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记》—–没有技巧

确实是前面的照片和解说文字比较有价值。能让张迷一窥偶像的自画像。

后面的散文却没有太好读。尤其两篇“读书记”,就是长篇的论文一样,我没耐心读完。但是,却让我们知道,张爱玲还是个有学问,能写议论文的知识分子。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两篇谈及语言的文章:《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和《“嗄?”?》。作为一个作家,也翻译了一部《海上花》,张爱玲对于社会上的文字病症特别敏感(像标点符号的运用),也对于中文与方言之间的关系很关注(因语音而出现的别字)。

还有一部分,是零散出现在不同篇章里,展示张爱玲的艺术见解,也很有趣。像在《忆胡适之》里说,自己十二三岁读红楼时,一来到八十一回就“忽然天日无光,百样无味起来此后完全是另一个世界”1还有对于中国文学里,精华是诗歌,《水浒传》被腰斩,《金瓶梅》是禁书,《红楼梦》没写完,《海上花》没人知道。此外就只有《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是完整普及的。三本书倒有两本是历史神话传说,缺了格雷亨葛林所谓“通常的人生的回声”。似乎是在太贫乏了点。2于是,自己就着手翻译了《海上花》。

总而言之,张爱玲的散文真不怎么样。或许,她也没有太在乎。都把散文当成议论文来写。几篇比较抒情的,也是夹着许多论述。她应该是认为,散文是记事和议论的文体,没有太多的形式技巧。

张爱玲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2008年2月第2次印刷

1,102页

2,228页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