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与光影》让我更进一步了解电影,尤其世界上有名的电影潮流。作者黄建业清晰的思路,加上上佳的文笔,将电影评论和理论文章写得简单却又不失风采。我将针对几篇印象深刻的文章进行摘要。
在〈电影潮流中的社会观〉中,作者对三股著名的电影潮流进行了社会观的分析。对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分析是:形式是夸张,扭曲和强调自我的;内容上也显示出从民族主义自我中心出发然后扩张到对世界的统治的欲望。从以上的分析总结出,一战后的德国表现主义通过电影,已经暗示出了法西斯主义的抬头。对苏联社会主义电影的分析则是:形式上采取强迫性和独断的暴力手段;内容上却扭曲和简单化现实。因此,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社会主义电影,也反映出一个独裁政治的诞生。意大利新写实主义不同于前两者,能不受统治阶级的干预,而产生出富人文精神,有勇气的,自由开放的电影风格。这股思潮,对后代以至到现代,仍然影响深远。作者最后得出令人不得不深思的结论:从三个著名的电影潮流,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只有能促使观众独立思考的电影中的社会观念,才能使人类的各个领域以至精神文化迈向更文明和自由的方向。
〈新浪潮新在哪里?〉高度评价了1958年至1963年在法国由一批电影爱好者掀起的电影浪潮。作者在八个方面对新浪潮进行了归纳:制作上,他们采取小本制作,独立路线。在题材上,他们喜欢尝试各种类型,尤其将它们进行大混合。他们都是对电影理论有一定认识的知识分子。在电影形式上,他们敢于创新和尝试,被称为形式主义者。政治立场上,他们追求自由路线。美学立场上,他们追崇巴赞提倡的自然主义。然后,有强烈的文学艺术倾向。最后,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存在主义意识。虽然,不同的导演,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是,新浪潮之所以被世代推崇,就在于他们都表现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勇于前进的锐气。《潮流与光影》的第二部分,收集了多篇分析新浪潮电影和导演的影评。所以,在具体了解了个别电影和导演后,我对这一篇论文的总结,更有体会。而且,更让我对新浪潮这股电影浪潮产生了敬意和向往。
〈奥斯卡—-通俗的商业电影〉和〈从《雨人》到“平庸主义万岁”!〉 两篇论文是对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批评。更由于它的影响力巨大,所以作者对它是痛恨的。由于掌握奥斯卡奖的是一些影业公司,所以这个奖项背后是由一定的意识形态控制着。而,所谓的意识形态就是重技术性,但却并非在艺术创造性成面上。换句话说,他们将一部电影看成是一个分工加工的商业产品。另外,得奖的作品往往都是呈现出美国民间的保守性格;对保守的庸俗道德采取抨击的电影,即使极富原创性,都跟奥斯卡无缘。《雨人》成为奥斯卡的大赢家,就是一个证明。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收集了多篇评论美国的佳作,跟好莱坞的庸俗电影成反面的对照。
〈电影/文学;文学/电影〉将电影与文学的复杂关系理得非常清楚。电影是独立自主的艺术。但是,这门艺术却大量采纳了其他艺术作为本身的形式,尤其文学。历来,对电影改编文学作品,一直产生着“忠实”与“不忠”的争论。作者首先肯定了,电影是独立的,即便改编了文学作品,也已经成为电影形式,而不再是文学了。因此,不产生“不忠”的问题存在。但是,如果能“忠实”的吸取文学巨作里的技巧与精神,电影反而会使自己更丰富。作者的结论是:创作者尊重其所摄取的原始塑材,与其说是一种创作的问题,倒不如说是一项艺术伦理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创作者与塑材的关系,事实上可以有更多的尊重,这与其说是艺术创作的规范,倒更像是一份道德上谦冲的敬意。1
作者不论是在论文里还是影评里,都明显的表现出对富人文精神电影的推崇,对庸俗道德电影的鞭笞。但是,归根到底,这是作者本身内心,对人类高尚精神的敬仰的体现。能跟杰出的导演惺惺相惜,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相通的特质。因此,我不得不敬佩作者的广阔胸怀。
黄建业著,远流出版公司出版,1990年8月16日初版1刷
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