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电影/中文电影

影评

《叶问》——空虚的爱国英雄

《叶问》中有好多场武打场面,所以它不愧为武打片。而这些武打片断不但拍得精彩,更重要的是将各种不同风格的武术都展现出来了。叶问跟廖师傅之间只是一个高手对一个菜鸟的指点。叶问跟金山找是南拳和北踢之间的过招。而叶问跟三浦将军则是中国武术跟日本空手道的较量。甄子丹将咏春派的特色都表现出来了:柔软的手;快速度的多次拳打,象西方拳击;动作主要来自上半身。因此,这部电影的武打拍摄是满足了我们对武术表演的瘾头。可是除此之外,《叶问》可就没有看头了,故事内容甚至可以说是很肤浅。 我一向觉得,电影是一种对现实的再创造,因此就对电影的现实真实性不太讲究。尤其人物传记的拍摄,最容易被人们用真实历史来做对照。并不是说艺术就一定要完全牺牲真实性,只是这是导演,编剧等创作者的艺术选择。忽略现实世界真实性,或许是为了在艺术世界里创造出更能表达人性多面性的艺术真实性。就这点来说,《叶问》并没有选择忠实于人物历史事实,我没有意见。有兴趣知道电影对真实历史篡改了多少,可以参考维基百科。问题是,就这部电影本身的故事内容和精神来说,人物被塑造得非常简单,情节陷入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当中去。创作者不想复制叶问的历史真实,可是他们并没有把叶问这个人物编改得让人信服。简单的说,叶问在电影里反而变得更不真实了。 且不论电影中叶问跟日本将军在擂台上的比武是虚构的,我在意的是这个情节所表达的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叶问真人本身是在1949年共产党进入佛山之后才潜逃到香港的。我想,或许为了不在电影中作任何政治立场的辩驳,所以选择了让叶问在“公敌”威胁下逃到香港的。显而易见的,这一篡改,能不得罪共产党和国民党双方,而且把叶问塑造成一个打败敌人的爱国英雄,真是一箭双雕。但是,电影陷入简单的黑白二分法,将中国人与日本人用一条线划分开来,而且是带着价值判断“善”与“恶”。二分法从来就不能深刻的刻画出任何人物形象,因为人性并不是那么清楚简单的。还有,爱国英雄叶问用中华文化精髓——武术,将日寇打得落花流水,血洗耻辱,这种情节不也正是出发于狭隘民族主义吗?我们可以说这种情感源自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但是何尝不也是一种自卑感的表现呢?我们在二战过后不久的艺术作品里看见这种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调子的电影,并不出奇。因为,当时人们的情绪情感跟灾难还离得不远。但是,今天,在全世界已经在讲究求同存异的多元文化精神时,香港电影制作人还要拍出这种调子的电影,不是太让人嗤笑了吗?我并没有说日本人是没有罪恶的。但是,用这种偏激的民族主义出发,只会让中国人不能脱离狭隘的框框;除了发泄了心中的怨恨之外,其实就只会是作茧自缚。 叶问是一代宗师。但是,他在1949年逃离到香港去。他这么做,是为了逃离共产党吗?或许是,但也或许不是。这个事实背后的感情纠结是复杂的。我前面说到,当艺术创作者选择不忠实于现实真实时,或许是为了让艺术世界更饱满,丰富而真实。可是,我们忘了,其实创作者的选择还有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不愿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而通过现实世界的再创作,反而将艺术世界变得单薄和平面了。《叶问》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Posted in 电影/中文电影 | 1 Comment

《青少年哪咤》 ——从处女作看未来的风格

如果说蔡明亮跟侯孝贤一样,都是写实主义的导演的话,那是没错的。他们俩同样用固定镜头,同样尽量避免镜头剪辑。但是,他们又都各自有自己的风格,是不相同的。侯孝贤的早期作品,即使是写实主义,但镜头充满了妙趣横生的画面感和舞台感。而蔡明亮的前期作品,从处女作《青少年哪咤》开始,就已经流露出他本身特有的冷森森的风格。他的作品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都会人的苦闷,在画面上呈现冰冷的色调,主要取景于破旧的楼房,肮脏的街头,混乱的交通,阑珊的街灯等等。没有变化的固定镜头让人觉得很沉闷,更加深了电影的主题,让人觉得异常压抑。 但是,蔡明亮的电影的故事情节却非常有趣味性的。即使是描绘普通市井人物的日常生活,都能从平凡生活中寻找到极富乐趣的情节。《青少年哪咤》主要刻画青少年的苦闷。小康面临高考,阿哲偷窃,阿桂寻爱,他们都让生活逼迫得喘不过气来,试图寻找暂时的寄托。有趣味的故事情节是,小康暗地里跟踪打破爸爸车镜的小阿飞,看看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么过的。而情节的高潮就是小康在大雨淋漓下,将阿飞的摩多车毁坏掉,以泄内心的愤怒和怨气。在接下来的电影里,这种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一直存在。《爱情万岁》里,三个陌生人在一间待出租的豪华屋子里生活,而且互相隐瞒。其中一个角色还将西瓜当成另一个脸孔来吻,然后又把它当成保龄球来抛玩。《洞》的主要故事结构更是有意思。上下两栋房子无意间多了一个小洞。通过这个洞,他们可以互相沟通:下面的喷射东西到上面;上面的往下面倒水,呕吐,甚至伸脚进去摇晃。但,导演通过这些桥段,表达的都是人物内心的无聊,以致在正常轨道以外的小天地寻求发泄。 水,是电影里常出现的意象。《青少年哪咤》里,房子的通水道诸塞了,导致房子像水灾一样淹没在水里。有时候,水会通。有时候,水又从通水道里涌上来。阿哲的解决办法是用布杜塞着通水道,试图阻止水的侵入,但是布当然阻挡不了水。这暗示着,灾难象暗涌一样,阻止不了。在《河流》和《洞》里,水的侵入不是来自下面,而是上面,是漏水。像《青少年哪咤》一样,水是无法控制的,泛滥起来甚至不可收拾。这“水”的意象让电影增加了一种神秘感。它象征着一种无穷的,势不可挡的力量。或许,它代表欲望,命运,或者社会压力。 《青少年哪咤》的结局是很写实的。阿桂对阿哲说:“让我们离开这里。”但问她要到那里去,她也说不知道。人好像被逼到外在环境的死角去了,其实,捆绑着的是内心的世界。要逃离的不是那座城市,而是心灵的解脱。像以后的《爱情万岁》,《你那边几点》的女主角一样,痛哭以宣泄内心的苦闷之后,还是回到自己的生活里去,《青少年哪咤》的小康也是必须回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一点都不浪漫,但是却很真实,这就是写实主义。

Posted in 电影/中文电影 | Leave a comment

《如果·爱》 ——藏在形式里的形式,埋在爱情故事里的爱情。

《如果·爱》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夺目抢眼的舞蹈,造型,服装,化妆,和风格多变的歌曲,都将这部电影包装得让人觉得琳琅满目。各种艺术形式的掌控和互相之间的配合,确实很协调,这是导演陈可辛的领导能力的展现。电影里最精彩的部分,要算是周迅的演技了。她在许多脸部特写镜头里,显现了丰富的脸部表情,尤其眼神的多变。只可惜,她声音薄弱,削减了表现力。反观张学友,在影片里没有太多的故事,但是,歌唱部分却最能打动人。 这部电影有趣的部分在于,用一种形式里有形式的手法表现爱情。电影前面部分,戏里有戏,男女主角的爱情,在戏里戏外,令人觉得迷糊混乱:在假戏里有真情,在真实里却又只是假意。男主角在水里,有时候象陷入梦中,看见幻觉;有时候却又能真实地触碰到影像。他沉陷入这似真似假的世界里,难于自拔。影片有意将这真与假,戏里与戏外,梦幻与真实的界限模糊,表现爱情有真有假,是戏也不是戏,存在于梦幻中也存在于现实中的本质。而唯一能抽离这一切主观视觉的,就是不论在局外,还是进入不重要小角色中,都扮演着旁观者的池珍熙。 虽然用戏里有戏的形式表现爱情很有趣。但是,更能感动人的却是电影后面用追溯的手法描述的爱情故事。它没有精彩的形式支撑着,却有温馨的情感承托着。只可惜,这种采用戏剧形式讲述的爱情故事到后来却变得太讲求戏剧效果地庸俗了:在报复心理作祟下,决定离开女主角,却在最后一分钟后悔而回头了,然后就是深情相拥并热吻起来。前面两小无猜的穷困小情侣的故事说得动听,原因就在于它细腻的捕捉了许多小细节,显得真实。后面这一败笔,在于太讲究转折的效果,而让男主角的感情显得粗糙而不自然了。 影片接近尾声时,形式里有形式的表现手法也再次运用得很好。爱情像两个主角各在高空的一边,来回摇荡时,靠互相接住对方的手的游戏。一不小心,捉不稳的话,就会掉地粉身碎骨。班主放开小雨的手,往下坠而摔死了,鲜红的血液,沾染了雪地。这一死,却是导演聂文从复杂爱情关系里摆脱出来的象征。而老孙和林见东,也从各自的执著里解脱了。男的不再苦苦追求已经变质的爱情,女的也能坦然面对一直逃避的过去。 虽然,这是一部很用心的电影,在各个方面都下足了功夫。但是,它却不能成为一部佳作。因为,它只象许多精彩的分工产品堆积起来一样,缺少了灵魂。这一灵魂,就是一种统一,贯穿全片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是需要一位富才华的艺术家创作的,而不是让艺术品象加工产品一样,分开来制造再合成。所以,我前面说了,陈可辛是有领导能力的导演,还必须补充的是:他没有发挥他的创作才华。

Posted in 电影/中文电影 | Leave a comment

侯孝贤电影之三:《恋恋风尘》 ——遗留在岁月的纯情

穷苦人家的孩子,初中毕业就必须担当起家里的经济担子。他们身上印着刻苦,勤俭的精神。能在这俭朴的生活里,有个互相照应的生活伙伴,就是非常幸运了。侯孝贤在《恋恋风尘》里,用非常朴实的手法,诉说着一对青梅竹马淡淡的却动人的感情故事。 他们的故事是那么的平凡。没有动听的山盟海誓,没有深刻的生离死别。因此,没有惊天动地,更没有轰轰烈烈。阿远,略带大男人主义,总是在责备阿云的小过失。可是,也是他保护着她,照顾着她,像不时去她工作的地方探望她一样。阿云,是一个弱不经风的小女人形象。但,她的温柔,纯情总来得适时和恰当,就如在他病重时出现在他身边一样。有一次,载了阿云去买鞋子以后,摩多车被偷了。虽然没有怨恨,两人却苦闷得很。这般同甘苦的生活,导演描绘得非常真实而感人。 虽然阿远和阿云是故事的主线,但是导演用一些小人物讲那个时代的故事。像老板回忆以前台湾战乱时当兵的可怕经历,没有阿远这个年代服兵役那般轻松和幸运。公公要求父亲在祖宗面前改姓,表现出中华传统对长男嫡传薪火的思想。这些片断都被清描淡素的带过。但是,它们却会成为台湾八十年代的时代记录。导演的固定长镜头让画面像舞台一样。比如从阿云家取阿远家的镜头,就是一个舞台的呈现。景物的摆设,和人物的行动都必须照顾到舞台的平衡与美感。 阿云因什么原因另嫁他人了?我们不知道。片尾,阿远穿着当初她为他亲手缝制的衬衫,听着公公说,番薯难照顾啊。或许,他在向阿远说,感情像种番薯一样,要看天气。没有缘分,就结不出果实来。 清脆的吉他伴奏在片里出现几次。它像这对男女人生岁月中,一段最纯朴的感情一样,那么真挚而纯洁。

Posted in 电影/中文电影 | Leave a comment

侯孝贤电影之二:《风柜来的人》 ——发泄在拳头上的苦闷

十多岁是美好的,因为正处青春韶华。可是,十多岁也是苦恼的,因为内心无限苦闷。中国传统家庭,家长和子女没有善意的双向交流,只有军权式的单向命令和斥骂。因此,在家中得不到谅解,朋友变成了重要的伙伴,“义气”是最崇高的道德尊崇。《风柜来的人》,讲的就是几个哥儿们的故事。但是,导演通过他们的友情,向我们展示的是他们内心的苦闷。 电影里,有一场戏是在戏院里观赏一部香港武打片。《风柜来的人》里也有很多场的打架场面。但是,戏院里播放的武打片,招式花俏,富美感。而,在《风柜来的人》,他们是胡乱的拳打脚踢,没有招式,更不用讲美感。这一对照,就能看出导演的用心了。香港武打片,宣扬的是武德和正义,故事总有正胜邪的美满结局。可是,《风柜来的人》的少年,动不动就用武力向对方示威,与其说是讨回公道,不如说是血气方刚不能自控罢了。武打片的浪漫主义,不是导演的偏好。他采取的是反映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因此,打了一场架后,并不是出了气,伸张了正义;而是会被寻仇,甚至被捉到警局。 十多岁,内心充满冲动。除了“义气”之外,就是容易对异性产生情愫。男主角阿清暗恋小杏,可是没有爱情片的浪漫片断。当她搭的班车驶远时,埋藏在阿清心里的这段感情,也就一样的离去了。电影背景音乐是巴赫非常抒情,浪漫的一首曲子。伊人远去,空留依恋在胸中回荡。这,就是苦闷的年少。 对死的意识,也是十多岁的少年无法诉说的苦闷。看见父亲常坐的椅子空着了,就像那死掉的蛇空剩蛇皮,信纸上被压扁的昆虫的空壳一样。没有言语的表达,只是对着空椅发愣。不是不愿意说出内心的悲伤和迷茫,只是沉默是不得已的选择。也因此,被成人们误解为不成熟,不懂事。心中憋着的苦闷,用力发泄在甩在地上的饭碗上。 贯穿影片的古典乐曲是韦瓦蒂第的《四季》。或许代表春,夏,秋,冬的音乐片段,抒发的是十多岁年少的情怀。有蠢蠢欲动的暗流涌动着,有春意盎然的快意流畅着,也有刚气十足的洪流爆发了。

Posted in 电影/中文电影 | Leave a comment

侯孝贤电影之一:《冬冬的假期》 ——游乐在外公家的赤子

《冬冬的假期》令我感动。我感动的是导演,侯孝贤在电影里所流露的淳朴的,真挚的感情。虽然,我看见的是荧幕上的景,人与物所表现的情感。可是,我体会到的是捕捉这些动人片断的背后功臣,侯孝贤的胸怀。因为,没有一颗赤子之心,是没有法子将现实世界里的原始材料,转换成电影艺术里的动人意象的。 冬冬和婷婷,以及一群乡野的小孩们是这部电影里的最佳演员。他们的单纯,活泼,自然是电影中最佳的演技。那么毫无雕饰的表情流露,被懂得童真的导演保留在电影里。一幕幕孩子们的表演,都能令人由衷地会心一笑。使劲地催促乌龟快跑,闪躲河上漂来的牛屎,在树上乘凉并眺望远方。是一颗赤子之心,将这些片断,从现实世界里提炼出来。 纯粹拥有一片赤心,是不够的。成功的电影必须有熟练的手法做条件。导演现实主义的拍摄是很成熟的。以上所说的,成功捕捉孩童们自然的表情是形式的其中之一。另外,导演在电影的剪辑方面尽量避免,采用的是固定的长镜头。这么一来,摄影机好像是个默默的记录者一样,让人与物自己去讲故事。看似没有经过加工的画面,其实是导演经过精心设计的。象外公追打小舅的一幕,就是经过安排的。 冬冬的假期,是在外公家跟朋友们在河里嬉水,在田野里奔跑,在树上吹风。除此之外,还有在外公的监督下背唐诗,自己空闲时写写家书。但是,令冬冬最不解的或许就是大人的世界了。小舅跟阿姨相爱,可是结婚时只有自己出席。看见偷窃后想做点事,却被大人们吩咐别多事。不了解外公认为癫麻的爸爸比癫麻可怜的意思。观众或许看到的,是成人世界的复杂;但是,导演表现的却是相对于成人世界的,冬冬的单纯眼光。 冬冬的整个假期,就在蝉声,风声和火车声的陪伴中度过。而我们也沉浸在导演所凝造的恬静乡间小镇里。

Posted in 电影/中文电影 | Leave a comment

《色戒》

李安是用摄影机讲故事的能手。一个简单的间谍故事在他的手里,变成了一幕幕细腻的人物内心戏。小伙子小姑娘的青涩浪漫是在无人的大街上唱革命歌曲,在细雨绵绵的深夜追赶巴士。天真无知的他们在拿刀捅死人时,才发现杀人并非在演戏。阔少奶奶的排场是麻将台上一只只的玉手。她们无聊的谈话表现上层阶级贫乏的精神生活。两个互相钦慕的年轻人在巴士上含蓄的对话着。他们的羞涩是自然的,美丽的。当然,花最大力气刻画的人物非王佳芝(汤唯),易先生(梁朝伟)莫属了。 能掌握演员的天分,也是把故事讲好的一部分。李安让汤唯和梁朝伟在《色戒》里发挥了最惊赞的演艺天分,捕捉他们的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讲述两个饱满的人物形象。汤唯不论是王佳芝年少时的清纯,醉酒后的妩媚,历练后的成熟,虽然都演得很含蓄,却很细腻和到家。易先生充满欲望的眼神,老练的笑容,衣冠楚楚背后的深沉被梁朝伟演绎得丝丝入扣。 汤唯和梁朝伟的裸露也是李安讲故事的一种手段。摄影机下的性爱镜头纯粹是为了扰动观众的性欲吗?没有。那是三级片的手法。瑜伽般的动作,表现的是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的关系。我们看看王佳芝的一段话:“你以为这个陷阱是什么?我的身子吗?你当他是谁?他比你们还要懂戏假情真这一套,他不但要往我的身体里钻,还要像一条蛇一样的往我心里面越钻越深,我得像奴隶一样的让他进来,只有忠诚的呆在这个角色里面,我才能够钻到他的心里。每次他都要让我痛苦的流血,哭喊,他才能够满意,他才能够感觉到他自己是活着的。在黑暗里,只有他知道这一切是真的,这就是为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我也可以把他折磨到撑不下去我还要继续直到精疲力竭我崩溃为止。每次最后,他身体倒下,我就在想:“是不是在这个时候你们是不是应该冲进来朝他后脑开枪,然后他的血和脑浆就会喷得我一身。”“性爱是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的一个游戏,一个竞赛,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斗争。 故事总要有个结局。王佳芝对汉奸一瞬间的动情造成了六个爱国分子的悲剧。有人会认为这不合情也不合理。但是,故事里的世界千奇百怪,千变万化,有时候只是为了达到艺术效果。李安的任务就只是为了将故事讲得好听。

Posted in 电影/中文电影 | 2 Comments

«跟踪»Gun Chung

«跟踪»是游乃海首部担任导演的电影.或许是第一次执导,表现得并不怎么样.似乎他还是比较擅长编剧,因为这部影片最突出的部分就是有比较严谨的故事结构. 警察跟踪盗匪是影片内容的大部分.虽然这种场面在香港电影中是常见的,但是能做到象«跟踪»一样没有漏洞还是值得赞赏的.而且,影片出现过三次两条故事线平行进行的结构.象两名警员在跟踪其中一名罪犯时,另一条故事线在展示一场枪战. 这不但让影片更有层次感,而且也加强了紧张程度. 但是,这部电影总体而言还是不突出.故事情节没有新意,就是新手在缺乏经验情况下失手,甚至连累老手几乎丢掉性命.盗匪作案和警员追踪的情节虽然没有漏洞,但是也没有给人特别大的惊喜. «跟踪»只可以算是中规中矩,称不上是佳作.但是,它已足以称得上是一部认真的香港电影.

Posted in 电影/中文电影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