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于18年6月15日《中国报》“老之将至”
Emilio住进了养老院去。他的室友是开朗的Miguel。可是,很快的,我们发现,Miguel有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爱占便宜。有个老太太,总是想找电话,要自己的孩子来接自己回家。Miguel跟老太太拿了小费,就随便指一个方向,让老太太迷路。还有一个从来不离开自己房间的老太太,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以为自己是在一列火车上,往伊斯坦堡去。Miguel会冒充自己是检票员,跟老太太要小费。
有人责怪Miguel说他这么做是不道德的。他自辩说,反正她们都头脑不清醒了,他正好给她们一点希望;而他所拿走的那点钱,对她们来说也无所谓。乍听,Miguel的言论也有理,不是吗?反正被欺负的一方无法感受到屈辱,何来欺负呢?没有所谓的欺负,也就心安理得了。是这样的吗?
后来,Miguel跟Emilio有了感情,关系越来越亲密。可惜Emilio最终患上了严重的痴呆症。Miguel因为真正付出了感情,而开始改变自己对懵懂老人的态度。他尝试用手机替老太太打电话给她的孩子。他也给坐火车的老太太一支假冒的香烟,让她以为自己在抽烟。按照另一个老太太的话,Miguel也有了在乎的人了。Miguel也懂得了爱人了。因为心里有爱,就不忍心愚弄心智懵懂的朋友了。Miguel似乎学会了尊重他人,即使是对方已经失智或痴呆。
可是,电影没有停留在这层道德讨论上。在电影后面,Miguel照顾Emilio时,另一个病患在他们身边说,Emilio已经不知道Miguel是谁了,当然也不知道Miguel对自己好了。此时,Miguel却回答说,其实Emilio是知情的。画面上还出现了痴呆的Emilio脸上,出现了一丝嘴角的牵动。影片暗示说,痴呆的Emilio其实懂得Miguel的付出。即使痴呆了,还是有意识的。
我不同意。既然失智或者痴呆的老人,没有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欺压,当然也不会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善意了。当初,Miguel沾一点小便宜,确实无伤大雅。但是,这就是利用他人的弱点和不尊重他人了。同样的,对这些已经失去意识的老人付出真心,即使他们一点都不晓得,依然是善待和尊重了。我觉得,所有的态度与行为,最终是回归到给与和付出的这方。换句话说,所有的善行只有清醒的人才领会得到。我们当然希望,被照顾的这方,还有朦胧的意识,体会到施与者的善意。但是,这只是自欺和自慰而已。说到底,Miguel是为自己而照顾Emilio的。Miguel学会了尊重他人的同时,其实是懂得了自我尊重。至于比这层更远的期盼,只是主观的愿望,不是事实。
影片为了让观众不那么悲观,传达了一个虚假的信息,这是不负责任的。不能直面残酷的真实,其实只是沉溺在肤浅的乐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