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中国文化精髓

我刚看了《红楼梦》,但是决定再重看了以后才写阅读报告。要完全掌握这本博大精深的中国经典小说,我自觉无能为力。但是,看的过程中,自认自己最难把握的就是里头的古典诗歌。所以,拿起了这本《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希望能多了解中国诗歌。读完了以后,我折服了。中国的诗歌所体现的,真如书名里的这两个字:智慧。

这本书分成四章:〈诗艺篇〉,〈时间篇〉,〈空间篇〉和〈自然与超自然篇〉。每篇里分成小节,由明确的标题命名,如〈诗艺篇〉里有三小节:“抒情的智慧”,“意象的智慧”和“诗律的智慧”。每小节又再细分成小小节,都以诗句命名,如〈时间篇〉里的“时间观的智慧”里有六小小节:“人生忽如寄”,“花开堪折直须折”,“暮去朝来颜色故”,“明年花开谁复在”,“此生此夜不常好”和“却话巴山夜雨时”。因此,只要一览这本书的目录, 就大概能窥视到这本书是条理分明的书。作者这种做法也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跟寻着作者清晰的思路厘出脉络。

〈诗艺篇〉 是从艺术哲学的高度去概括中国的诗歌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一些特性。首先,在“抒情的智慧”里,作者说中国诗歌不同于西方文学里的史诗,是抒情性的。这种特性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社会里没有宗教崇拜,而是关注与人间的苦乐。因此,凝视人间的文学也就带有偶然事件所激起的情绪,是个人经验的而不是宏观把握客体的全部。随着,也因为中国诗歌是捕捉个人瞬间的感情的,也就篇幅不冗长,而是非常短小的。“含蓄”也是中国诗歌非常重要的特性。相应于含蓄,就产生了悠远的意境和模糊朦胧的效果。但是,中国诗人的高超之处,却是能够在个人具体经验的表达中,传达一种象征的,普遍的意义。接着,中国诗歌非常重视诗歌传统,诗人常常仿作经典之作。这造成诗歌传统是诗人的一大宝库,但同时也是创新的绊脚。第二小节是“意象的智慧”。中国诗人都不是从抽象的分析或逻辑推理出发,而是直面个人经验,从中感悟存在和自然的本质。而在运用意象时,都是捕捉事物的中心特征,因此形成凝炼的效果。但,这种凝炼又注重意象的丰富性,即将许多意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丰富的画面。这种丰富性是通过意象的并置叠加达到的。在运用意象时,诗人也巧妙地利用人名和地名。这会增加诗歌的意象性,因为中国人名和地名往往就很美丽。中国诗歌里很多的意象都被人格化。比如松,竹,梅等等。第三节“诗律的智慧”从形式上来分析。中国诗歌因语言特性,即一个字一个音一个长度,所以形成了世界上最整齐的诗歌形式。中国人还利用中国字的特性创造了世界上最严密的音调律——平仄律。还有,中国诗人也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对偶艺术。

在〈时间篇〉里,作者从哲学意义上的“时间”分析了中国诗歌里对它的领悟与解答。“时间观的智慧”里,作者说中国诗人对时间的不断流逝,一去不复返,短暂性的意识,变成了诗歌抒情的源泉。中国诗人常常感叹时间会带来祸害,或者把美好带走。也因此,诗人常常对未来充满忧伤和不安全感。对现在,也同样蒙上一层阴影。因此,中国诗人大都是悲观主义者,认为时间最终会带走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季节观的智慧”主要阐述的是诗人对春天和秋天的敏感, 即“伤春”和“悲秋”。春天当然带来希望,但是诗人却感叹于春天的最终离去。美好的春天既让诗人感受到变化的必然,秋天更是如此。中国诗人在四季里看见人生如四季般变幻,但也同时看见四季不断重复更新,而人生却永远不再。接下来,“人生观的智慧”里说,诗人为了让自己不朽,从“立德”,“立功”和“立言”里寻求永恒。中国诗人的宗教观算是“不可知论”。他们希望有来世,有天堂,但是却清醒地不相信它们存在。因此,诗人在寻求肉体不朽,爱情寄托, 功名成就时,都是带着真挚的心却也同时是怀疑的。最能打动诗人的解脱是享乐主义。另外,非常具中国特色的解脱之道,要数回归自然。总而言之,中国诗人是不相信超自然的存在的,因此他们都是清醒地,痛苦地以肉身跟死亡搏斗。最后一节“历史观的智慧”里说,中国怀古诗都是通过自然与历史的尖锐对照,表现历史一去不复性的悲哀。诗人甚至认为历史上的曾经的荣华,最终都毫无意义。而且,这些轰轰烈烈的史绩,最终也只变成了人们闲谈的资料和诗人笔下的素材。

〈空间篇〉则从中国诗歌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的侧面来谈论。“政治观的智慧”里再次说明,中国人薄于宗教,重视的是政治。因此,中国诗歌里有很多很优秀的诗歌都是关怀人类社会的,怀有人道主义精神。首先就是批判社会的不公平。接着就是揭露战争的残酷性。但是,诗人们从来不正面批评当权者,只是委婉地诉苦。中国诗人在对政治不满时,就会蒙起回归大自然的念头。这个大自然跟西方世界的天堂有点相像。 “乡土观的智慧”讲的是诗人对故乡的眷恋。游子们对故乡亲人很思念,佳节时期加倍思念,还有黄昏时也特别思念。在中国诗歌里,月亮与思乡有特殊关系。中国诗人的悲观情绪在这类诗歌里也有体现:在回到家乡时,他们还是担心害怕家里的情况改变了。另外,也有一种诗是描写在他乡居住久了,他乡也就变成了“第二乡”。也有一些诗人特别喜欢旅游。比如李白,就喜欢跟故乡保持距离,以寻找新鲜的体验,也能够对故乡产生因距离带来的思念。“爱情观的智慧”:中国的爱情诗不象西方爱情诗那般强烈。中国爱情诗里的主角,也没有西方爱情诗里的主角那般理想化,神圣化。中国爱情诗洋溢着自然气息,而不是绝对的,理念性的。但是,中国的爱情本质脆弱易逝,不象西方爱情般不朽。因此,中国爱情诗更缠绵,更凄婉。中国爱情诗没有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而是现实的,灵肉不分的。所以,能够互相厮守就是快乐,分离就万分痛苦。“闺怨”诗是中国爱情诗里非常独特的诗歌体裁。最后,“生活观的智慧”说,中国诗人最擅长表现对生活的热爱。陶渊明的归田园生活成了中国诗人的典范。中国诗人都想要“隐逸”, 即回避世俗的种种麻烦,却不与世隔绝。诗人也都喜欢随“兴致”拜访亲友。乡村的生活,也是诗人所喜爱的。酒,能促进友好关系,所以中国诗人都喜欢它。

〈自然与超自然篇〉:中国人与西方人对自然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西方人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中国人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观的智慧”:中国诗人将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人生与自然服从同样的规律。但是,人生与自然对照, 又发现人生是短暂而不复返的。诗人也常常不自禁地把自然看成是人,是自己,将自己的情感移情到自然上。所以,对诗人来说,最高的境界是将自然与我之间的区别去除,即到达“忘我”,“无我”的状态。“超自然观的智慧”:中国诗人也同样会有超自然界的想象。但是,他们从来不把它们当真,或者认真相信它们。超自然想象只是诗人们的素材,诗歌里的配角或者中介。

如果将所有小小节的标题都列出来的话,就很繁琐冗长了。但是,作者的用心良苦。在阐述抽象理论的时候,他都能够列举具体的诗句以加以说明。所以,《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是一本很好的中国诗歌入门书。但是,像我这个入门者,很感激作者的用心。因为,我知道这个入门是从很高的高度降落的。读了这本书,不但略懂了中国诗歌,还知道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特色。因此,说中国诗歌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不为过。

邵毅平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第三次印刷。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