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 Quatre Cents Coups《400击》——打不死的自由天性

450px-quatre_coups21单看名字,会以为这是一部动作片,或是有关运动或暴力的电影。其实不然。这部法国新浪潮导演特吕弗(楚浮)代表作之一,原名法文Les Quatre Cents Coups, 是法国一句谚语,意思是说一个调皮的小孩必须挨打400下以后,才能消除灾难,除去恶魔,变成乖巧听话。弄懂了所谓“400击”的含义,我们就能明白,电影的内容跟电影名字是切切相关的,讲的是一个坏小孩的故事。

电影给我的首个印象就是画面是呈现特宽屏幕的。有些镜头,在这种特性下,让视觉效果显得很棒。比如在学校下课时学生们在室外游戏的那一幕,特宽屏幕让宗多的学生同时出现,让画面显得多姿而丰富。还有在青少年劳改院那里也一样,众多孩子从一个圆点向观众的方向发散式地奔来,也是善用了特宽荧幕的特点。除了荧幕的长度特点之外,这部电影运用黑白色调的变化也是很棒的。比如主人公的卧室总是笼罩在阴暗里,象征着心理空间的压迫和黯淡。

电影给我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就是音乐的运用。主人公在学校里被老师针对,回到家也得不到父母的谅解和疼爱。这两个世界是沉闷和阴郁的。相对于这两个空间,就是当他逃学或离家出走时的外面世界。每次他游荡在外时,轻快和活泼的音乐就会响起。音乐在这里让人觉得轻松和愉快,跟学校和家里的气氛是成强烈反比的。或许在大人眼中,这是个不可救药的坏孩子,但是导演却对他奔放的个性和追求自由的天性是肯定的。

《400击》是特吕弗带自传性色彩的第一部长篇电影。我们看见,电影里的主人公并不是天生就是个坏小孩。甚至,他是运气不好,加上成人对他的偏见,才被戴上“坏孩子”的帽子的。影片开头,同学们在上课时传阅一张性感女性的海报,却刚巧传到他手中,被老师捉到了。他的厄运就从这样一个小事开始了。在家里,他点了蜡烛要悼念文豪巴尔扎克,却不小心引起了失火,被父亲误解为捣蛋。在学校,一心把文章写好,却被认为是在偷窃文章。他内心的愤怒和委屈,在一次劳改院里的问话里才统统发泄出来了。特吕弗在影片开端就写了要向安德烈巴赞致敬。所以,影片尾声有名的一段长镜头就是运用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超过一分钟十秒的奔跑,像在暗示坏小孩要远离黑暗,奔向自由。其实,导演何尝不是在这里面得到了心理情绪的宣泄。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电影/欧洲电影.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