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电影/美英电影

影评

Before the Rains《暴雨将至》——在暴雨来临前赶到目的地

当一场暴雨即将来临前,通常天色都会给我们暗示,大风也会不留情地吹起。这时,在路上的旅人们就会紧张地往自己的目的地赶路。这种赶路的心情是非常刺激的,因为没有人能预算到底暴雨何时才降临,能够做的就是不断加快速度,或许也能祈祷暴雨不要来,至少在自己还没到达目的地前。《暴雨将至》并不是讲一个赶路的旅人的故事。但是,电影所带出的气氛却正好能让人体会这种分秒必争的紧迫感,而且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在《暴雨将至》里,男主角必须在季候风来领前将一条公路建造完毕,否则大雨将摧毁一切。这是电影的显现危机。可是,另一个隐藏的危机却是英籍男主角跟印度女佣之间的婚外情。显现危机除了表面上牵涉到的经济关系之外,也牵制了英殖民帝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微妙关系。而隐藏危机除了谈到婚姻关系,雇佣关系之外,还带出了种族关系。 电影一开头,就将危机袒露:暴雨将至,恋人偷情。第一波的紧张是偷情被发现了,后果会造成双方的性命危险。结果将女方送走,带来了问题暂时的舒缓。第二波的紧张是女方不甘心逃回来并自杀了。结果将尸体丢进湖里,又暂时舒缓了问题。第三波的紧张开始,显现危机和隐藏危机结合了。修路的大批工人全帮助女死者家属寻找失踪者,造成修路工作被迫停顿,而如果尸体被寻获得话,男主角一家的性命也危在旦夕。结果,追寻工作失败,修路工程继续,男主角的婚外情也被隐瞒了,问题又暂时被舒缓了。第四波紧张很快就紧接着来了,尸体被意外发现了。结果,为了解决银行的借款危机和自己家庭危机,男主角推出了一个替死鬼,问题似乎又被舒缓了。最后一波紧张,替死鬼被逼供,讲出了真相,并被命令杀死男主角。我不想将结局透露,只能说,当一切都完结时,大雨终于降临。总之,影片从头到尾都是在将问题一步步地推进,也将观众引向层层叠进的紧迫感。 不论是显现的危机还是隐藏的危机,其实涉及的是两方。一方代表殖民帝国和雇主,另一方则是殖民地和佣人。可是,替死鬼的角色是夹在两方之间的。通过替死鬼这个角色,我们看见了表面上,男方这里代表着开放和先进的文明价值,而女方这里却是守旧和愚昧的封建价值。可是后来,替死鬼也觉悟到,所谓的现代文明其实也带有堕落性的。而,替死鬼这个角色最终被旧价值抛弃,而自己也选择抛弃新价值,加入了另一条路,争取印度脱离殖民地关系的新势力。 我们在电影里看见,男主角像暴雨将至时,路上的路人一样,紧张地不断前进。其实,男主角注定是到达不了目的地的,因为象征着“暴雨”的新势力是势必降临,也来得形势匆匆的。结果,暴雨终于降临,他却被淋得像只落汤鸡,狼狈不堪。这说明:自由与民主,个人人权与尊重是人类历史的趋势,试图阻挡只会自讨苦吃,注定失败的。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A Clockwork Orange《发条橘子/发条橙》——非人性的机械

人性的本质是善的,亦或是恶的?这是个非常古老的哲学课题,在中国可以追索到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之间的争论。在《发条橘子》里,或许导演是认同人性本恶的,但是这并不是重点所在。电影更进一步探索的是:如果人性本恶的话,那用人为手段强硬将一个人的本性扭转的话,是否就是合理和应该的呢?不论影片的结论是什么,提出了这么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就已经足以让它成为杰出的。但其实,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才华,让《发条橘子》即使抛开内容深度,在电影形式上也算得上是一部精彩的作品。 首先,《发条橘子》的镜头和画面是非常富创意的。这尤其表现在影片的前1/3部分。就说片子一开头,镜头先来个诡异的人物面部特写,接着镜头缓慢地往后拉。随着镜头的不断后拉,观众的惊讶程度是有增无减的,因为画面上出现的形象不但前卫显眼而且布局是极奇特的。后来,故事里两个被劫的住家里的布置也是让人耳目一新而惊叹不已的。它们非但涉及了建筑空间,家具摆设,色彩配合的设计,还加上了绘画,雕塑的呈现。还要说说的是,连人物的造型和服装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而非常与众不同的。简单的说,影片的这前1/3部分是让人在视觉感官上惊喜连连的。 再来,有些镜头在音乐的配合下,表现出非常不一般的效果。导演对古典乐是特别喜爱的。有一组镜头是快镜头加上著名的威廉泰尔序曲,拍摄一男两女的性爱镜头,让人看了觉得诙谐而别有趣味。另外,贝多芬的快乐颂配上了希特勒的军队游行,让邪恶的力量也变成庄严起来。还有,打斗场面在轻快的抒情乐下变得轻松活泼。总之,《发条橘子》里的音乐运用都是出乎意料之外的。 前面说了,这是一部探讨人性是否可以,应该被删改的电影。或许,我们应该回到更根本的问题:人性的本质是否应该被尊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人类可以随意将个人本质扭转的话,那这个个人还是富人性的吗?甚至,谁有权利做这种决定呢?就像影片里叙述的,这种权利很可能被政治滥用为工具。而,当个体被删改成群体所认同的价值时,他本身的自由意志又在哪里了呢?没有了自由意志的个体,还是人性的吗,还是人类的本质吗?是否,被扭转过来了的人性,就像一个发条橘子一样,只是一个机械,并不是一个人了呢?这就是“发条橘子”的意思。 《发条橘子》无疑是个运用科幻艺术形式表现的电影。或许,未来社会里的前卫形象是让科幻艺术受宠的因素。但是,其实说到底,艺术最终表现的是人性。因此,一部好的科幻艺术品,即使涉及了许多科学的,未来的素材,但是它最终探讨的是恒古的人类课题。也就是说,好的科幻艺术,必须拥有人文关怀,才成其为好。《发条桔子》正说明了这点。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牛仔电影之二:High Noon《正午》——从无辜的百姓到自私的群众

我以为,选择一部出自50年代的电影,就能观赏到典型牛仔片了。结果,我错了。这部经典牛仔片非常不一般,不论从当时还是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正因为此,《正午》才成其为经典。 作为一部牛仔片,这部长达1小时25分钟的电影,只有少于3分钟左右的打斗戏和少于7分钟的枪击戏。这是非常不寻常的比例。那,剩下的时间都在上演什么呢?开场占去了10分钟左右,还有结尾3分钟左右。《正午》花去了一个小时的现实时间讲述电影里的一个小时又二十分钟时间。是什么东西那么重要,让影片这么重视呢?这就是《正午》的主题了:自私自利,贪生怕死,忘恩负义的群众。 在一般的牛仔电影里,百姓都是无辜的,是受害者。英雄需要拯救的就是他们。但是,在这里,英雄勇敢地站出来了,只是,群众都退缩躲起来了。Gary Cooper 面对了强敌,不能一人作战。但是,在一个小时内,他的爱人,他的伙伴,他的好友,他的恩师全一一离他而去。他们有的是怕死,有的是嫉妒,有的是灰心,但他们全都让他们的英雄独自作战去了。在敌人来到前,镜头拍摄他的脸部特写,接着慢慢向后退至鸟瞰整条空荡荡的街道上,拍摄出他的孤立和群众的冷漠。讽刺的是,当敌人被一一打倒后,群众就一一从到处涌现在街头上。 可惜,这部电影还是带有它时代的局限性。整部影片凝造的黑暗的气氛在最后被打破了。英雄的爱人在最后关头挺身而出,甚至救了他一命。英雄非但奇迹般地成功击败敌人,救活自己也顺道拯救了百姓,更最终得到了美人归。这么光荣的结尾,减弱了影片的黑色哲学意味。但是,何尝不能把这种“不能太黑暗”的基调看成是当时时代的精神呢? 《正午》被当时的美国人认为是非常的“非美国”的。他们不能想象和接受,自己的形象怎么能够被这么抹黑。我想,他们的反应是正常并可以理解的。即使是现在,这样一种信息未必也能被现在的社会群众所接受吧?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牛仔电影之一:Unforgiven《不可饶恕》——从传统式英雄到现代式凡人

没有真正看过典型的牛仔电影。只是从维基百科里知道了一个大概。我想,不需要正式看具体的电影也能猜想,早期电影里的价值观一定带有当时时代精神的烙印,即崇高个人英雄的崇拜。而这部《不可饶恕》,出产于90年代,带的是反英雄的基调,也正好是时代价精神与价值观的体现。 Clint Eastwood 导演的这部电影,节奏比较缓慢,动作戏也非常少,但是还是非常美国式的剧情片风格。影片花了很大部分在讲述一个年老,已经退休,已经悔过,已经改过的老牛仔的内心忏悔。我们可以想象,这个老牛仔的过去,拍成早期典型牛仔戏,肯定是关于一个风流倜傥,威风凛凛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可是,在这里他失去挚爱的妻子,有两个小孩要养活,家里贫困,生活是潦倒极了。所以说,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再辉煌的岁月,最终也回归到平凡庸俗的平淡生活来了。这就是90年代反英雄的精神面貌:不再强调英雄式的正面,阳光,积极的片面;而注重凡人式的反面,灰暗,消极的人生生活面。 英雄是正义和勇敢的代名词。可是,这部影片里的三个牛仔,两个是为生计,一个更是为眼镜而开杀戒。虽然说,他们都表面上说为妓女伸张正义,但是却杀掉了一个无辜牵涉的小伙子。英雄是正直磊落的,所以为民除害毫不犹豫。但是,这里的牛仔下手杀人时却胆怯起来。小牛仔更声称自己不再干这种事,觉得良心过意不去。“怕死”两个字肯定不能在英雄的字典里出现。但是,这个年迈的牛仔却时时笼罩在死亡的阴影里。恐惧,忏悔,死亡,这些都是晦暗的。但是,也是更平凡,更世俗,更一般的。 《不可饶恕》的结尾还是比较像典型片的。老牛仔过去的雄风复现,枪法一流,而口吻也冷酷得极帅。但是,其实看深一层我们发现,这个结尾是反英雄的。为什么他要杀人?因为他的好朋友和好搭档被谋杀了。他并不是为了什么正义,他是为报复,自己的私仇。而且,他不惜杀掉无辜者,不考虑公道。这么一个现代牛仔,杀人时不需要有什么鼎鼎的正名在背后支持。他杀人的动机可以简单到只是出于个人的情义考虑。 过去英雄所崇尚的是完美的,光明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凡事以群体作为考虑点的。现代凡人是更追求个人主义的,因为个人的情与欲才是更真实的,同时也是更灰暗的。《不可饶恕》,我不禁要想想,到底片名是什么含意。是牛仔一帮不可饶恕,还是警探一帮不可饶恕?或许,谁都不可饶恕,因为每个人都带有污点。那,就无所谓饶恕不饶恕的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一样,不论是牛仔,妓女,警探,都只是凡人一个。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Star Wars I,II,III《星球大战》——一个讨好的奸角的诞生

如果说有什么缺陷是《星球大战》I,II,III集跟IV,V,VI集一样的,那肯定是演员演技。但是,我并不怪演员。我觉得问题出在导演身上。George Lucas 非常不擅长于感情戏的驾驭,不论是对白的写作方面,戏里情绪的凝造方面还是角色感情的宣泄方面。但是,我想这点缺点并不阻碍他的电影的口碑,因为喜爱动作历险片的人,大部分就不爱对他们来说“婆妈”的感情戏。因此,电脑技术的先进引进,和动作对打的突飞猛进,让这三部新《星球大战》成功再掠取新一代年轻人的欢心,即使他们并非旧《星球大战》的影迷。 在我还没看新《星球大战》时,我就在纳闷,为什么一个奸角竟然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英雄。看了I,II,III集,我得到了答案,也不禁佩服起导演来了。三部电影,向观众展现的是一个人物的心路历程。他如何是个天才,又如何被命运选中;如何用情之深,又如何无法战胜死亡。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一个天性不羁的天才,如何在跟自然规律作斗争的时候失败了,最后步上了黑暗的不归路。他的才份是被崇拜的,他的热情是被敬仰的,他的叛逆是被欢呼的,他的反抗是被肯定的。当,一切都把他推向了邪恶时,他的遭遇更是被同情和被怜悯的。因此,我得到了答案:原来一个奸角是那么的讨好,原因是这个奸角是个悲剧人物。 什么是悲剧?导演在戏里诠释了自己的理解。大自然有它的规律,顺从它就是光明的一面。如果试图违反它,就会走向黑暗的一面。死亡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接纳它。Jedi走的是光的一面,所以学习坦然面对一切,进而能到达心境平和。Sith走的是黑的一面,试图违反自然,因此也陷入恐惧,愤怒,憎恨和痛苦当中。悲剧就是微弱的个人无法认识到光和黑之间的差别,而选择了错误之道。 又为什么悲剧人物那么令人心疼呢?这最关键的问题的答案就在,他身上拥有了每个人身上都有的,属人的性质。Anakin Skywalker 深爱着自己的妈妈和妻子,不惜为拥有她们而付出一切。害怕失去挚爱,是每个人都能体会的情感。为了救自己的妻子,他不惜反抗自然规律。如果有能力,一定要反抗死亡,是每个人心里深藏的愿望。当这个悲剧人物失败的时候,虽然在戏里他是输了,但是在戏外他赢得了观众的肯定。 或许,新《星球大战》有许多小缺点,比如为了拉拢旧观众,牵强地将旧《星球大战》的角色跟新《星球大战》的角色扯上关系。但是,我觉得在角色的深度方面,新《星球大战》是比旧《星球大战》更出色了。至少,Anakin Skywalker比Luke Skywalker更复杂和有趣的,虽然Luke是光明正大的但Anakin却更富人性的。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Star Wars IV, V, VI《星球大战》——大人的奇幻世界

三部《星球大战》分别在1977年,1980年和1983年上映。从今天的眼光看,它们的电脑特技效果是过时了。还有,打斗和枪击场面也是简单粗燥的。但是,即使今天看来,我们仍然可以肯定,导演(George Lucas)在当时的技术限制下,仍然很用心和认真地对待每一环节的。今天我们习惯了快速的,花俏的剪接镜头,觉得《星球大战》里的打斗,枪击场面像放慢镜头一样。但是,导演在布置背景和排位布局上是花功夫的。再说回来,这三部电影的电脑效果在那个时代是令当时的观众目瞪口呆的。单单这一点,就足以让成千上万的观众为《星球大战》着迷疯狂。更何况,它们在其他方面都达到商业巨片的水平。 首先,导演很懂得商业片的吸引力何在。三部电影都很巧妙地将完整的故事切成三块。每块能独立成篇,但是又跟整体有机联系。观众能在其中一部里得到满足,但是也期待继续追踪故事的发展。导演很知道,什么是观众爱看的,比如太空里的激战,正邪人物之间的面对和冲突,一个勇士的训练与诞生,等等。所以,每一部电影都少不了这些让观众看得紧张刺激的场面。但是,也必须说,导演对戏里的另一部分,少部分的感情戏,就驾驭得很轻率,显得很造作和别扭。 接着,编剧成功地创造出一个想象的奇幻世界,人类和各种外星人的世界。最富吸引力的就是Jedi的世界。认为宇宙万物都有“气”,主宰和守护万物生灵的力量。学习运用,感受这股力量,就能把握它。这个看来是东方思想哲学作为砥柱的世界,在当时的西方社会,肯定引起不小的惊叹吧?除此之外,正邪两方面的人物,都非常形象化。Jedi,Darth Vader 的形象和用的武器已经成为经典,甚至至今仍深深植在影迷的心里。 再来,导演兼编剧成功塑造了各个人物形象。主要人物除了三个男女主角之外,还有两个富人性的机器人和一个富人类形象的毛兽。语言是增加人物形象生动性的因素。编剧自创的语言即使无法让人懂,但是制造了让人感觉宇宙多元化的效果。还有,各个角色的造型就很有趣。除了主要故事里的主角,电影里还出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外星人形象。能够创造多元的形象,就这一点,编剧就非常有才华。更何况,许多人物造型,变成了经典,直到现在仍被影迷珍宠。 其实,在看着这三部片的时候,我就觉得导演是在讲着孩子的故事。但是,剧情的复杂,或许不是小孩能够明白的。所以,其实《星球大战》是拍给大人看的小孩故事。而确实的,导演为多少成年人制造了一个奇幻世界,守护了多少成年人的童心。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Slumdog Millionaire《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人失望的奇迹

这部刚获得奥斯卡电影奖最佳电影的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开头部分真的拍得很不错。尤其一班天真顽皮的小孩被追逐的长达两分钟的片断,从取景,摄影角度,到剪接都做得很精彩。仰视拍摄小孩在狭窄的小巷里奔跑,鸟瞰拍摄贫民窟的全景,除了取景让观众见识了贫民窟的极度肮脏简陋之外,还将孩子们的童真活力剪接出来了。这么棒的开头,让我对这部电影有了期待。可是,这期待会有回报吗?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相信大部分人跟我一样,对影片在反映印度丑陋一面的毫不掩饰是惊讶的。我想,这种揭露现实的精神是值得赞许的。但是,很快的我发现,这部电影并不是采取纯粹的写实主义风格的。说得更准确一点,这是一部非常商业化的电影。电影里的写实片断,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让这部电影显得更高格调的桥段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电影最终的主题是一段爱情故事。所有丑陋的现实最终只成为了这段爱情的铺垫,电影根本没有要深入探讨或反映现实的目的。可以说,写实主义的精神被商业娱乐性给比下去了。当然,我并不反对电影的这种选择。只是,这样一部商业意味极重的电影竟然获得最佳电影的殊荣,那这个奖项的标准就可见一斑了。 我并没有贬低爱情的意思。爱情可以是很高尚,很纯洁,很美丽的主题,如果表现得好。可是,这部电影里的爱情故事没有那些特质。或许是要争取印度市场,这部电影里的爱情故事情节都是很典型的印度电影里的类型。一对男女,男的单纯善良,女的可怜美丽。他们之间有一堵墙阻隔着,是一个邪恶霸道但有钱有势的黑道人物。经过了千般的阻碍,这对男女终能化险为夷,终成眷属。这样的爱情故事的最大特点是:最终邪不能胜正,好人会有好报。看看这部电影里的情节。虽然男主人公自小受了多般苦难,但是这些痛苦的经历竟然变成游戏的答案,让他成为百万富翁。这么一来,所有的心灵上和肉体上的折磨都得到偿报了。更神奇的是,即使不知道答案,幸运之神也眷顾着他,似乎被他一颗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心所感动。再看那个坏蛋哥哥这个人物,虽然干了很多坏事,但是最后关头竟然良心发现,做了一次好人,所以对他的牺牲有种赎罪的意味,以让观众原谅他。 我承认,完美结局确实是很让人感到欣慰的。在现实生活里,你能说这种奇迹不会发生吗?当然有可能。但是,扪心自问,你不觉得这种暂时的心情爽快是虚假的吗?或许有人说,我们要从艺术里得到梦想实现的快乐。只是,难道这种快乐是真实的吗,还是只是自欺欺人?真正的勇敢不是站在虚假的光明里,而是勇敢的面对真实的黑暗。而,好的艺术品,就是让我们能在面对了黑暗和丑陋以后,仍然不逃避。《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好的开头让我有所期待,只可惜到后来,我选择离开它那庸俗的,肤浅的光明。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Casablanca 《卡萨布兰卡》(北非谍影)——好看的好莱坞剧情片

第三次看《卡萨布兰卡》,我才惊讶于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真难怪它在美国享有非常好的口碑,在很多历代电影排行榜上都名列五名之内的。为什么前两次我就无法领略到它的美妙之处呢?原因就在,前两次没有英文字幕。这当然是很丢人的事,我的英语听力远远没有达到及格的水品。但是,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透露了这部电影的特性:《卡萨布兰卡》是很传统的剧情片。没有了字幕的帮助,我听不懂大部分对白,也就根本无法了解电影的内容了。而摄影方面,传统好莱坞电影没有能够特别吸引人的特色,就是很多人物脸部大特写,对了解剧情也是没有帮助的。 有了字幕,我才发觉,电影中的对白都非常重要,除了揭露剧情的发展之外,更刻画出人物的个性。先谈剧情。好莱坞传统电影就是胜在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卡萨布兰卡》的节奏非常紧凑,而且有好几条故事先同时发展,让一部看似爱情片的电影又扯上了战争的内容。影片的内容也是极富张力的。影片在让观众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时,让故事中的男女却蒙在鼓里。这种剧情就会为观众制造紧张的情绪。有的时候,观众以为自己掌握了剧情的时候,影片却突然来一个转折,让观众感到意外。总之,影片对观众的情绪是掌握在手里的,而这要归功于好的剧情编剧。 接下来谈人物。各个人物都有非常鲜明的个性。但是,有趣的部分是,影片开头对几个主要的人物介绍显然是要让观众误解的。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真正的面目表露时,观众才恍然大悟地,也感到惊喜。而这些人物都很饱满,让人觉得很真实。怎么说呢?因为他们都不是庸俗的爱国战争片中对忠奸一刀切的二分法般的淡薄和平面。最终成为了爱国英雄的人物身上有着普通人的劣根性如好色和贪财。而表面上的爱国志士也并非绝对的大公无私,而在影片中坦诚说自己也是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之子,会有私欲。这样的人物,不但让观众觉得可信,也觉得可亲。 我必须承认,我的英文造诣有限,所以还是不能完全领略到电影中的精彩对白。它们都成为美国人津津乐道的经典对白。比如在电影中出现好几次的“Here’s looking at you, kid.”。我能够感受到的仅仅是文字的表面指向,让我明白剧情发展。而当许多隐藏的部分被揭露时,我内心感到一种无比的爽快和舒畅。这个感觉就像影片中的这一幕:全餐厅的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慷慨地唱出马赛曲,压过了寥寥几个德国军人的德语歌曲。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