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王安忆在这十三堂课里讲的只有一个简单道理:文学是作家用现实材料创造出来的心灵世界。也是用同样的道理,她分析了八部作品,包括《心灵史》、《九月寓言》、《巴黎圣母院》、《复活》、《约翰克里斯朵夫》、《呼啸山庄》、《百年孤独》、《红楼梦》。

我刚读了拉康的理论。所以,觉得王安忆的理论是非常“古典”的(不知道用这词是否正确)。也就是把人分成肉体和精神/心灵,然后世界的运转是分成三阶段既否定之否定。在分析《百年孤独》时,她说现代主义小说都是往地平线底下挖掘的,非常黑暗;而十九世纪的伟大著作都是在地平线之上铸造升天的神话。王安忆也很明确地说,她因此而对现代主义小说很失望,也基于这个原因,要开这门课,为小说重新寻找希望。如果说,对现代主义她还带着中肯的态度,对后现代主义则完全批判的。她说,将一切界限都排除,没有好坏,没有是非,是不对的。

我很疑惑。到底王安忆的文艺观是否过时?或者,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在主义才能表现现时人类的生存状态?我没有答案。但是,我觉得,我还是被王安忆感动了。她对人类、对艺术,是有理想的。像“小说的思想”这一堂课里,她列出和比较了九组作品,阐述人类的思想境界是有高低的。我就觉得,她本身是崇高而有尊严的。

我觉得比较有趣的是,王安忆说,古典主义大师像雨果和托尔斯泰,是用实力/蛮力,一块一块砖地堆砌出宏大的建筑。他们没有太多的技巧,像那些隐喻、语言、魔幻等等。但是,也因此,他们是不容易被模仿的。而现代主义如《百年孤独》是可以用概念归纳和总结的。这类作品个性非常鲜明,非常吸引人。但,也容易被模仿。

我不禁想起自己。一,为何我总是寻找黑暗的题材?是否只是一种跟风呢?二,书里呈现的王安忆是如此理论化、理性。其实,她也说明了,自己在创作时不是这种状态的。我因此觉得,自己也随着自己的心,写下我直觉的感受。不要为了追求崇高的文学理想,而陷入理论或技巧的框架里。三,我真的需要认真思考/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心灵世界。这虽然不是一时一日可以达到和完成,(我现在确实不在状态里)但也不能沦为小说写匠而已。

王安忆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