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开始读就怔住了。因为我这两年来隐约感受到的,被这本书理论化论述了。或许作者的科学论述并没有科学根据,但也不深究了。重点是,他对学习的心理状态还是捉摸得很准确。根据作者的分析,人类比较容易受本能和情绪控制,理智还是比较吃亏的。再说得更具体一点,人的本能和情绪就是要享乐,而且是眼前的,短暂的享乐,所以也就急功近利了。所以,要靠理智来让自己沉下心来,说服自己把目光放远一点。耐力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一味强迫自己对抗本能和情绪,是消极而痛苦的。因此,对抗本能和情绪的策略:
第一,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不要因为没有办法长时间学习而鞭笞自己。
第二,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最有效率的方式是先完成任务,才犒赏自己。
第三,面对苦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学习意义。最高级的方法是请本能脑和情绪脑出动来解决困难。
2,养成专注的习惯,将专注变成无意识的行为,平时也能自动抑制思维离散,控制涣散的精神。
3,理智的另一个作用,是抗拒无意识的模糊。面对困难时,可以把问题书写出来,分析、厘清并找出解决方案。这就是抵抗本能与情绪想要逃避问题的策略。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专门把最弱的部分挑出来面对和解决,就是对抗本能和情绪的模糊化。
暂停盲目的努力,鼓起勇气去面对核心困难,花时间去梳理、分析,然后攻克它们。
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而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真正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人们拖延、纠结、畏惧、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内心的想法变得模糊。所以,当你感觉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坦然地承认、接纳那些难以启齿的想法,让情绪极度透明。虽然不会让痛苦马上消失,甚至短时间内还会加剧,但这会让你主导形势,至少不会被情绪无端恐吓。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4,理智的最强项,就是专注。而人的专注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专注的时间不可以太长。要有效率地学习,就要学会运用专注力。
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变聪明的秘诀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不相干的事情上。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所谓间歇专注,就是只要开始学习就全力以赴,尽量保持极度专注的状态,哪怕保持专注的时间很短,也是有意义的;一旦发现自己开始因为精力不足而分心走神,就主动停下来调整片刻。
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循环往复。
从专注状态中跳出来,让大脑进行短暂休息,这非常有利于我们将刚学到的东西转移到长期记忆中,为后面新的学习腾出思维空间。休息时,不上网、不发短信、不看书,什么都不做,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到的东西。小睡一会儿或什么都不做,并不是偷懒,相反,你是在提高自己的效率。另外,休息的时候适当运动一下,比如散步或慢跑,也非常有益。
5,让自己最快地得到好的回馈,就会让枯燥而困难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
驱动本能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苦苦地去“学学学”。
6,学习的本质是不断在知识之间建立连接。
7,下面这条对学生比较有用。轻少年都喜欢擅长的科目,对不擅长的科目就厌恶而放弃。其实,在学习阶段,把不喜欢的变擅长,把没有趣的变有价值,是给自己未来有更多更大的选择。
谁都可以喜欢某件事,但擅长某件事则需要努力才能办到。兴趣不是喜欢,而是擅长;兴趣也不是有趣,而是有价值。所以,你要是找到那个既喜欢又擅长、既有趣又有价值的兴趣之事,那就不要犹豫了,全力以赴吧。
8,在空旷的环境中,我们的思维更容易天马行空。
9,长期坚持有氧运动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也会让我们的思考力、专注力和自控立有更好的表现。
10,那些自控力强大的人并非更自律,而是尽量避免置身于充满诱惑的环境中。
11,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得最高级的成长策略。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视线无法触及的地方,文字可以。
12,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或是一些需要复杂技巧的体力活动,以及参加不同于以往的社交活动,如接触新的环境、人物或事物,这么做可以让新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不断生长。换句话说,运动之后,脑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验或挑战,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变“聪明”。
周岭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