能阻碍他,不仅对得失无意,而且对生死坦然。

10,唐代洞山良价《景德传灯录》:

切忌从他寻,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洞山禅师看到河面上倒映出自己的影子,意识到影子是我,但我并不是这个影子。因为这个影子完全是依附我而存在的,它处处跟随着我,你不能说它不是我。但影子终究是虚幻的,它随条件而变化,忽隐忽显,忽长忽短,不具有自身的真实性,所以你不能说我就是他。

我们平时当作“我”的那个东西,说到底也只是个影子,并不是真我。它也是依条件而存在,依条件而变化的。

那么“真我”是什么呢?那就是未受外在条件影响的生命本真,是世界的佛性在“我”身上的体现。但是你却不能够把它单独地找出来,因为它并不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存在,它存在于随条件而变化的“我”之中。

11,法国诗人兰波《黎明》:

我遇见的第一件好事,

是白晃晃的清新小径,

一朵花告诉我她的姓名。

12,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人生总是有很多的艰辛,除了对自己,没有人可以说。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这个夜晚,张继长夜无眠。世界是美好的,江南水乡的秋夜格外清幽,作为诗人,张继能够体会它。但世界也是难以理解的,你无法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催迫着人不由自主地奔走不息,孤独地漂泊。这时候钟声响了,清晰地撞击着人的内心。深夜里,张继听到一种呼唤,他找到近乎完美的语言形式把这个夜晚感受到的而一切保存下来。寒山寺的夜钟,从那一刻到永远,被无数人在心中体味。

13,“平常心”,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远离颠倒梦想,不因世间的荣辱得失而妄生喜忧;就是处变不惊,遇事泰然自若、无所畏惧;就是万事随缘,不勉强不急躁,平平淡淡;就是宽容大度,不苛刻,不张狂;就是不避艰辛,踏实劳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4,无门慧开《禅宗无门关》: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15,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一种很深的感慨首先似触景而生的。不过几年时间,殷勤好客的老和尚已经死了,被埋在了一座塔下。他的笑颜、他的声音好像还在眼前,可眼前只有一堆埋骨的土。寺庙也已经破败,看不到兄弟俩当年题在墙壁上的诗。那些诗句还记得很清晰,可眼前只有颓败的土墙。

人的一生很难说有什么既定的目标,因为外在环境与条件的变化不受人的意志控制;人生到处会留下一些痕迹,但那些痕迹很快都会消失。

那么,人生到底是什么?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迹,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鸣。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中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差不多和苏轼同时代,有一位天衣义怀禅师说过一段上堂语:“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异类中行。”意思大致是,大雁从天上飞过,影子投在清澄的水上。但大雁并不是有意要留下自己的踪迹,水也无意留住它的影子。雁飞影过,如此而已。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能够这样去做事,才能行走于万类纷繁的人间。

天衣义怀的话,根源是在《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据说六祖慧能未出家时于市中贩柴为生,偶然经过一家客舍,听人诵读《金刚经》,听到这一句忽然醒悟,顿时萌生出家之志。

什么叫“无所住”呢?简单说就是不执着,不受外界变化的支配。你在“异类”(各种各样的人与事)中行,有人夸你,你就兴高采烈;有人骂你,你就怒气冲冲;今天流行黄色你就一身黄,明天流行黑色你就一身黑。。。。。。很快你就神魂颠倒、莫名其妙了。

如何又要“生其心”呢?佛教讲完事无常,本心清净,但并不赞成执着于空无执着于空也是“有所住”。北宋宝觉祖心禅师的偈诗说:“不知心境本如如,触目遇缘无障碍。”清净的本心对于外界仍然有恰当的反应,有自然的喜怒哀乐,这种反应甚至是更为自如而美妙的。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情与之谐,心与之舞,飘逸之中,欣喜自生。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佛法修持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破执,而破执首先就是破“我执”。人心里梗着一个粗重无比的“我”,贪婪、自大、自卑,永远放不下自己,哪怕再聪明,也免不了一叶障目。而一旦破除“我执”,万象纷呈,因缘分明,心境自如,不受迷惑。

所以天衣义怀禅师说:“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异类中行。

16,十八世纪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梁宗岱翻译: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看出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17,“目遇之成相”的条件。只有对美敏感的人,心意与造化之流行息息相通的人,才能够在一个恰当的瞬间,因为心与造化的共同作用,看到新异的景色以完美的形态呈现在眼前。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赛莲之歌》

张贵兴著;远流出版社;1992年

1,很惊艳。第一,学者型的作家。引用很多希腊神话、古典音乐、古典诗句。第二,色彩浓烈的文字风格。也就是思维严密而繁富。第三,丰富的隐喻。

2,可是,整部小说的结构有点奇怪。三个部分个别是水、性和音乐的隐喻。但是,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内在连接。

3,文字风格上,第一部非常浓烈艳丽而氛围描绘多于情节,第二部和第三部有比较多的故事内容,文字也相对叙述性。因此少了一致的整体风格。

4,无可否认,作者的才气还是咄咄逼人的。即使有结构上的漏洞,上面提到的优点还是让人原谅了他。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当你老了》

(爱尔兰)叶芝著;罗池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轻些踩啊,因为你踩着的是我的梦。 — — 《他但求天上的霓裳》,1899

她周身激荡的火焰会燃烧得更加明艳。哦,她不会那样,

因为整个蓬勃的夏天都在她注视之中。                              — — 《受人安慰得愚蠢》,1904

我从梦到梦又从韵到韵一路神游,

跟空虚的形象漫步闲谈:

模糊的回忆,回忆而已。             — — 《残梦》,1919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大自然的灵魂》

(法)儒勒。米什莱著;徐知免译;新星出版社;2015-07

在这并不寂静的寂静中,我不知道谁曾对我们说过死一般的森林是生气勃勃的,彷佛要说话。

— — 《虫》,“阿尔比斯山中的枞树林”,1857年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如果人会死》

刊登于《星洲日报“文艺春秋”》,2024年10月3日

老师,你还在吗?我躲不及还是很努力闪避,即使当下还在害怕、羞耻,却必须勇敢、坦诚的问:你死了吗?

读《古诗词课》时,我回到二十五年前,看到你模糊的身影。我已经捞不起你的脸部表情了。但那把声音清晰依旧,像高光打在一个实物上、还未触碰已经知道握在手中的感觉。十九岁的我,崇拜你的声音。当时我困在网里,一只小虫子一样挣扎、乱扑乱撞,几近窒息。但是,通过你的声音,我找到了一个出口。我如饥似渴追随你的文学课,厚着脸皮找上你家去敲你家门口,不知羞耻问了你关于中国文学、中国社会、中国政治,还有我的人生困惑和我的生活疑难。我听懂了多少?其实我只能识辨,老师总是语出惊人。那些违反常理的话,听进耳里让年少的我振奋。不明白也记下来了。像拿到一本秘笈,即使还不能修炼,也好好珍藏,深信自己也会有成为高人的一天,甚至已经在成道的路上。

我在微信读书的“神作榜”看到《骆玉明古诗词课》,立刻点击开来。读到第一讲“《周南。关雎》:你要怎样去追求一个美好的女孩“时,决定拥有这本书,于是上网买了台湾出版的纸质书。一个月后,我捧着书,认真读起来。90年代,中国社会被一个虚假而荒谬的语言系统笼罩。老师总是危言耸听,因为偏激的语言能揭穿顽固的偏见和扭曲的谎言。可是老师,我不再是那个追崇与众不同的少女了。我已经到了这个年纪,明了激情善变、夸大和盲目。我学会了掀开情绪的表层,聆听深层理性的声音。这次读你的书,喷涌的才思还是一股热浪,把我冲昏。只是现在,我会等待热浪退潮,然后捡起遗落在岸上的小石子,仔细琢磨老师的意思。

读完《古诗词课》,我心上留下几个小石子。

第五讲:唐代诗歌,第一节“《春江花月夜》:谁是那个被月亮等待的人。”里分析到诗歌尾声的这句“江水流春去欲尽”,老师说,美妙的青春也是“去欲尽”的,生命也是“去欲尽”的,所以有一个人在这个世上等你,你赶紧回到他身边去。因为世界是如此美好,生命是如此美好,而这个美好是不长久的,就是因为它不长久才美好。我觉得奇怪,为什么它是不长久的,才美好呢?如果它是长久的,就不美好了吗?世界变幻、人生短暂,才美好?老师的意思是不是说,世界只能变幻、人生只能短暂,但它依然美好?还是,世界只能变幻、人生只能短暂,所以它必须美好?那我要问,如果世界不用变幻、人生不用短暂,它可以美好吗?世界能长久、人生能长久,最美好了,不是吗?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写作/文学创作 | Leave a comment

《时蔬小话》

阿蒙著;商务印书馆;2014-04

1,真是好读的“小话”。那些知识性的资料一点都不沉闷。让不起眼的蔬菜也有了文化、历史的内含。

2,作者都能从中国古书里找到蔬菜的最早记载。提到最多的是《诗经》,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这些古书有时候也说明,一些蔬果是从国外传进来的,像茄子是源自梵文的“伽”字,是跟着佛教东传而来。还有“番茄”,“番椒”和“番薯”带着“番”字,就知道是外来的,尤其是明朝末年由葡萄牙人带来。马铃薯依然有“荷兰薯”的称号,就是因为荷兰人把它带进中国。

3,作者也讲究一些蔬果的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像马铃薯在爱尔兰如何成为贫困人民的主要粮食,但1845年染上一种“绝症”,造成人口中八分之一死于饥荒。在欧洲,茄子的名声非常不好,会致命,迟迟没有顺利走上餐桌。有些蔬果不是一开始就成为餐桌上的食物,而是被当成美丽的植物来观赏,比如番茄、辣椒。

4,作者也很认真的把各种蔬果的属和科讲清楚。比如大白菜和小白菜两个家族,都是十字花科品种,萝卜是,芥菜也是。但是,甜菜不是萝卜,是苋科藜属。

5,在大白菜一类的篇章里,作者还介绍了许多中国的腌制蔬果。提到旧时,中国百姓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如何用腌制来保存食物。

6,说到食物匮乏,更有充满智慧的百姓善用野菜。令我惊讶的是,小时候的玩物,蒲公英竟然在春天的时候最好吃,过了春天苦味太重。

7,太多的小资料,读了就忘了。却忘不了读时的愉悦。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雨林的背影》

海凡著;有人出版社;2023年5月

1,最有意思和最珍贵的部分是作者对马共运动的反思。其中包括:党员在群体主义下牺牲私人的情欲(没有情感的婚姻。割舍下一代);马共延续中共的批斗文化;60年代马共的“肃反”运动。

2,即使有些问题作者采取中立的立场,但写进小说里,不但是勇敢面对,更是诚实还原历史真相。只有拥有这样的勇气和坦诚,才会写出有深度的小说。

3,但是,作者其实最后还是选择了正面的态度。人是有缺点的,运动不会是没有错误的,所以只要改过,还是应该被肯定的,个人或集体都更应该继续前进。只能说,这还是很“共产主义”教条的。

4,我更感动的是,作者回望过去,看到了雨林的背影,感慨自己的雨林经历。不用展望未来,也不必解释过去,就诚实诉说人生的遗憾与无奈,世界的夕阳与黑暗,命运的多舛和无法控制就很有力量了。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借山而居》

张二冬著;中信出版集团;2021-03-01

1,口感跟吃草一样,吃起来有种做羊的幸福感。。。咩—-

2,这个小孩,长了一身的毛。

3,《松鼠》

       会沿着树枝,蜻蜓点水。

4,据说,如果一大早知了就开始叫,那么这天一定是非常干燥炎热的。

5,我觉得,应该是苹果很怕痒。

6,刚孵出的小鸡害怕鹰的影子。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