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

dsc00576这本书只有两片中篇,〈流逝〉和〈“文革”轶事〉。把它们收集在一本集子里,或许就是因为王安忆在两篇中篇中都以文革为背景。但是,作者并不是以批判的眼光揭露文革的丑陋和残酷的一面。她更多的是让小说中的人物放在这么一个历史背景里来探讨。换句话说,文革只是一个大背景,虽然人人在那个时代逃脱不了大环境的种种限制,但是王安忆却也能在人物身上找到个人的个性与色彩。每个人在相同的环境里也会有不同的造化和历练,因此也会有不同的变化和修炼。所以,我们在王安忆的小说里看到了跟一般关于文革的小说所不一样的故事。

〈流逝〉的主角是一个女人,端丽。整篇中篇的前面部分,也就是关于文革期间的描绘,写得很棒。由于被批为资产阶级,被抄家,所以这个家庭战战兢兢地生活着,不敢跟外人交往,精神上非常的窘迫。在物质上,他们陷入极度贫困当中。我尤其欣赏作者描绘端丽如何精打细算地维持着家庭的日常开销,那种心里难受,无可奈何可是却不失坚强的细腻感情表现。而作为一个过去物质上富裕的女人来说,现在必须承担起家里的一切,作者对她的内心变化刻画得入木三分:过去,她的生活就像她正在吃一只奶油话梅,含在嘴里,轻轻地咬一点儿,再含上半天,细细地品味,每一分钟,都有很多的味道,很多的愉快。而如今,生活就像她正在吃着的这碗冷泡饭,她大口大口咽下去,不去体味,只求肚子不饿,只求把这一顿赶紧打发过去。。。1写得是多么的形象和贴切。

但是,〈流逝〉到了中间部分,写到了文革结束尾声时,就比较缺说服力了。或许是因为作者花太小的篇幅来描绘这个家庭在得到了财产的归还,经济上改善了以后,人物内心的变化。经过了多年的磨炼,端丽仍然天真,善良,一个小女人般。面对家里两个无能的男人,竟然没有迁怒。面对小姑的嫉妒,也宽容地对待。她已经在灾难时期历练成一个女强人,不可能仍然是个小鸟依人的千金小姐。而应该或者是工于心计的妇人,或者对世态炎凉都看透才对。所以我还是觉得这个人物单薄了。但是,作者的重点并不是放在女主人公个性上的变化,而是要探讨一个人在将多年来的重负突然消失后,就会像端丽一样的失落和空虚。当时自己是多么的能干,多么的有力量。那个能干的女人这会儿到哪里去了呢?而且,究竟那个能干的女人是不是自己呢?她恍恍惚惚的,心里充满了一种迷失的感觉。她像一个负重的人突然从肩上卸下了负荷,轻松极了,轻松得飘起来,轻松得失重了。2对于这个米兰昆德拉式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命题,我还是赞同的。我想,也从来没有人会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和检讨文革的。人人斥骂的文革,反而给端丽一种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文革”轶事〉是一个男人围绕着三个女人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文革时期,但是跟文革没有多大关系,更多的是人物内心的感情故事。而这些感情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亭子间。这个亭子间象一个小社会的缩影一样,几个人物在这里聊天,跳舞,怀旧,更无时在斗智,调情,陷害等等。因此,我们在亭子间里看见了人生百态。小说里有一段借人物的口说他们的关系像《红楼梦》里的宝玉,黛玉和宝钗,其实我们何尝不能将它看成是作者在暗示这个亭子间就像缩小的大观园。

小说中没有太多的内心独白,人物感情都是通过人物之间的行动和对白表示。王安忆的功力就表现在细腻地捕捉了这些人物举止和言语,都是敏感的洞察。有时候她明知道他说错了,却不指出,只是在事过之后,漫不经心地重新说一遍,纠正了他的错误。3她下了楼来,为表示不妥协却冷着脸,视而不见。这倒教赵志国觉得有趣起来,他带了顽童般的心情,有意逗她说话。4小说里充满了像这样的人际关系里的心计。

她们想这有多么好啊,人人高兴。她们甚至忘记了身处在一个没有快乐可言的时代,忘记了外面的世界有多么荒凉,忘记了她们的父兄正在受罪,也忘记了她们自己的不幸。5即使是被配放到外地的的张思叶在经历了实际文革的磨难以后,最后的灾难并不是来自文革大时代,背叛她的反而是这个脱离大时代的,像被庇护的温暖小家庭里的成员。

如果说〈流逝〉和〈“文革”轶事〉有一点写到关于文革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当时代的黑暗已经过去了的时候,主角的光明却还没出现。端丽在被平反了以后反而更觉得失重了一样。而赵志国想,他是一个走背运的人,他总是赶不上繁华似锦的好日子,先是挤进一个尾声,然后,在暗淡时光的最尽头,辉煌的序幕将要拉开,他却已谢幕,不属于那出好日子的戏中人了。6所以说,出色的小说家能成功,就在于能在一般人都认同的调子里,看出别人看不见的不一样来。王安忆的小说是出色的。

王安忆著,(台湾)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9月初版。
1,18页
2,127页
3,148页
4,159页
5,150页
6,247页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