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是19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本散文集谈的都是古典音乐。作者不但有深厚的音乐历史知识涵养,有高深的艺术哲学理论思想, 最重要的是有对古典乐的热爱。所以,《罗曼罗兰音乐散文集》带领我进入一个由优美炙热的文字构成的古典音乐世界之旅。
阅读的过程中,我被很多作者的音乐见解让折服。就分两个部分来说吧:音乐哲学部分和个别音乐家评论部分。 先谈有关音乐哲学部分。古典乐分成不同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这我是懂的。但是,罗曼罗兰说浪漫时期不同于巴洛克时期的特征在于艺术家的个性的表现。浪漫时期的音乐是更富人情味。巴洛克音乐按造一定的规则,隐藏了作曲家的个性与情感。浪漫时期的作家们则自由地表达自己,从形式的禁锢中被解放出来了。
这本书的前面几篇是讨论意大利,法国和德国在从巴洛克时期跨入古典时期的音乐发展的文章。首先,作者说意大利的歌剧是当时的时尚,并影响甚至主宰着欧洲各国的音乐发展。但是,意大利对音乐的狂热,是对新鲜事物的疯狂吞食。他们不断地要求新的音乐,新的时尚。这种追求缺乏了理性的支持,没有时间的沉淀,没有反思的过滤。因此,意大利出不了不朽的经典作品。作者进一步说,所有伟大的艺术,除了要天才的激情,热情之外,还需要精确,刻苦的秉赋,观察事物的能力和理性。1否则,当天分消失时,剩下的只是空壳了。2格鲁克就因为意识到如何超越时尚,而且有坚定的意志和清晰的理性。在意大利艺术,法国艺术和德国艺术之间, 他开创了国际艺术。他的音乐拥有意大利人的旋律,法国人的朗诵,德国人的抒情歌曲,拉丁风格的间洁,喜歌剧的自然,德国思维的庄重——尤其是亨德尔的思想。3当然,这种融合会引起争论,也就是民族性的丧失。作者补充,伟大的音乐家吸收世界上所有的养分,却仍仍然保留民族的特征。这不是任何民族的胜利,这是新的胜利:人性的胜利。
还有一点我觉得很有趣的见解是,作者认为艺术作品的格调反映作家的性情是一种误解。其实,正好相反,艺术家总是“处苦写乐”和“处乐写苦”。莫扎特和瓦格纳就是很好的例证。两位伟大的音乐家的音乐充满乐观的情绪,可是现实中他们却出于人生困境,陷于低潮。作者解释说,艺术作品是填补艺术家经历中的空白。它们表现创作当时经历不到但梦想经历的东西。
接下来,看看一些关于音乐家的有趣分析。在〈泰勒曼:一位被遗忘的大师〉中,作者认为泰勒曼让自己太忙,接受太多任务,以致不能让自己的名字在音乐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仅仅做有才华的艺术家还不够;即使加上专心是用天才也还是不够(因为,有谁比泰勒曼工作更努力呢?);他必须有个性。4亨德尔是音响画家。看作者如何解说“音响画家”:通过设计造型之美与光,影效果——而非音色的华丽,多变与新颖——来达到他的目的。5
罗曼罗兰说,莫扎特是个理性的音乐家。他的音乐充满欢乐,是他的心灵健康而平衡的结果。莫扎特不同于贝多芬。莫扎特达到至高而宁静的境地。这种高远而静谧的境界,是贝多芬达不到的。但是,莫扎特也是个调皮好玩的顽童。他非常聪明,在取悦同众的同时也不牺牲自己的个性。其实,莫扎特在当时是受欢迎的。但是,给与他的掌声与喝彩声只是为那些为博得掌声的片段激情发出而已。观众并没有领会到他的音乐真正不朽的精神。但这无妨。对莫扎特来说,这就足够,他能够继续创作自己的新作。
在分析斯特劳斯时,出现了贝多芬与他的对比。这真是精辟的见解:贝多芬是一位被打败的英雄的胜利,斯特劳斯则是一位获得胜利的英雄的失败。6
接着,看看作者对柏辽兹音乐的描写,真是优美:柏辽兹的这些旋律像雕像,向雅典建筑圆柱中楣的纯净线条,像美丽的意大利少女的端庄姿态,向回响着神灵笑声的阿尔巴尼亚群山那起伏蜿蜒的侧影。7这段文字就足以证明,罗曼罗兰对音乐,对建筑,对雕像与对文学的精深涵养。
德彪西是印象派的代表。他的音乐是创新的。但是,作者说,德彪西的伟大,不在于他创造了新的音乐。而是,他运用了在他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技巧,表达了自己的个性。换句话说,所有的创新都是从传统里吸取养分的。一般上人们这么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最后,在我读到了〈凡尚丹第〉这篇时,我就产生了疑问。作者说丹第是个封建的宗教徒。他对宗教的热忱甚至到了提倡时代倒退到中世纪时期。但是,作者还是对丹第的非常吹捧。这让我觉得,由于我对古典乐的不认识和不了解,所以对这本书里的论调与见解都没有判断能力。所以,我不应该完全信任作者的评判与分析。就像关于丹第的评论一样,我是完全不能苟同的。但是,关于其他音乐家的分析,我又有什么根据说作者是客观的呢?
不过,回到一个根本问题。艺术评论本来就不客观的(当然,这并不代表说每个人不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我觉得自己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非常投入在罗曼罗兰的文字中;然后,也在他的带领下,畅游了一次音乐之旅。这就很足够了。至于,对于他的见解,我是否全盘肯定与接受,那就要等到未来当我有能力了以后才能说了。
罗曼罗兰(Ramain Rolland)著,冷杉,代红译,中国文联出版,1999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2,88页
3,186页
4,150页
5,219页
6,401页
7,3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