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是社会发展得已经饱和的大城市—-台北。生长于此,生活于此的每一个人都为了生计终生庸庸碌碌。还在就读的学生用年少所有的热情努力背书,以挤进大学门槛。上班一族每天花上几个小时在交通上;为了拥有一个房子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身为上司的害怕失去社会地位而失去尊严。不跟着社会轨道前进的人,却又像故事里的主人翁马蒂一样,迷失了自己因为没有经济能力与社会地位:“我的问题在没有爱,没有梦,我找不到方向。我总是羡慕那些确实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我的生命那么茫然,我会做得只有逃避。”1但是,会从正常模式里脱轨,正是可贵的个人意识醒觉的象征。苏醒了的意识无法适应社会对个人的异化;不跟随着社会模式走,却连生存也谈不上。到底出路在那里?作者朱少麟在《伤心咖啡店之歌》里想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正在寻找自己的价值的马蒂,碰上了放浪形骸的海安和尖酸刻薄的吉儿。这两个人的几次精彩的争论谈的是个人与社群之间的责任与自由的关系。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在这些精彩的哲学辩论里。海安追求的是个人的绝对自由,他也很清楚,这是不可能的:“自由像风,只存在于动态中。。。自由并不存在。这两个字只是人类跟自己开了一个玩笑。要不你在追求自由中,要不你就在失去自由中,你只能在这两种动态里怀着可望不可即的自由,但是你得不到它。”2即使得不到绝对自由,海安也活得毫不顾及他人的眼光,非常自我,什么都不在乎。对他来说,“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做一个不一样的人,即使是废人,本身就是一种贡献。”3但是,他是天之骄子。不但有出众的外形面貌,聪颖的天资,还有雄厚的经济后盾让他肆无忌惮的游戏人间,不对社会付出一丁点的责任义务。海安是一张特别的门票,在他身边,就好像进入另一个世界,把原来烦闷的,局促的,庸俗的一面都抛光。4因此,所有的人都爱海安,都爱绕着他打转。可是,可怜的海安,用尽力量排挤他人,却拥有不完整的自己。
吉儿却是个充满热情的女孩。为了追求理想,她勇敢得也是不顾一切。虽然海安也吸引着她,但是她却不认同海安。她说:“自由来自爱。当你心中燃起那种火一样的热情,在自己的意志驱动下,全心全意,不顾一切阻碍去追求,别人非难你,不怕;环境阻扰你,不怕;因为你已经完全忠于自己的意志,那就是自由。”5她反对海安将自己从群众里跳离的不负责任。她觉得回馈社会就是体现人生意义的方法。马蒂认清了海安与吉儿的差别,她说:“做一个文明的现代人,在我们的实际里,享有最丰富的知识,与最荒芜的精神生活。海安,你选择逃离它,吉儿你宁愿改善它,我想我也应该去找到自己的答案。”6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海安和吉儿有相同之处。他们的共同点是执着于自己的信仰。他们的固执导致他们的心理状态异于常人。正如吉儿描述的一样:“那种纯白会掩盖一切真相,让你在致命的冰冷中误以为自己看到了天堂。啊,那种冷,我用生命经历过,也许是因为这样,所以我才同情海安,我知道在那在中冰冷之中的凄凉。”7因此,说在几次争辩中,分了胜负吗?没有。作者显然的是让读者自己作选择了。即使是对书中的其他人物如天真,不懂哲学的小叶,征服了社会模式并努力赚钱的藤条,想改变最终却恢复本来面貌的素园,都没有带着批判的眼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马蒂终于抛弃一切,到一个心中梦幻的理想国去寻找生命的价值。在这里,他超脱了海安与吉儿,从自然的角度去看人类社会。她意识到了个人的感情是人类独有的。天地无情,万物循环。用人的有情眼睛来观照,难免徒惹感慨。8而大自然不用人的观点。它集合了万物的生灭,增减,垢净,枯荣,大自然不用人的观点,大自然没有人的悲伤。人的感情,到底是一种高贵的本质,还是作茧自缚的未进化象征?9但是,用毫无感情的角度看透人间百态,人还是人吗?马蒂寻找到了答案:“人的虚无,和神的虚无不同。人的虚无就是虚无一物,而神的虚无,是一切冲突,一切翻腾之后的一切抵消,一切弥补。因为平衡了,圆满了,宁静了,所以虚无。人来的地方虚无,人要去的地方也是虚无,所以中间的这段人生,是满溢人性冲突的。纷乱的过程。如果不是尽其可能地去体会人生中的一切,那么如何去融合,化解以得到神的虚无呢?”10
《伤心咖啡店之歌》的结局有点伤感,因为曲终人散。但却又很圆满,因为每个人都找到了个人的“自由”。马蒂说:“生命的意义不在寻找答案,答案只是另一个答案的问题,生命在于去体验和经历,不管生活在那里。”11吉儿说:“这里像是一个高压炉,可以把人锻炼成时代的尖兵。”12素园说:“我是宿命,可是我要在这种命运里,挖掘出属于我的乐趣和空间。”13藤条说:“我在监狱里,比在外面还自由。”14小叶从伤心咖啡店这个鸟笼里飞了出去。海安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作者对故事情节的节奏掌握得很好,让读者除了沉浸在哲学论辩中,也跟随着层层叠进的情节前进。而有些部分也留有空间,让人幻想。像吉儿与海安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另外,作者也善于制造有寓意的景物或人物。比如不断出现的“蓝色”似乎象征真理。两只一模一样的猫比喻海安和海宁的关系。天仙般的明子,幽灵般的耶稣带有神秘色彩,不真实却有特别的寓意。
但是,这本书的最大缺点也正是它的最吸引人之处。作者的哲学涵养是丰富的。她也有身为作家的天份,将枯燥的哲学概念陈述得非常生动和形象。可是,这本书里的人物都太会表达自己,头脑都太清晰了。换句话说,所有人物都雄辩得太不真实了。连一些小人物如琳达,马楠,马蒂的丈夫,都能非常诗意的描绘自己心里的想法。他们的对白都不够真实。
咖啡店的招牌从过去的“心梦园”,到“伤心咖啡店”,到后来“我心深处”,纵使字句的含义已经改变,“心”却一直存在着。是否,它就代表着寻找真理的过程?即使外在的环境与人事不断的变换,寻找真理的一颗心始终是真挚的,执着的。就如马蒂自己说的,这个“心”是个盈泪欲滴的“心”。我想,那是辛酸的泪,也是幸福的泪。
(台湾)朱少麟著,台湾九歌出版社授权出版,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70页
2,249页
3,147页
4,228页
5,252页
6,254页
7,193页
8,335页
9,345页
10,349页
11,350页
12,312页
13,382页
14,3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