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卡斯特洛》——诗意的议论

有好几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等着我。这是其中之一。柯慈的《屈辱》好几年前我读过,当时觉得很棒。这本《伊莉莎白。卡斯特洛》是作者花了六年时间才完成的作品,也是最靠近他得奖的作品了(2003年)。我觉得,作者之所以可以拖这么久,是因为这不是一本以剧情取胜的作品。《伊莉莎白。卡斯特洛》是一本结合了议论文的作品。没错,这样的作品就不引人入胜了。

作品里的议论文部分,很多都是通过演讲稿来呈现的。尤其前面两个主要的主题:动物性与人性、非洲文学,都是虚拟女主角被邀请讲座的稿。后来,最后几章,主题通过女主角的独自思辨和与他人对话完成。第八章更模仿卡夫卡的作品,写成寓言故事。

坦白说,我觉得即使是议论文,但完全不是一般的模式,因为作者喜欢留下悬念,也就是没有结论。印象深刻的是第五章关于非洲的人文科学这部分。女主角的姐姐首先从基督教的角度批判了古希腊精神,进而也批判现代科学。女主角后来写了一封信回复姐姐,是为古希腊人文精神辩护的。可是,诡异的部分是,故事没有因此结束。女主角后来回忆自己跟妈妈的男友的一段暧昧。她为妈妈男友裸露乳房,还替他口交了。她给自己的解释是说,她是出自对这个垂死男人的怜悯。我觉得,作者有意把希腊裸体的精神复杂化。可是,如果女主角是坦荡荡的,为何却一直保守秘密呢?

关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课题,一共讨论了三次。第一次,可是以开放式的结尾结束。我觉得这还是比较容易懂的,就是作者以卡夫卡(是的,卡夫卡出现好多次)的作品的重新赋予意义。一个人猿给一群人类演讲。可是,女主角说,可能是扮演成人猿的人给人类演讲。也可能扮演成人的人猿在听演讲。所以,有四种可能性:人猿对人、人对人、人猿对人猿、人对人猿。我觉得,作者让卡夫卡的故事更丰富了。

但是,我觉得最难懂的反而是后面的几章。尤其最后两章,多了三个17世纪的人物。最后一封信,写得热情洋溢,充满激情,到底想表达什么?是写信者得丈夫对文学的热爱过火了吗?作者以这样的篇章作为结束,是想表达对文学思考与探索的开放性吗?

我不敢说自己对这本书里探讨的主题有读懂了多少。但是,我是见识到了不是以清晰简约的文字来论述问题的风格了。不是文字有多艰涩,反而是思想太多开放式的论题,让问题呈现了文学的诗意。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