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尝试阐明王安忆对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作家用现实生活的素材作为材料,尝试建立一个心灵世界。这个心灵世界虽然区别于现实世界但是在小说里是完整的和合逻辑的。这个心灵世界承载着作家对本身人生以及人类社会的期盼和理想。
首先,我发现,王安忆尝试更正中国文学界用狭隘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来评价文学的文学批评理论。书中,她以八部著作为例,阐明她小说定义。其中,得七部,其实就是过去被列为“浪漫主义”的作品。她更用所谓的“心灵世界”来说明过去被批判为“唯心”的写作内容和手法。通过重新命名它们为“心灵世界”,王安忆给与了它们新的地位和评价。而且,通过对这七部著作详细的分析(用她本身对小说的定义),过去所谓对“浪漫主义”的偏见便被扫除了。而,剩余的一部一直被视为现实主义经典的托尔斯泰的《复活》,她也认为过去对它的误解也是应该被更正的。她说:凡是无法以现实主义理论解释的部分全称作为他的局限性。其实我们犯了大错。。。1她认为托尔斯泰也是创造了一个“心灵世界”,正因为这个世界是独立于现实世界的,才会出现过去现实主义所不能解释的小说内容和手法。因此,王安忆不是象过去一些理论家那样,希望通过提高“浪漫主义”的地位来“挽救”好文学的作法。王安忆直接打破所谓“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藩篱,重新给小说一个更完美的定义。
以上所说的只是王安忆对小说定义的一部分:小说是作家用现实生活的素材作为材料,尝试建立一个心灵世界。这个心灵世界虽然区别于现实世界但是在小说里是完整的和合逻辑的。还有接下来的一句,才是她写这本书更重要的目的:这个心灵世界承载着作家对本身人生以及人类社会的期盼和理想。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因为,从她对八部著作的挑选,分析和评价就能见端倪。
我们先来看唯一一部被王安忆批判的作品《百年孤独》:而它的致命的,改变了二十世纪景观的缺陷也在此,它终究难以摆脱现实的羁绊。从这点来说,现代主义小说本质上是部独立的。这也是我对现代艺术感到失望的地方,它使我感到,我们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应当勇敢地掉过头,去寻找新的出路。2其实我对她的评论是一知半解的。我所理解的是,她尝试唤回古典主义艺术中的精神。二十世纪以前,人类对自身的命运是充满希望的,所以艺术里也呈现出一种崇高理想的“心灵世界”。这点,王安忆在对书中其中五部古典主义经典小说(《巴黎圣母院》,《复活》,《约翰克里斯朵夫》,《呼啸山庄》,《红楼梦》)的分析里谈得很清楚。我所不能明白的是,《百年孤独》如何是“难以摆脱现实的羁绊”呢?就因为马尔克斯采用了理性主义的手段,即把现实整理,归纳,抽象出来,然后找到最具有表现力的情节在组成一个世界。。。它和以前古典小说不同的地方就是它不那么感情和感性,情感的力量不那么强,但它又理性的力量。3吗?我想问,难道托尔斯泰的写法不是也是使用现实世界材料的真实性和全面性4,也是必须通过对现实整理,归纳和抽象出来的吗?如果说,托尔斯泰的不同点是创造一个不真实的世界5,那么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创造的世界岂不是更奇幻,更不真实吗,而且正因此才被称为魔幻写实主义吗?
我再尝试理解王安忆的说法。或许,她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所创造的“心灵世界”是不理想的。换句话说,是所谓的“理性的力量”6和“情感力量不那么强”7。如果用我自己的语言说,就是现代主义小说已经失去了古典主义小说里的崇高精神,人类理想。王安忆确实也说了,人类在进入了二十世纪,就掉进了黑暗的深渊,天国已经消失。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下,更将艺术从“神的国界”带入了“庸俗的凡界”。我希望我没有误解王安忆。但,如果我的理解是对的,那我认为王安忆缅怀的古典时期已经成为过去。而,我并不认为现在的世界其实是不好的。我更觉得,人类清醒了原来“天国”,“天神”是虚假的时候,会觉得彷徨和孤独。但是,虚假被揭穿了以后,人类才独自面对了真实。这也从另一面体现了人类的尊严。小说家所能做的,也是所应该做的,是继续在现实世界里创造出自己的“心灵世界”。而像《百年孤独》一样灰暗基调的小说虽然述说着一个宗族的消灭过程是很让人沮丧,但是它的“心灵世界”难道不也呈现了作家的诚实面对真实的勇气吗?这难道不比逃避或者捏造虚妄更值得嘉奖吗?
我原本想要从《小说家的十三堂课》里得到一些比较具体的写作技巧上的教诲。但,其实正本书的四分之二是在讲述王安忆对小说的理念。当然,这也未尝没有给与我一些启示和思考。尤其王她对经典小说的分析,确实让我领悟了经典小说的惊人力量。
那,这本书里的另一部分(四分之一)谈到具体写作技巧的部分又如何呢?对我来说,是觉得不足够。首先,在〈小说的情节和语言〉这章里,我看不出作者对那种语言的用法更赞成。到底具体化还是抽象化更好呢?我从《斯蒂芬金谈写作》里得知,英文写作里应该尽量避免副词,而多用动词。王安忆在〈小说的情节和语言〉这章里提到了阿城也是这么一个准则在写小说的。我想知道的是,这也是王安忆所提倡的吗?还是,因为她认为这不是唯一的准则,但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语言风格,所以只是赞赏了而没有提倡?
然后,在〈小说的情感〉这一章和附录的〈情感与技巧〉,王安忆比较推崇了作家们的情感。我觉得很疑惑。因为,她说古典主义的好作品是没有这么讲究技巧的,主要是情感在推动,是事实吗?我觉得,能够登上文学殿堂的经典著作,其实都需要极大的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就体现在技巧和思想的完美结合下。当然,能够推动作家去完成一部复杂的作品的动力当然是情感。换句话说,我觉得,缺少了技巧或者思想或者情感,都无法造就一部能够名垂千史的经典。王安忆这么强调情感的做法,是否只是想要纠正现时作家们太钻究技巧的创作手法?但是,说到底,缺少了那种灾难时代里的坎坷经历,是无法产生轰轰烈烈的澎湃情感的。少了这么一个时代背景,王安忆想唤起作家们的强烈情感是徒劳的。那,为什么不就让作家们诚实地,诚恳地面对自己的心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呢?
王安忆著,上海文艺出版社,文汇出版社,2006年3月第二次印刷。
1,138页
2,209页
3,6,7,208页
4,138页
5,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