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重看《白先勇自选集》,是希望能从这个台湾的杰出小说作家身上,吸取一些写作上的经验。而确实,我是有收获的。
作者从两本短篇小说集里自选了22篇,到底标准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从这22篇里,读出三个不同的阶段。〈我们看菊花去〉,〈玉卿嫂〉,〈月梦〉,〈青春〉,〈寂寞的十七岁〉属于早期开始创作时的作品。在本书后面散文中,作者透露了这个时期的灵感多来自自己身边的人物或接触到的小故事:她讲起她从前一个保姆,人长得很俏,喜欢带白耳环,后来出去跟她一个干弟弟同居。。。那便是玉卿嫂。。。我有一个亲戚,学校功课不好,家庭没有地位,非常孤独,自己跟自己打假电话。。。有一次我看见一位画家的一张裸体少年油画。。。1因此,我得到的启示是:开始创作时,不用拘泥于题材的选取,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下笔,珍惜每次磨练自己的好机会。
第二阶段,是作者在美国时创作的三篇短篇:〈芝加哥之死〉,〈香港一九六零〉,〈谛仙记〉。虽然只有三篇,很难做归纳,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见这个时期作者在努力尝试突破。尤其〈香港一九六零〉,是唯一出现在作者22篇小说里的用意识流写法写成的短篇。作品结构显得很混乱,文学效果并不好,或许也因此,白先勇以后不再做这种尝试了。另两篇,作者的笔法已经一改过去的浅白流畅,显得更浓烈深邃了。尤其〈芝加哥之死〉对美国一个繁荣城市的光怪陆离的景象,结合主角的内心压抑,描绘得令人觉得阴冷:吴汉魂站在街心中往两头望去,碧荧的灯火,一朵朵像鬼火似的,四处飘散。幽黑的高楼,重重叠叠,矗立四周,如同古墓中逃脱的巨灵。一股阴森森的冷气,从他的发根沁了进去。。。2
最后一个阶段是选自《台北人》的14篇短篇。它们显示了白先勇在创作上已经达到的成熟的阶段。我觉得,白先勇最大的成功在于,他非常懂得戏剧,因此在他的短篇中,他非常灵活的运用小说中的戏剧效果。而,这种戏剧性表现在两点上。第一,小说中的故事情节都很具张力,很能将读者吸引住。很多时候,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视角出发,却能将故事呈现得妙趣横生。第二,小说中的对白,不论是哪个阶级的人物,都非常生动,也非常真实。他的小说里包办了市井里的小人物像〈岁除〉,〈一把青〉,〈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花桥荣记〉,〈思旧赋〉;高官显爵像〈梁父吟〉,〈游园惊梦〉,〈国葬〉;舞厅妓女像〈永远的尹雪艳〉,〈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孤恋花〉。各色各样的阶层的故事,白先勇都能讲得那么动听,不得不佩服他对格式人物的了解和掌握。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三个阶段的短篇小说,透露出白先勇身上的诚恳和热情。他没有受任何政治意识的影响,对各阶层的人物都抱有一种同情和谅解。也因此,他的作品里反映了最真实的人性。而最终,这些人性的反射才能使白先勇的作品显得珍贵。对于我自己,我的期许是:应该对人生,对生命怀有珍惜的情怀,再加上不断的文字磨练,就能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来。
白先勇著,花城出版社出版,1996年6月1版1刷。
1,306页
2,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