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izen Kane 《大国民》

《大国民》在美国和英国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只要看这部电影在AFI(美国电影学会)和BFI(英国电影学会)所排名的“世界最伟大的电影”里的列表里的名次,就略见一斑了。但是以这点来说明威尔斯(OrsonWelles)导的这部电影是不朽的,那很牵强。将艺术品排名次本来就不恰当,因为这种做法只适用于个人的品味,选择与标准。但是,忽略它被排的名次是多少,我们可以说,这部电影有足够的资格进入经典系列里。为什么呢?因为它在电影的拍摄技巧和形式表现上取得了历史性的地位。

首先,《大国民》非常成功的采用了深焦镜头。这种镜头可以让有段距离的物体出现在荧幕上时同时清晰。这在当时(1941年)来说是个大突破。它扩展了画面的空间,也使场面调度有更多的可能性。像影片中童年时期的肯恩(Kane)在家中的那些片断,深焦镜头的运用丰富了画面的构图。肯恩的父母在屋里跟委托人在商讨肯恩的未来,而他作为天真不懂自己的未来正掌控在大人手中的形象,透过窗口出现在画面上。深焦镜头让遥远的他清晰地出现在荧幕上。

另外,威尔斯也大胆的运用了仰视镜头。由于当时音响技术的局限,麦克风都挂在角色上方以进行录音。但是,这部影片用布块充当天花板,使摄影机能够以仰视的角度拍摄。影片中,当肯恩参选落败后,在办公室里跟好友李蓝(Lelend)的对话就用这种镜头拍摄了好长时间。它的效果非常好,让人有摇摇欲坠的感觉,表现出失败后的落寞感觉。

还有另外一个大胆的镜头运用是升降镜头。影片开头,从“不可进入”的牌子往上升,直到画面上出现遥远的仙纳度(Xanadu);从苏珊(Susan)的海报往上升,直到从屋顶的玻璃窗窥视到苏珊本人;从舞台上正在表演的苏珊往上升,直到帷幕上的两个后台工作人员;运用的都是升降镜头。它们起到了侦探式的追踪的作用,引导观众进入影片中的情节。

接下来讲讲剪接技巧的突破。肯恩跟第一任妻子的关系通过几个剪接镜头表现。两人同样坐在餐台上用早餐。但是,每次镜头一切,两人的装扮不一样了,象征着空间没改变,但时间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对白从第一次甜蜜的对话,逐渐带有怒气,怨恨,到最后一个镜头已经无言了。还有肯恩跟苏珊之间的关系从刚认识的陌生人到成为情人,也是用同样的手法表现。前一个镜头是苏珊在自己简陋的房子里为肯恩弹琴唱歌;下一个镜头她仍然弹着琴唱着歌,可是空间变化了,身上的装饰也变化了,是在肯恩跟她的秘密私宅里。

还有一个剪接技巧的发明是通过声音表现的。柴契尔(Thatcher)在圣诞节对肯恩说“Merry Christmas”时还是个年轻人,同样一个句子里的后半句“ and a happy New Year” 出现在下一个镜头里,柴契尔已经苍老了许多。前后两个镜头交待了时间上十多年的流失。

以上谈的不论是镜头技巧或剪接技巧的突破,对今天的我们来说都已经司空见惯了。所以,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技巧在这部影片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话,真不觉得它们对当时的观众来说有多震撼了。但是,即使我们对这些形式技巧再熟悉,我们也不可以否认,导演将它们运用得非常好。而且,除了这些突破性的创举之外,《大国民》在其他方面也同样突出,比如光线的运用。

影片里出现了几次非常精彩的黑白色彩的画面构图。影片中,在小电影放映间里,几个媒体记者在暗房里讨论如何报道肯恩的死讯。强烈的两束光射进漆黑的房间里。有些人背对镜头,面对光束;有些人面对观众,背对光束。画面上呈现出黑白鲜明,非常尖锐的反差。人物在强烈光束照射下,却在黑暗中摆动着身躯,让黑白两个反面在荧幕上舞动着。另外,在其中一名记者查阅柴契尔的纪录本时,空旷的房间和记录本在光的照耀下显得非常神圣不可侵犯。除此之外,影片也善于利用影子制造效果。当苏珊向肯恩说自己不愿再唱歌剧时,肯恩走向苏珊,他的影子覆盖在苏珊的身上,代表着她的命运掌握在肯恩的手中。影片前半部分,肯恩处于年少旺盛,光线都直接打在他脸上,表现出他的意气风发。后半部分,当他逐步失去他所拥有的东西时,光线也逐渐暗淡下来。到了他住进他的私人宫殿时,一切都荫罩在阴暗之中。人物在里头都是渺小的,表现出肯恩的寂寞,凄凉。

这是一部用侦探式的叙述方式讲述的一个人物传记。这个虚构的人物传记其实很扁平,不饱满。导演并没有着手刻画肯恩的内心精神世界。我们看见的是他传奇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这种表现方式都非常富戏剧张力。就如用他死前所说的最后话语,表现他最怀念的是童年时期一无所有时。但是,这种内容就缺少了平凡人性的真实性。可是,这是导演的选择。就像他采用各种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就是为了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一样。就他的选择评价他,他是成功的。

*关于这部影片的形式技巧的突破,我参考了维基百科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