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满载而归〉

自小,我就很喜欢,也一直想办法接近老师。上小学时,曾经要大人载我到老师家去。最终没有找对门,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老师住哪里(只是一场乌龙)。现在想起来,也觉得好笑。直到上了大学,到老师家的愿望才实现,因为教授家都在校园附近,所以我总是大胆上门拜访。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我离开了校园后,喜欢以书信与老师保持联系。中学时期的,大学时期的好多老师,我都在离校后,都执笔给他们写信。可是,这种热情总不能持久。因为,老师们总是没有回信。单方面的述说,没有交流,很快就让兴致冷却。可是,这位老师不同。

这次离开了太平,我们到金宝去拜访这位老师。他现在是拉曼大学中文系的副院长。说起来,这些年,我们在同样的大学修硕士,当过同学;我们在同一所中学教过书,当过同事。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缘分,让我们一直断断续续地维系着。而这次见面,老师说:“这是我最资深的学生。有二十年了。”没错,在我心中,我跟他还停留在二十年前,他教我华文,改我作文的中学师生关系上。

老师的家非常有个人品味。所有墙上都挂上中国书画,民间画像,艺术照片。书橱里,桌面上摆着雕像,小泥塑,印章,折纸等等。老师还兴致勃勃把我带上他家独有的阁楼,名叫“只有猫知道”。据说,有一天,当老师沿着旋转的楼梯爬上来时,发现四只小猫竟然排排坐在窗口的框栏边。老师,你养猫吗,我刚进门听见猫叫,随口问的一句话。老师回答说:“我怕猫。”可想而知,当老师面对这四只擅自闯入私有空间的小坏蛋时,他是多么的惊讶。于是,老师解释说:“没有人知道我家的这个秘密地方,只有。。。”

围绕着各式艺术品,我们畅谈愉快。老师还请我们喝中国茶。我为老师带来了一盒茶和一包本地咖啡粉。我猜想,老师或许沏茶,或许品咖啡,或许都喜好。果然,老师说他早上喝咖啡,下午喝茶。我觉得自己跟老师有相同的生活品味,不禁欣悦。我们也围绕着喝咖啡的健康问题,谈了许多。离开时,老师也给了我一些普洱茶,是礼尚往来吧。

后来,老师带我们游了一圈拉曼大学。分别时,我对老师说:“我经历了一个愉快的下午。”老师竖起大拇指,默默点头。

于是,我带着满满的愉悦,踏上归途。

IMG_1050

来找老师,我还有一个目的(更重要的目的)。我跟老师借书看了。我想,有实际功利性的交往,才会走得更远,也更实在,不是吗?修饰得更堂皇一点,也就是说,有共同嗜好,共同话题,共同品味,才能产生真挚而隽永的友谊。交换嗜好,建立话题,分享品味就是带有功利的目的性的。

我想,我跟老师之间的感情,是有长幼之分的,但也夹插了平等的情谊。而这种平等的情谊,最终扩展的是自己的心灵空间。现在,书,也成了其中重要的媒介。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写作/旅游小记录.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