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地吟》——多元化的演出

我跟老公在半场时就离开了。不是我觉得演出不好看(虽然也并不是令人太惊喜),而是老公完全不能投入演出。离开时,我还是觉得蛮满足的:第一次体验了诗歌朗诵演出;这场演出还是蛮多元的(不论是从单一诗歌还是各种艺术的融合演出而言)。不过,因为只观赏了半场,就不可能写一份完整的报告了。所以,就在这里只报告半场的《动地吟》的观后感。

先说说一个小细节。演出延迟了超过半个小时。当时,我看见全场的座位都几乎占完了,就很疑惑为什么主办单位要犯上这个“不准时”的老毛病呢?我是很失望的。但是,后来司仪不经意地透露说是等待嘉宾才延迟了演出。我想,这些大牌的嘉宾当然不懂得尊重别人;但是,为什么连艺术工作者也要苟且这些大人物呢?是为了资金吗,还是为了遵守所谓的人情世故?我不明白。跟这个小细节有点关系的是另一个小细节。当小曼在台上朗诵他给孙春美写的诗歌时,这位戏剧之母(我完全不质疑她的地位),就悄悄地走上了台上去,然后跟其他的诗人握手,完全没有在聆听为她而朗的这首诗。小曼开始朗诵前还说她要求诗人延迟朗诵因为自己会迟到。当我看见她在表演正在进行中时,在台上行她的社会礼仪时,我就很反感。不要说表演者正在为你而表演,即使是一个普通观众也应该在演出进行当中给与一定的尊重。我觉得,这种对艺术表演的尊重,比跟相识的人打招呼更重要。当然,这是我的原则,其他人包括艺术工作者可以不赞成,我一点也不在意。

好了。上面的小细节并不是重点。现在就入正题,谈谈《动地吟》的演出素质。首先,我觉得选择孝恩园为表演场地真的很不错。这晚,美好的天气让这个露天演出很富诗意。尤其在舞台的后右方的那座小山坡,更是一个绝佳的衬托。这么一个简陋的舞台,不能跟设备完善的室内礼堂相比。但是,在无垠的夜空下,在宽广的草地上,观众其实更能感受到这场演出的内在情感,而非外在形式。像〈序舞〉一样,看见那些舞者穿着简单的服饰在那个小小的舞台上挥动肢体,真觉得有点空间逼仄。但是,我还是喜欢这支舞。因为舞者的手脚像中华书法的笔画一样地挥洒,潇洒无比。接着,〈上香仪式〉很有创意。以上香为开幕,真别开生面,也跟这个场合这场演出的意义切合。〈定场鼓〉的二十四节令鼓表演已经是大马华人演出的必定节目,所以惊喜并不大,但是还不失为一个士气高昂与气势十足的开场。

接下来,我不打算逐一地按照次序讲述表演节目。我先谈谈诗歌部分。整体上,我有这么一个感觉:分成两派,就老一派和年轻一派。老一派当然以傅承得和周金亮 为首了,然后还有小曼,和作协代表苏清强。我坦言, 自己并不喜欢他们的诗歌。他们的诗歌都比较简单,甚至谈不上意象的塑造,常常都是比较通俗和老套的比喻而已。比如出现得比较多的是已故游川的诗歌,就很一般。像寂寞是当你走在人潮里,想要消失而不能够时,就叫寂寞(只是诗句的原义,非原本诗句); 再比如傅承得 的歌颂林连玉播下了一颗种子,现在变成了一座森林。但是,有时候,这些简单的诗句被朗诵以后,就有了不同的感受。比如游川的〈五百万张口〉就很有爆发力了,正如傅承得所说。还有,加上了配乐和人声的演绎,普通的诗句也非常有感染力了。比如小曼的〈两岸〉就在两位女高音的不同旋律合唱中就显得非常优美动听。将诗歌,音乐和人声结合,是《动地吟》的用心的尝试,不论是成功与否(其实大部分都一般,特殊例子例外),都应该被赞赏。

谈谈新一派诗人。很明显的,年轻一代是比较有才气和实力的。我特别喜欢林建文的〈降落〉和曾翎龙的〈农夫〉。当然,〈降落〉配合了王修捷和王国刚的流行乐吟唱和说唱,立刻让人觉得新鲜而有创意。〈农夫〉谱成曲是我所看的半场《动地吟》中,周金亮最好的作品,连林文蓀的演唱也非常出色。但是,这两首诗,就诗歌本身来说,就是好诗。〈降落〉是一首政治诗,可是能够将时事写得如此不带时代语言或者社会语言,真是太棒了。换句话说,这不是一首口号的诗歌,而是带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诗歌本身。必须说,主持人周若鹏真的为他们开了一个绝好的头:有人从高楼掉下来,碰的一声,满地都是句号,问号和感叹号(不是原诗句,周若鹏的原诗句好很多)。还有,新一派诗人还结合了视觉的效果,在舞台荧幕上呈现多媒体画面,很棒。

很有趣的一个现象,能够用来区分老与年轻一派。就是年老的诗人走到台前,还没朗诵之前,喜欢先说说聊聊。说的是当年《动地吟》怎么怎么的,聊的是这位诗人那位诗人的小小事情。年轻的诗人,简单的就几句介绍诗歌本身,再简单的就立刻进入诗歌本身。我承认,说说聊聊是让观众觉得比较亲切,觉得诗人们都很亲近。但是,这就不是真正的表演了。我还是比较喜欢年轻的诗人,闲话少说,就进入作品吧,就来听诗吧。说到底,我觉得,一场好的演出是因为它呈现了好作品,而不是让你更了解了演出者的私事。

最后,有两个节目是我区分与诗歌朗诵的部分的:继程法师的演出和相声演出。为什么我并不把继程法师放进诗歌朗诵里呢?理由是,我觉得他的作品严格来说并不称为诗。那只是用佛语写成的短句子而已。但是,我觉得,让这个宗教味道极浓的作品也站在舞台上呈现很好。这代表了这个舞台的包容性是很强的。相声表演所获得的掌声和笑声应该是半场《动地吟》中最热烈的。这很容易理解。因为相声内容很符合观众口味。我并没有带贬义,只是觉得这样的呈现风格还是略比〈降落〉低一筹。或许,很多人就给与鼓励的掌声,觉得他们勇气可嘉。可是,在艺术表现里,勇气还是比创造性低一筹的。

总体而言,我觉得《动地吟》是一场丰富的演出。我看见了老一派的诗人的作品,看见了新一派的诗人的作品,看见了宗教作品,看见了时事讽刺作品,看见了个人感情抒发的作品,看见了关怀社会文化的作品。我想,这就是今天马来西亚华人诗歌领域的整体了吧?当然,我还是有自己的口味和评价标准。但是,这并不代表只有我喜欢和认为好的诗歌才有资格站在舞台上的。大马华人诗人能够互相包容,一起呈现一场演出,这真令人可喜。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表演/现场演出. Bookmark the permalink.

2 Responses to 《动地吟》——多元化的演出

  1. 周若鹏 says:

    真的感谢你的评析,感谢你前来观赏。

    你的意见我重复读了。我说说我比较熟悉的傅承得和游川,他们早期的诗风和现在的不同,意象华丽,随岁月变迁而愈见朴实,那也许是成长的智慧。在选诗朗诵,我们通常也会选择比较口语、浅白的作品。

    另外,我为《降落》说的开场白,也是林健文的文字。:)

    谢谢。

  2. taisiawshan says:

    朴实/成长的智慧与乏味/笨拙的技巧之间只是一线之差。至于傅承得与游川落在线的哪一边,我也不敢太轻率下判断。或许,你是比较熟悉他们的。

    至于诗歌朗诵节目会选比较口语和浅白的诗歌,我现在知道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