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阅读/阅读笔记

阅读

《蜕》

贺淑芳著;大将出版社;2023年8月15日 1,作家在“后记”里说,这个小说是“实验性的书写”。我看,大概体现在小说结构、视角和语言上。 2,先说语言。作者也说,她保留了在访谈时的口语式的语言风格。口语式主要是简短、片段、未完的。我感觉,小说中的这种语言风格很成功。其实,作者并没有贯彻到底。语言还是很完整的。而且,常常植入方言词,更具特色。 3,但是,作者为了“使其意义或隐喻可以流传、松动而不固定,好让交流可以活络,也让各个部分与部分之间,点线连,就像还有丝线存在,保持希望,总不会全然封闭或断绝”,在小说整体结构上采取松散而不是小说的线性发展,在视角上不断切换,我感觉是失败的。 4,小说要呈现现实世界的开放、流动,不一定就要模仿现实世界的松散、混乱。伟大的小说,还是可以在小说的线性发展里,在清晰的视角和推理归纳中,展现一个庞大、复杂、多线性的世界。放弃传统小说的模式,即是零散的结构和视角的杂乱,造成了阅读障碍。 5,实验性的书写,是冒险的。作者想要抛弃传统,成功的话就开出一条新路,失败的话就只剩下尝试的意义。而意义的大小,就见仁见智了。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野性骑行:穿越非洲六千公里荒漠》

盛林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04-01 1,一种我不可能遵从的态度。就是要刺激、要痛快,即使受伤、疼痛,甚至赔上性命都值得的态度。 2,我一面读一面否定。后来,也放宽了心。他们没有伤害他人。我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或许,他人看到我平凡的人生,也会摇头。 3,再退一步想,世界万千,人生百态。多元化的意思,就是包容异己。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狼的日与夜:和红斑狼疮共存的日子》

方肯著;方肯出版;2023年7月 1,遭受不明不白的厄运时,人类自然会问:“为什么是我?”但是,方肯写道:我从来没有如此问过自己,这问题好像是在问“为什么不是别人”。这让我肃然起敬。她不是没有问,她给自己的答案是:我不幸运不等于说别人也得不幸运。 2,当她患上血管炎,跟清洗伤口、轮椅、拐杖为伴一年时,她也说了,别人怎么就如常生活,我为何总有忙不完的事情呢?清理伤口毕,我在临睡前坐在床边思考了这个问题大概二十分钟。以宗教角度的解释,这是一种考验,以便灵魂坚强之;以科学角度的解释,这就是概率,无解且无以预料。方肯的文字有一种理性的顽强和冷静。她不是没有热情,没有情绪,没有失望、烦躁、苦闷、悲痛,她只是选择用勇气、达观、坚韧去对抗。我想,每个作者都希望读者理解自己。但作为病人,方肯不需要读者的同情与怜惜。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醒来的森林》

约翰。巴勒斯著;周海滨译;2011年2月 1,前面很吸引人。作家的童真语言和视角,让森林、鸟群充满灵性。 2,可是,作者显然没有构思好,只是随性地写。所以,偶发、突发、喷发的灵感很快就枯竭了。后面变成了松散而凌乱的随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语言也平庸了。再后来,很多重复的内容,也就是没有组织好的弊病,读者必须靠运气才能碰到灵光乍现的文字。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英国病人》

(加拿大)迈克尔。翁达杰著;章欣,庆信译;作家出版社;1997年4月 1,只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何要用这种割裂的、片段的、穿插的形式?四个人物,就有四条线,加上大家汇集时的一条线,不断纠缠。 2,加上故事里底蕴深厚的知识背景:非洲地理、印度文学、希罗多德《历史》、二战情况。在弄清楚每一条线的故事时,还要花心思了解出现的小知识、小资料。 3,页数不算多,263页,却很难读。 4,只能感受到内容的密度很大很浓密。就知道,作者的知识渊博。也必须肯定,作者花了大量功夫研究、整合所有的知识。但是,不好读啊。 5,只有一个答案:作家就是要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要读者慢慢读、慢慢消化。或者,不只读一遍。这样的作品,最大的难题是:耐读,经得起细读、重读。 6,坦白讲,我不知道这本小说耐读吗,因为我没有耐心。对作者来说,我不是合格的读者。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著;石琴娥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10 1,塞尔玛。拉格洛芙是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我带着期望,阅读这本她的代表作。尤其知道这是一部儿童小说,我更期待。 2,令我惊讶的是,这部儿童小说不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儿童文学之一。 3,就拿一个小说里的一个片段来说吧。作者尝试让老鹰变成大雁。这种善恶观很肤浅。肉食动物在艺术品里被刻画成邪恶和残暴已经是很不符合大自然真实情况了。所有物种都吃菜,何来平衡?作者还加入人类的观念,希望肉食者变成素食者。这种试图用人的意志改变物种天性的观念,不但不切实际,还是不人道的。我想起获得1967年达夫库珀奖的得主贝克的《鹰隼》。这位英国作家笔下的老鹰桀骜而冷漠。但是,这才是不带有色眼光看待大自然。 4,再说老鹰。1949年出版,劳伦兹的《所罗门的指环》里也说到了一种更富人道的动物观。老鹰总是跟飞翔和自由连接在一起。《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就是让老鹰被囚禁,然后刻画失去了蓝天的悲惨。但是,根据动物学家劳伦兹,老鹰的智商远远还没达到人类想象的地步。老鹰被抓以后,只要有吃有喝,是不会觉得痛苦的。倒是智商更高的鹦鹉,其实需要更大的活动空间,被圈养在笼子里是一种折磨。 5,儿童文学尝试教育小孩很正常。可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之所以不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儿童文学之一,是因为作者本身的世界观就很有问题。灌输儿童“爱”的观念当然很好,可是“爱”的内涵就是简单的保护弱者、同情受害者,还是不够的。难道强者就不应该被尊重?天性里富有强势和侵略性的,也有他们在世界、社会里的角色和位置。不分皂白的怜悯和慈悲,有时候会是非颠倒。人应该是理性的动物。人要用理性来判断和选择,而不是盲目遵循本性中趋向弱者的感情。 儿童更应该被告知世界万物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是的,连大人都很难弄清楚。所以,不要因为读者是儿童,就以为可以简单化道理,甚至扭曲真实。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北欧,凛冽的世界尽头》

王家敏主编;中信出版集团;2018-07-01 1,北欧: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斯堪的纳维亚。 2,极北美学:极寒的磨砺、倔强的生长于隐含的孤独,给予人反思的空间与理性之光。绘画、文学、电影与建筑作品中,极北的严寒,冷峻的地貌,海岸边的昼夜轮回给了这片土地永恒的悲观底色和求索精神。 3,北欧的冷峻地貌有着威慑人类涉足的气势,森林和湖泊又展现了温情的一面—-葱郁的树木、碧蓝的湖泊,长满繁花的草地是北欧夏秋典型的日常景色。 4,北欧人的“可持续理念”—-这也是北欧五国不约而同树立的招牌,根源于他们长久以来喜爱自然、重视人与自然共存的理念。 5,北欧的建筑风格和北欧人的个性有着相似之处,外表冷峻、刚硬、简洁,而室内通常温暖、透亮,空间中光与影的变化是永恒的主题。北欧建筑也极为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简洁但绝不简陋,处处注意人性化的设计,很多公共场所特意留出儿童玩耍的空间,更不用说落实到细枝末节的无障碍设计了。 6,沐浴阳光对于经历了漫长冬日的瑞典人来说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他们表情专注,尽可能地裸露出皮肤,将身体交给阳光;他们的神态又带着庄重的意味,以对待宗教般的崇敬心情闭目仰颈,感恩太阳。 7,北欧五国几乎都处在北纬55度以北,绝大多数土地在严寒的北极圈内,有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泛着银光的湖泊,相传那里生活着淘气的精灵、侏儒和巨人。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北欧童话重要的底色。 8,居住在拉普兰(位于挪威北部、瑞典北部、芬兰北部和俄罗斯西北部的北极圈附近的地区)地区的萨米人(北欧地区的原住民)曾靠狩猎和养殖驯鹿为生,他们认为极光是“脾气暴躁的猎人”,携带斧头飞越天空,如果有人嘲笑就会杀了他。 9,挪威被称为自驾者的天堂,不只是道路平整,几乎没有干扰因素,路上车辆不多并且行驶有序;挪威的公路干道很多都建在峡湾边,沿途有峡湾景色不仅宏伟壮美还十分多样:有壮阔神奇的海峡峭壁,也有广袤神秘的挪威森林;有时会有瀑布在身边突现,倾泻而下,有时则是傍海而建的北欧五彩木屋,连绵于侧。 10,北欧人是沉默而高冷的,对于个人空间有着强烈的防卫欲。如果想撬开他们的金口,就得和他们一起去蒸桑拿或是去重金属音乐现场,若是还想进一步接触,就得同去户外运动了。运动是北欧人的终身信仰,用以对抗年复一年漫长而沉闷的冬季,并以此不遗余力地享受短暂而珍贵的夏天。 11,瑞典人和野生动物相处得非常融洽,一般而言没有人会刻意去伤害或者侵犯它们。森林中最常见的是狐狸、小鹿、小松鼠等小型野生动物。在瑞典得公路上行驶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有“鹿出没”的警示牌,如果有,就意味着你得减速。 12,“亲近自然”和“以人为本”是北欧城市规划的共识,斯德哥尔摩和哥本哈根也名列世界一流宜居城市。就算是暂居北欧城市数日的游客,也不免沉浸于田园与都市融合的居住理想中。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一座步行的城市,采用了优先公共交通、多中心的城市结构。社区的生活方便且物资多样,高品质的创业咖啡店、饭馆、书店、发廊、中小型购物中心包括超市比比皆是。同时,还有很多公共建筑穿插其中,如图书馆、学校、美术馆、银行、税务局、养老院、公园、体育馆等。 13,北欧公共艺术的普及度很高,不仅在美术馆,在嬉闹的广场、人来人往的地铁站、安静的截取拐角也能看到艺术的身影。北欧的艺术公共艺术作品的类型以涂鸦、壁画、雕塑和各种装置艺术最为常见。 14,瑞典词Fika,是咖啡的意思,指的不是咖啡,而是Coffee Break。 15,蒸桑拿是北欧人最喜欢的休闲方式,人们赤裸相见。如果你参与了这项活动,基本可以被北欧朋友当作“自己人”了。 16,盛夏是瑞典人的休假期,他们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约上朋友或邻居,带着孩子们到森林里採蓝莓—-对大多数北欧城市而言,纯天然的森林触手可及。 17,在北欧的森林或原野里漫步或远足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担心自己会不慎闯入私人土地,从而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北欧国家有一项其他欧洲国家没有的公共权力—-自由漫步权,也被称为自然享受权。在不施加破坏的前提下,北欧人拥有自由进入他人所有的山野、森林等土地,采摘野生浆果、蘑菇、野花,以及搭帐篷宿营等行为的权力。当然了,进入森林地内的私人房屋和庭院、使用栽培农作物和砍树等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在瑞典,徒步、骑自行车或者滑雪穿过他人土地的行为是被允许的。还允许做短时间的滞留,包括休息、用水、洗浴、48小时一杯搭帐篷露营。 18,北欧五国的传统食物有很大的相似性—-都难以掩饰对黑面包和腌鱼的喜爱。黑面包是一种粗糙、硬实且味道发酸的粗粮面包,却在漫长的岁月中哺育了维京人,也驯化了他们的肠胃。这种混合了小麦粉和黑麦粉的杂粮面包更有营养,也更能充饥。丹麦最知名的传统食物—-开放式三明治(Smorrebrod,意味抹着奶油的黑面包)。北欧的代表性食物:“臭名昭著”的瑞典鲱鱼罐头以及肥美鲜嫩的挪威三文鱼。 19,瑞典人自己也承认,在交朋友这件事情上,他们非常不主动。Lagom,可以理解为“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在社交中,可以指一种不疏远,也不过分亲密的状态。 20,对于瑞典人来说,仲夏节和圣诞节一样重要。圣诞节有一种温暖壁炉、温馨烛光的居家感,而仲夏节则是向往自然的热情。农耕时代,仲夏节是为了迎接夏季和繁衍季节的来临,因此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身上裹上蕨类植物,把自己打扮成绿色的人。他们还会用叶子装饰房屋和农具,并立起高高的、枝繁叶茂的五月柱,围着它跳舞。 21,Sisu这个词概指的是芬兰人善良诚实、遵纪守法、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特点,以及他们身上那种坚忍顽强的精神和异乎寻常的耐性。芬兰人强调保护个人利益,也崇尚互帮互助。事实上,抱团才能取暖,助人就是助己,长期生活在苦寒之地的芬兰人比谁都明白这个道理。 22,5月17日的国庆日是挪威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从5月1日一直到国庆日,很多穿着红色或蓝色衣服的青少年都会出门庆祝高中毕业,这就被称为Russ。 23,对于冰岛人而言,游泳池和一日三餐同样重要。游泳池主要功能不是供人游泳,而是一种户外温泉池,可以让人泡在水里和朋友聊天,或者看着按摩水流发呆。游泳池通常会包含两个以上不同水温的小池子,彼此间隔不远,每个池可容纳10到15人。池水最高温可达44摄氏度,待一分钟就全身发烫;最低温5摄氏度,光是脚丫伸进去就会冻得刺痛,待冰水没过胸部,立刻狂奔出去,反而更暖和。人们从一个池子跑去另一个,乐此不疲,相信这样做有助于全身血液流通。 24,冰岛的城市更贴近大自然,居住在这里,仿佛回到了人类最原始最天然的生存状态,包围着我的生活的,是那些比我自己、比城市更强大的存在。即使再平常不过的天气,也是变幻莫测的。冰岛没有那么多人造的娱乐设施,但大自然会带给人们更多的乐趣。天气好时,人们纷纷出城,去登山野营。大自然有可怕的一面,但也很美!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

《一个园丁的一年:一个波西米亚园丁的幸福生活》

卡雷尔恰佩克著;贾毓婷译;新世界出版社;2012-07-01 1,一个完全陶醉在园艺里的园丁。读起来很好笑,因为他脑里、眼里、手里都是自己的植物。他的生活就是在自己的花园里耕作,从早到傍晚,从春季到冬季。他没有心思去理会其他人的眼光,没有时间去浪费在园艺以外的事。他还很贪心,不断丰富自己的花园、不断尝试新的作物,一心追求一个完美的花园。可是,没有完美的花园,只有不断耕作、一天一天耕作、一点一点完成眼下的工作。 2,他那么投入,完全忘我。他的世界除了园艺之外的人与事,都是围绕着他的花园转,为他的花园服务。就连天气,像太阳、雨水、风雪、四季,都不放在眼里,似乎它们应该为他的作物服务,受园丁控制就好。 3,我只是觉得,如果这个自我中心的园丁,可以交上另一个自我中心的园丁朋友,那故事就会更有趣了。可惜,这本书是关于一个独自耕耘的园丁。他很忙碌,也很充实、很有意义。他热爱自己的生活,也为自己而活。只是,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会是不讨好的。只有在文学里,这样热爱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生活的人才是幸福而自给自足的。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