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觉,“爱”普遍上被误解。有人会认为爱是偶然的,随性的,感性的,爆发性的。从这个原则出发,就批判一切讲究责任,理性的爱。也有些人认为爱只是付出,不求回报,不讲对象,不做要求。也有另一个极端,认为爱是被爱,单单接受,不必给与。不论是只付出或只索取的爱,都是不成熟的,来源于不完整的人格。佛洛姆所提倡的爱,正是我所赞成的,即是理性的,也是精神性的,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爱。
首先,爱是一种给与的行为。但是,这种给与能够唤起接受者的再给与。换句话说,真正的爱是双向的。而,这种爱的能力——以其做为一种给与行为而言——是依爱者的人格发展而定的。。。一个人如果具有爱的能力,先决条件是他已达到了以建设性为主的人格发展方向:他已经脱出了依赖性,脱出了自我陶醉式的全能观念,脱出了剥夺他人欲念或囤积的欲念;他为自己的人性能力获致了信心:并且获得了勇气去仰仗他自己的能力来达到他所欲达成的目标。1
爱的基本因素为: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缺少了任何一个,都不是健全的爱。少了关怀,就已经不是真诚的;少了责任,就只是短暂激起的激情不能长久;少了尊重,爱就变成了主人与奴隶之间的关系;少了了解,就是盲目的。而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这四个因素也是互相依赖的。
很多人以为爱是自私或者有特定对象的。其实不然。如果我真正爱一个人,则我爱所有的人,我爱全世界,我爱生命。2为什么?因为爱是崇高的尊严。我们爱一个人的人性,就会也爱其他人身上的这种人性。也就是说,我们爱一个人的某种高贵精神,则我们也会爱全人类的某种高贵精神。但是,在男女之间的爱情里,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互相欣赏,就变得不能有第三者,因为每个个体都使独特,独一无二的。然后,一个首先自爱的人,才能去爱别人。自爱并不是一般被误解的自私。而母爱里有不平等的成分。因为亲情的关系是不能选择的,而且一个母亲是无条件地付出。但是,一个正确的母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脱离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换句话说,母爱的完成是圆满地结束它。
以上是书里的〈爱的理论〉一章的内容,也是最有价值的。第三章〈现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里正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我不敢苟同。因为作者认为资本主义里的交换概念让人们在面对爱时也将爱物化并进行交易。我觉得这跟资本主义没有关系。首先,爱就是双向的,是给与与接受的同时进行,定义为“交易”也未尝不可。如果是精神上的交易,而且是公平的,就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只是一种物质上的交易,没有精神上的交流,更谈不上高尚品格的互相欣赏,当然就不是真正的爱了。但是,这种弊病不时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才拥有的或者制造的。
最后一章〈爱的实践〉没有什么重要的理论。作者列述了几个他认为重要的人格品性。我觉得这些都见仁见智。每个人持着不同的人生理念会有不同的人生观选择。也不可能有完美的人,每个人只能在各种美德里有所着重和取舍。
《爱的艺术》将很多人们不清楚而又不愿弄清楚的“爱”的本质分析得清晰有条理。如果,首先有人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爱就是说不清的,那他就更应该阅读这本薄薄的小书。简单总结,这还是一本有意义的书。佛洛姆用浅显的语言分析爱的本质,让很多爱的谬论相形见错。
佛洛姆著,孟祥森译,(台湾)指纹出版社,1994年8月重排版。
1,40页
2,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