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的年代》——盛装说再见

这部小说在结构上很复杂,是一部层层包围的后设小说。作者把三层的叙述都掌握得当。而且, 各层之间隐约地有些关系(比如人物之间有类同的特征,或者地点相同),以至不会变成三个独立的故事。让我先大略讲讲这三个层面的叙述。

主要的故事发生在杜丽安的世界。这是这部小说的核心。这个部分象一部家庭伦理连续剧。人物主要是一些底层人物,包括小贩,小蓝领和黑道人物。作者在这部分的叙述语言里参杂了马来西亚本土特色方言,和一些民间俚语。但是,主要的语言叙述是表述性的,非常花俏。我觉得这个部分比较突出的是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掌握。比如说男人的自尊与自卑,女人之间亲密又要互相比较的矛盾。这部分不但呈现了一个家庭的兴衰变化,还描述了三种女人的不同个性带来的不同命运。作者还不忘了带上华族的一些传统礼俗,也不忘附带其他族类的一些生活习俗。接近尾声,作者的处理尤其让人对照港剧。一大家族的成员都团聚在病房里,连一直隐藏的成员也出现了。我觉得,一个马来西亚七八十年代的小镇面貌和市井生活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

小说的第二层是以第二人视角呈现。这是虚构的“读者”,在读《告别的年代》即杜丽安的故事和第三层故事。这部分带有悬疑结构,采用的是寓言象征的写法。我觉得作者对“遗忘与寻找”这一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这主题又跟“告别”息息相关。所有的关系都充满不可知的秘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寻宝游戏,主角与玛纳之间的若即若离关系,主角与J的神秘关系。还有,作者带着怀旧的感情,将这个故事里的建筑写得充满神秘色彩。这个部分,作家展现了自己对小说技巧的熟练:适当的赋予一些物件寓意,把故事讲得欲言又止,神秘的人物在最后才揭开面纱等等。

第三部分的小说内容是韶子跟第四人的部分。他们是虚构的“作家”与“评论者”。很明显的,这是作者在自我调侃,自我解剖。先说一点,作者在这部分蜻蜓点水式地展现了好几个只有概念而没有展开情节细节的小说概念。不得不佩服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肚子里的怪点子无限。但是,我觉得比较有趣的是,作者借第四人的眼睛,审视了自己的小说,还常常一针见血。再提一点,作者是用一种带有些许鄙视的眼光在写第四人的,似乎现实的评论者也逃不过作者的审视。

读完小说内容,整体上,我就觉得作者在炫耀自己的才华。包括讲故事的才华,能有各种奇特想法的才华,将一个旧时代装置到自己的小说里的才华,语言写作的才华。但是,确实,这场炫耀很棒。我在读小说前,先看了黄锦树的《序》。当时,我就想:“连小说作者的私人秘密你也读出来了?不会吧?”因为黄锦树说作者要告别一些事,却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后来,读小说的过程中,我就明白了黄锦树的看法。当时,我的想法是,她就是要告别那个年代,自己成长的年代,那些流行歌曲,那些港剧,那些旧建筑。后来读了“后记”,我更明白了,原来作者就是要用一部长篇小说来面对自己写作上的局限,来告别过去的文学风格。这就是为什么,整部小说都充满“匠气”。原来,作者就是要把自己一身的本领(各种小说技巧)都甩掉。

《告别的年代》是黎紫书为自己而写的一本小说。借着这部小说,她要向过去的自己, 那个属于自己的年代,那个自己的文学生命的立身之处,告别。我想,对于一个小说家,没有比把死亡筑建在虚构里更有意义的了。因为经过小说家的重新组建,重新赋予新意,这告别也就不是抛弃,这死亡也就不是终结了。那个年代,那个过去其实被纳入崭新的生命里。《告别的年代》像一场毕业典礼的晚宴,所有的毕业生都盛装出席了。说再见了,就往前走吧。那个曾经属于黎紫书的辉煌,会孕育出什么样的新生命?我们只能等待作者自己去创建。

黎紫书著,(台)联经出版社,2010年12月初版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Bookmark the permalink.

3 Responses to 《告别的年代》——盛装说再见

  1. fox says:

    這本書我沒看完。。。也許對我而言太複雜了。

  2. taisiawshan says:

    你可以先尝试将小说看成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先别管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联系。就当成三个独立的故事来读。尤其不要被那些人物之间有相同的名字或者个性上雷同的部分困扰。

  3. fox says:

    好吧,下次試試。還是比較喜歡讀她的散文。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