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在内容上引起我很大共鸣的书。作者记录了中国长江边上一个小镇在90年代后期的现状。我就是中国大学95年的留学生。作者不但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象;更重要的是,他是从一个外国人的眼睛去看。这本书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活。
作者是在涪陵教书,所以他记录了这个小镇的地理环境:像小镇傍着的后山,小镇前的河流等等。作者也记录了涪陵的人文景观:像天主教状况,小镇上的小店营生状况,农民的生活状况等等。这两个部分占的篇幅不大,作者让它们以附带的章节依附在主要的篇章里。而最主要的内容,是作者描写个人的经历,带出自己面对到的中国状况,也提出批评与意见。我觉得,这部分才是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
比如说,作者身为英语文学课的老师,常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思考。而作者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比如说,作者提出罗宾汉,让学生们讨论,结果学生们用革命与反革命的思路分析。作者对于自己的学生是爱护有加的。他认为大学里不学孔子,却学马克思主义,非常奇怪而不合理。有一次,有个外国老师的家长来访,他们计划给学生讲座,却被学校领导阻止。这种政治渗入教育的情况,让作者束手无措。
作者对于政府或者“领导”的批评是大胆的。作者大胆提出“我对毛泽东不太欣赏”1,批评他照成了大跃进时期的严重的饥荒。像他发现自己的信件被打开过,非常不满意,觉得自己被检视。
但是,作者对于普通老百姓的感情却是复杂的。比如有一段文字记载一个路边十岁小女孩给人擦鞋,作者就说自己“十分矛盾,我不知道怎样做才算恰当”。2我甚至觉得,作者对他们的宽容有点过分了。有一次,作者和另一名外国老师拿了录影机到街上去录影。结果,造成了路人的不满。我觉得,作者没有做出不妥当的事,反而是那些中国人太不尊重他们了。作者却带着歉意说,自己做错了事。3
许多小细节,讲也讲不完。像书里记录了许多标语,这确实是中国社会的一道风景。还有,中国人的饮酒文化,确实让外国人感到厌烦。再来,中国人看到外国人时,大惊小怪,大呼大叫,也照成外国人很大的烦恼。还有许多细节,都是90年代中国社会的怪相,都被反映出来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可惜,我觉得这本书有个大遗憾,那就是在文字上没有行成独特的风格。
或许是翻译的问题。或许是作者是个媒体人,文字的叙事性强烈。可是,像有一部分,谈到法轮功传教者和一个妓女左右围攻作者的那段文字,用小说的形式讲故事,就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彼得.海斯勒著;李雪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2016年4月第13次印刷
1,146页
2,344页
3,4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