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了聂鲁达,再读余光中,就像喝了烈酒再灌白开水一样。坦白讲,真的很平淡,甚至很乏味。五个月前,第一次接触余光中时,还是蛮享受的。但是,跟前天才读过的诺贝尔文学奖诗人相比之下,余光中的诗就变成了初浅的文字雕塑,没有新意的意象比喻。一路读下去,都无法产生特别的震撼力。
尤其写于80年代后期的《梦与地理》里的诗,很多都像散文句子一样,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也没有制造特别的意象。我只选了以下这首我觉得还比较有想象力的诗:
十年打一个香港结
用长长的海岸作丝线
左盘右转
编成了萦回的港湾
用地铁连成一串
那样潇洒的活结
以为到时候
只消轻轻地一抽
从头到尾
就解了一切的绸缪
而今到了那时候
无论当初打结的人
怎样地抽手
怎样地抽身
怎样侧侧又转转
那死结啊再抽也不散
而无论是那根线头
从西贡到长沙
总是越抽越紧
隐隐,都牵在心头 1
读完《梦与地理》,我期待收集写于90年代后期的《高楼对海》会有所突破。但是,还是一样的风格。所以,有点失望。不过,以下这首却是我蛮喜欢的。只可惜这样的诗作并不多:
夜读曹操,竟起了烈士的幻觉
震荡腔膛的节奏忐忑
依然是暮年这片壮心
依然是满侠风浪
前仆后续,轮番摇撼这孤岛
依然是长堤的坚决,一臂
把灯塔的无畏,一拳
伸向那一片恫吓,恫黑
寒流之夜,风声转紧
她怜我深更危坐在侧影
问我要喝点什么,要酒呢要茶
我想要茶,这满肚郁积
正须要一壶热茶来消化
又想要酒, 这满怀忧伤
岂能缺一杯烈酒来浇淋
苦茶令人清醒,当此长夜
老酒令人沉酣,对此乱局
但我怎能饮酒又饮茶
又要醉中之乐,又要醒中之机
正沉吟不决,她一笑说
“那就,让你读你的诗去吧”
也不顾海阔,楼高
竟留我一人夜读曹操
独饮这非茶非酒,亦茶亦酒
独饮混茫之汉魏
独饮这至醒之中之至醉 2
出版于2000年的《高楼对海》是诗人第18本诗集,跟我五个月前读的出版于1974年的《白玉苦瓜》相隔了二十六年。《高楼对海》,《梦与地理》和《白玉苦瓜》分别收集的是70,80, 90 年代写的诗歌。余光中是个多产的诗人。问题是,他大量的诗作都拥有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文字风格,同样的意象风格。
《白玉苦瓜》让我觉得很美,但是再读回同样风格的《高楼对海》和《梦与地理》,我就觉得余光中在自我重复。更重要的是,诗人的风格并没有达到完美的境界,所以跟更高层次的诗作相比,就显得比较不耐读了。
《梦与地理》,余光中著,(台)洪范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2002年9月四印。
1,〈香港结〉,21页
《高楼对海》,余光中著,(台)九歌出版社,2000年7月10日初版。
2,〈夜读曹操〉,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