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里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意义是: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实现了许多奇迹之后,这个“主人和所有者”突然意识到他并不拥有任何东西,而且既非大自然的主人(大自然逐渐撤离地球),也非历史的主人(他把握不了历史),也非他自己的主人(他被灵魂中那些非理性力量引导着)。可是,既然上帝走了,既然人也不再是主人,那么谁是主人?地球没有任何主人的状况下在虚空中前进。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听起来,这个主题是非常重大和严肃的。但是小说中,除了一些比较严肃的哲学性思考的文字之外,我们如果不从表面的爱情故事情节深入挖掘的话,是体会不到这个重要的主题的。象《小说的艺术》中提到的故事情节是建立在主题之上的。所以,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情节内容,看透隐藏在背后的小说主题。就昆德拉上述的定义来说,人类在三个领域失去了自主性:大自然界,历史和人类本身内在世界。后两个领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是有涉及的。布拉格之春历史事件和后来俄罗斯的侵略即让波希米亚人民失去政治上的自由。特蕾莎在面对托马斯的不忠时,不能自控地陷入“晕眩”中,就表示着她受身上非理性力量牵制着。但是,至于自然界如何离开人类,书中就没有提及了,但是通过最后一章对自然界的召唤,显示出人类已经远离了自己的幸福家园。这个按作者自己的解释的小说主题,如果不是通过他自己的口中说出,我是体会不到的。
本书探索的主题是深刻的。但是,我的感觉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更象一本用哲学语言探讨爱情的本质的小说。比如爱情与性爱,忠贞与放荡,责任与背叛各主题的探讨都是围绕着爱情展开的。而所有的主题最终围绕的是这么一个主题:生命的一次性。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爱情是由偶然的命运促成的,托马斯觉得她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数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2而人类因为对这些偶然巧合视而不见而剥夺了生命的美丽。3因为生命无法重复,所以在接纳一段爱情时,我们就肯定了生命中的偶然性之美,随之而来的是责任和忠贞。
这本小说的语言是极富哲理性的。在《小说的艺术》里,昆德拉解释了他认为小说必须遵从对位法的写作和随笔艺术的写作。因此,除了小说内容发展的叙述之外,作者喜欢在小说中穿插哲学思考和梦幻叙述。而所谓的哲学论述又跟哲学论文不一样,是一种游戏性的文字探索,是试验性的。而作者最喜欢的就是词义的探索。所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第三部是〈不解之词〉。但是这些词都是围绕在人物身上的词,是离不开作者所创作的小说情景的。至于梦幻叙述,在小说中也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们是作者试图描述脱离理性的,脱离真实性的非理性的描述。我的感觉是,这些梦境更象寓言或象征,而且遵从了佛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无论如何,小说中这部分的叙述,包括哲学与梦幻,都增加了这本书的重量和厚度,让它有别于一般的爱情小说,只让人沉醉在小说情节中,反而让人常常必须放慢阅读速度,或者停顿一会儿以进行思考。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是作者的牧歌。人类失去了伊甸园。这种生活只有在动物身上才能体现。那是一种日复一日的重复,轮回的生活。按逻辑推理,人类被流放出伊甸园,所以从某个意义来说,人类是被惩罚要承受生命之轻的。我对这点有点疑惑。到底作者是肯定轻呢,还是重呢?如果是重的话,那建立在偶然之美之上的爱情还是美的吗,托马斯离开了医院的职责的包袱之后的生活还是快乐的吗,萨比娜背叛了自己的家庭,传统,职业还是对的吗?如果这一切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人类在食用了禁果后所得到的智慧之火是值得敬佩的。人类被迫承受生命之轻,但是这一“轻”是闪烁着智慧,勇气,美丽之光的。少了这点光,即使生活在无忧无虑的伊甸园里,生命会变得沉重,笨拙,粗燥。难道“重”才是人类想要的吗?我们应该为自己能差异于禽兽而感到光荣,而非为禽兽所能享受的简单,重复的生命而感到羡慕。我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是能承受生命之轻的生物。不要为这点感到沮丧,而应该勇敢地承受这生命之轻。
1,《小说的艺术》,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译文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第1次印刷,52页
2,《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米兰昆德拉著,许钧译,译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7月第2次印刷,11页
3,同上,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