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的过程中,一方面会觉得:还真是个少女。另一方面又会惊讶:真是个少女吗?
说她还是少女,因为她的性情就是很少年的。比如对于母亲的不满。她说母亲不懂得爱她。她幻想将来自己为人母亲时,会比自己的母亲更懂得爱自己的孩子。有一次,她写了封信给自己的母亲。她的母亲知道了她对自己的不满,非常心疼与沮丧。她又因此而自责,觉得自己太霸道而不懂得感恩了。这种矛盾的心情,正是一名正在成长的少女独有。她一方面冷静观察身边的成人,心里批评他们的作风;另一方面也缺乏自信,自觉自己还是小孩。
说她不像少女,因为她日记里表现的文学修养已经非常成熟。不论是那些叙述事件的文字,还是坦诚的心情告白,都显示出一个写作人清晰的脑袋与真诚的勇气。像那些分析秘密小屋里所有人的心理状态的文字,冷静而深刻。一个十四岁的少女,竟然明白,大家被困在实内,所以心情烦躁而相互产生摩擦。而她自我审视的文字,既带有成长中少年的矛盾,也有自我期许与对未来的憧憬。像她跟另一个少年之间的爱情,被她赤裸裸地表达,既有甜蜜,也有忧伤。
当然,最不能忽视的,就是这本无心的创作,反映了二战期间,八个犹太人的困苦与挣扎。可是,作者没有这么伟大的意图。她只是在写日记,记录下自己的心情。正是因为作者是诚实的,文字才有感染力。说到底,有力量的文字,最关键的不是高尚或崇高的理念,而是热情与真诚而已。
安妮弗兰克著;李文雅,张霖源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2015年10月第7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