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全编》——爱幻想的小孩背弃了美

这一本厚厚的诗集,叫做“全编”,应该就收集了顾城所有的诗歌创作吧。没有经过挑选,当然就不全都是最棒的作品了。但是,把所有的作品都读过,就能很明显地看出诗人的创作和思想的演变。我觉得,读这本诗集的乐趣固然在于欣赏到诗人各个时期的佳作,但更在于了解一位诗人的生命历程。

诗集前面的〈代序〉是一篇很重要的访谈录。它帮助我们更了解诗人的思想。用顾城自己的话说,他把自己的创作分成四个阶段。我就根据这个分期,从每个阶段选几篇或是自己喜欢的,或是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进行分析。

诗集里其实最早的作品是顾城8岁时创作的。但是,我更喜欢他12岁时的作品〈星月的来由〉。因为这首小诗透露了顾城年纪小小就脑子里充满奇特的幻想。天空被戳了许多小洞,人们才看见了远方的月光和星光。多么富有想象力:

〈星月的来由〉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

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            1

但是,顾城自己本身是将自己的创作起点定在1969年,13岁时。他没有说明为何,我们也无需多做猜测。这个时期是从1969年至1974年:这个时期我写的诗比较自然,抒情,是我在对鸟,对世界,对自己说话。2其实〈星月的来由〉也是带有这种自然的色彩。诗人自小就热爱大自然,而且这种感情一直持续。他的诗歌里都是天空,海洋,河流,微风,小花,小鸟等等。诗人观察它们,然后将它们拟人化,跟它们对话。我们可以想象,顾城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大自然王国。在这个时期,我选了两首诗。分别是顾城13岁和14岁作的。我想说明的是,通过这两首诗,我们看见这位小诗人,年纪小小已经开始在思考成人深奥的哲理问题。是的,诗人非常早熟。第一首探讨了“生命”,“美”和“永恒”:

〈美〉

我所渴望的美,

是永恒和生命;

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

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

生命之美,千变万化,

却终未灰烬。                                             3

在第二首中,诗人描绘了大自然的绮丽风光,但在最后将人为的思想活动融进大自然景象中。我非常喜欢这首诗,它不但非常优美,后面一段的联想还非常丰富:

〈夕阳〉

金亮的太阳,

收起最后一缕浮光,

沉入晚霞的海洋。

 

渐渐暗淡的幻象,

像夕阳一样,还燃烧在远方的村庄。   4

接下来,是顾城进入20岁的时期。从1977年至1982年,顾城把这个时期称为“文化的我”:这个“我”与当时能和我在精神上相通的“我们”合为一个整体。这个时期的我写的诗有很强的人的,心理的,甚至社会的色彩。5

我从这时期选了四首,两首是我喜欢的,另两首是具有代表性的。其实,可以说,我最喜欢这个时期的诗歌。因为它们标志着诗人已经成长,语言技巧已经成熟。诗人的生命力正旺盛,想象力和创作力都极强盛。先举两首我喜欢的。第一首没有什么思想可言,但是却语言简练,想象力丰富:

〈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6

另一首,每一段都形成一个优美的意象,尤其“泪的海湾”何“灵魂的船”更奇特无比:

〈眼睛〉

打开一顶浅蓝的伞

打开一片晴彻的天

 

微风吹起一丝微笑

又悄悄汇入泪的海湾

 

在黄金的沙滩上

安息着远古的悲剧

 

在深绿的波涌中

停着灵魂的船                              7 

接着再举两首能够反映出所谓“文化的我”的诗歌。第一首,表现出诗人想要改变世界的愿望。它带着社会色彩的年轻雄心:

〈政治〉

鸟翅的圆规

划出天空和大地的边界

 

天空

完美无损

大地

伤痕累累

 

我颤动的笔

把大地的痛苦

导向天空                 8

 

第二首比较长。诗人想说的就是,他想要把世界变得更美好,要自己有所成。但是,诗人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不需要直露地表白,他能够通过更含蓄的意象,更丰富的联想来说明。最妙之处在最后,他说他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小孩”。一个爱幻想的小孩,才有资格成为诗人: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划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决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澈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文春天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有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画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抹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达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小孩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小孩

我任性                                                        9

第三个时期叫 “反文化的我”,从1982年至1986年:这个“我”用反文化的方式来对抗文化对我的统治,对抗世界。这个时期我有一种破坏的心理,并使用荒诞的语言。10顾城的思想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变化。他自己说,他大量阅读,并受老庄思想影响。这时期的诗,偶尔会呈现出意象模糊的现象。他仍然大量写到大自然。但是,大自然已经不单单是“美”的化身。

我从这时起选了四首,都是我觉得写得比较好的,也很能说明这时期的特征的。第一首,似乎很有“道可道,非常道”的想法,但是,嘴巴,水平线的联系很奇特:

〈泳〉

水平线

在我唇边变化

使我无法说出

自己的语言                    11

第二首,诗人似乎没有想要描绘什么美的意象,好像只在捕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立体声”,“红衣女孩”,“询问”,到底它们之间联系在一起有什么含义?或许,就在于它们之间没有特别关联性的联系,才是顾城要捕捉的。这就产生了一种让人更奇妙的感受:

 

〈最初〉

雪在飘动

楼梯在灰土

使黑暗减轻

电话响了

铃声还很天真。。。。。。

 

门启开一个小洞

立体声?

一个女孩

穿着红毛衣

开始询问。。。。。。                           12

然后,这个时期,诗人的思想比较暗沉了。“死亡”这个主题开始出现。大自然在诗里也不再是优美的,而是灰暗的:

〈旗帜〉

死亡是一个小小的手术

只切除了生命

甚至不留下伤口

 

手术后的人都异常平静

像一个岛屿睡在床上

风暴还没过去

在白色的港口周围

聚集着捕鲸的船队

 

为了生活下去

人们创造了灵魂

创造了自由自在的帆

它们不受绳索的折磨

它们能在陆地上航行        13

最后一首,也是带着忧伤,忧虑,无奈。其中这句“谁也不是超人”, 就是所谓的“反文化的我”了。诗人少年时期的立志改变世界的壮志已经消失:

〈消逝〉

你默默地看着我

看着遥远的天空

仿佛已熟知一切

仿佛又陌生

 

你无声地告诉我

不必过多询问

社会就是这样

谁也不是超人

 

既然总有一天

却又何必匆匆

这会使人想起

还未消散的不幸

 

十字涂满鲜血

使成为仁慈的象征

在生活的路口

总有命运的哨兵

 

没有泪,没有叹息

没有电,没有暴风

静静逝去的

是一片白云                              14

最后一个时期,从1986年至1993年:我对文化及反文化都失去了兴趣,放弃了对“我”的寻求,进入了“无我”状态。我开始做一种自然的诗歌,不再使用文字技巧,也不再表达自己。15

我不喜欢这个时期的作品。不但不喜欢,而且觉得它们写得不好。诗人觉得一切追寻“自然”,放弃了人为技巧。虽然,这是道家的思想。但是,我觉得艺术,文学,诗歌还是属于人为的产物,还是需要理性,需要技巧,需要雕塑。如果认为“道可道,非常道”,那就完全不需要再写诗。如果要写,还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否则,那就不叫作诗了。

我从这时期选了三首诗,完全就为了说明这个时期的特征。第一首,我们可以看见,顾城只是在用简单的文字描绘日常生活的一些片断。它们没有经过整理,没有经过加工,所以完全没有意义可言。这样的诗歌在这个时期占了大部分:

〈桌子〉

门开过

里边没有人

里边什么也没有

 

看马车

 

你忽然醒着

像一朵花

变红

像一件衣服

 

湿头发黑头发头发头发活了       16

 

 

第二首,还是有经过艺术加工的。但是,这种类型的诗歌,在这个时期是非常罕有的。即便是有意象的,它们还是显得很神秘而诡异的:

〈常谈〉

神把热气吹进蜘蛛网里

网就变成了蛇

 

蛇站立起来

网就变成了女人

 

女人蒙上面纱

她就变成了梦

 

神在这个梦里

怎么也找不到蜘蛛        17

最后一首,顾城似乎只是为制造奇特的意象联想。“蜗牛舌头的声音”,“一粒粒白色的手指”都是很奇妙的幻想。但是,我真不明白这首诗是什么含义。尤其,“在爱人面前,关好窗子”这一句到底跟蜗牛,跟手指有什么关系呢?我想,或许诗人在创作时,也没有太在乎到底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完全就是随性地想到了就写出来。这种创作,或许还是能显出诗人的天分,但是没有经过理性的处理,还是很粗燥的:

〈我们生活在一面〉

我们生活在一面

阳光平缓的山谷

蜗牛舌头的声音

怎么可以看见

和思想并列的头颅

草在鬓角上生长

一粒粒白色的手指

中间有剑,喊着

天空在眼前落下

沙石中的少年

沙石在触摸建组成行动

天空“砰”地落下

沙石上残存的汁液

 

在爱人面前,关好窗子

从光中走向对面的山地

阳光中没有火焰

两侧垂着阴影                                18

其实,我很为顾城觉得可惜。他完全是个很有天赋的诗人。但是,他后期的思想造成他偏离了艺术创作的原则。我们当然还是应该肯定他那些很棒的诗歌。我们当然也还可以说他后期的诗歌很有特色,表现出一种思想。但是,我绝对不赞成这些后期的诗歌是好的。因为,从某个意义来说顾城是放弃了理性之美,背弃了艺术之美的。

 

《顾城诗全编》,顾工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5年6月第一次印刷

1,7页

2,5,10,15,〈无目的的我(代序)——顾城访谈录〉,2页

3,11页

4,20页

6, 172页

7,237页

8,210页

9, 308页

11,467页

12,510页

13,575页

14,688页

16,742页

17,764页

18,838页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