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之旅》

站在山顶,就有一览众山下的视野。无边无际的景象,会让人的胸襟也不禁开阔起来。阅读这本书的乐趣,就是作者提供了我们这种心境。怎么说呢?一是以哲学的途径,二是以历史的途径。借助哲学的高度,我们体会得透和深。透过历史的眼光,我们视察得广和远。作者赵鑫珊,将哲学视角和历史眼光结合,讲述人类文明历史的痕迹。

在这本书中,赵鑫珊也怀着深切的人文关怀,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它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具现实性。虽然作者用了大篇幅介绍人类文明史上的精粹,如建筑,经济,科学。对这些章节的着眼点,是历史性的,也就是它们是远古的。但是,作者也花了很大的篇幅谈战争和能源,所牵涉的就是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核弹问题和环保问题。

但是,只有区区的不到700页,怎么可能将人类文明的轨迹交待得清楚呢?这是作者意识到的。他很清楚自己只能进行一些蜻蜓点水似的泛泛之谈。但是作者用散文的形式,融自己的感情于叙述中,让人读了能产生移情的作用,能体会到人类文明的可歌和可泣。这就不象读专业书那般枯燥乏味了。但是,作者经常喜欢提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私生活,虽然这于散文形式来说是行得通的。但是,却显得很个人化了。另外,作者喜欢将想法用点的形式发表。点与点之间就没有联系,形成了全篇不统一,而且没有系统而零散了。

我反对作者在书中对战争的分类。<人类文明史上的战争动机结构>这一章给我很大的启发。作者让我认识到了从历史长河里去看,战争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脚步的。让我更震撼的是,原来战争对人类文明也是有贡献的。“战争同文明史结伴而行的。犁和剑,拖拉机和坦克是同一事物的两副面孔。”1比如作者举例的亚历山大大帝和他所征战的大帝国,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是对亚历山大大帝的赞许。但是在其他章节里,当提到发生在中国土地的八国联军时,就愤怒的骂说,那是非正义之战,是人类野蛮行为的暴露。到底正义与非正义之战的定义是什么呢?从作者的描述看来,所谓正义之战是指对人类文明起到推动作用的战争,而非正义之战是起源于贪婪和残酷的动机的战争。在这里,我觉得作者采用了双重标准。对远久的战争,他就以战争结果为衡量标准;对较近的战争,他就以战争动机为衡量标准。如果说公元前300多年的战争为人类历史带来了贡献,那英国统治香港百年难道没有推动了香港的经济吗?另外,在其他章节里也提到过,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促进了西方国家的工业发展,比如冶炼业和飞机制造业。但是,作者也对希特勒是痛斥的。所以,我觉得,评论一场战争不应该从结果着手,而应该看动机。亚历山大的战绩虽然令人敬佩,但是他发动战争的动机是善的吗?如果战争只是他扩展自己野心的工具,那他就应该被谴责。作者对发生在自己国土,危害到自己的战争,就不能释怀。那两千多年前,欧洲大陆上的平民百姓所遭受到的战争的蹂躏就应该被忽略吗?那,何谓正义之战呢?就是为了对抗邪恶,为了伸张正义的战争。二次大战,联军也参与了战争,也残害了许多日本和德国的人民。可是,正义是站在他们这一方的,因为他们是为了阻止日本和希特勒的恶行。

虽然有不足之处,我还是觉得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因为它能开阔年轻人的视野,让初生之犊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而且,把许多知识用富感情的笔调带出来,能吸引他们继续读下去,而不会出现对“大块头”望而却步的情形了。

赵鑫珊著,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2002年3月第二次印刷。
1,220页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