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堂自然课:大自然教给我们的生存之道》

盖瑞。佛格森著;高环宇译;中信出版集团;2021-12-01

1,一只鸟被杀死了,随鸟而亡的是歌唱,随歌唱而亡的是杀死飞鸟的人。—-俾格米人的格言

2,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从来都是,永远都是。自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的自我意识逐渐膨胀,以致成为了大自然的“征服者”。可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自始至终都不是平衡而和谐的。在人类发展早期,需要不断与大自然斗争,才不至于被大自然吞噬。那些以为早期人类跟大自然处于“天人合一”关系的人,是天真而幼稚的。所以,当本书作者说“大自然带来的却是孩子般的纯真”时,是自欺欺人的。只要真正在没有现代文明器材与知识的帮助下,在大自然里尝试生存过的人都会明白,大自然非常严酷而残暴。人类是在有了科技的帮助,才能脱离大自然的险境,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大自然。所以,当我们说,我们不应该以征服者的身份面对大自然,不是说我们完全退出大自然(现实上不可能),完全还原大自然,甚至返回过去的“淳朴”年代。我们必须承认,人类是跟大自然共存的,因此大自然就是从人类立场出发,用有利于人类的角度去诠释的大自然。没错,后来的人类的狂妄自大,带来了大自然的伤害。但是,大自然受到伤害之所以是一个问题,也只是因为这种伤害进一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灾难。因此,人类应该吸取教训,学会尊重大自然。但是,只有利用现代文明的知识和科技,适当干预,才是有建设性的。而所谓的知识,除了不把大自然当成资本主义的工具之外,也包括了相反方向的不要过分美化大自然。因为这种不真实的想象,对实际上的环保工作并没有好处。

3,书中说,“大自然一直强调效率”,所以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可是,大自然的效率也可能是弱肉强食的。有时候,一种新的品种入侵一片土地,会带来失衡。这种时候,人类的恰当干预就可以减缓失衡的状态。当环保分子说,大自然不需要人类的干预时,他们以为大自然会维持天堂般的状态。其实不尽然。大自然也是不断地改变、进化。人类文明的介入,可能是破坏了本来相对平衡的状态,也可能只是加速了改变而已。换句话说,没有人类的干涉,有的物种也会绝种。

4,书中也说,“在全世界的每一块大陆上、每一片海洋里,智慧总是从老传到小。”,也是不完全正确。没错,老大象凭着记忆,带小象到水源。大树也会牺牲自己,让小树有足够的土壤养分和阳光。但是,这也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有的猛兽,父亲会吃掉幼子,以铲除竞争对手。更多的物种,在产卵以后,不说不养育,甚至从此形如陌路。大自然有庞大的系统,有各种各样的物种,千奇百怪的生态。为了推广环保,把个别的例子当成大自然的规律,是以偏盖全的。我们应该个别情况个别对待。再说,这种把人类的人伦道德强加在大自然身上,不但不符合科学精神,其实也是一种人类的自我中心。这也恰恰证明了,人类看大自然,从来只能是以人类的立场出发。

5,书中有这段话:“世界各地有很多原住民文化都认为大树是“讲故事的人”。它们能告诉我们太多,不仅有过去发生的,比如持续干旱、小冰期气温的升降,还有最古老的大树“唠叨”的那些生命在洪水、山火、狂风带来的剧痛中蓬勃发展的故事。”没错,这种说法跟第一条俾格米人的格言一样,非常美丽动人。但是,不要用这种简化的、抽象的艺术语言,来试图定义大自然,以为这就是大自然的全貌。我们需要艺术。我们也需要科学。艺术不是偏颇而肤浅的。用美丽的语言,来掩盖真实的复杂性,以达到宣传的效果,这是对艺术的亵渎。

6,我也称自己为一个环保主义者。我同时也是一个用文字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家。我期许自己通过科学,更了解大自然。我不允许自己用文字,来说一些容易煽动人的假话。因为我爱我们的地球。这才是真正的尊重,不论对大自然还是艺术。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