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中有好多场武打场面,所以它不愧为武打片。而这些武打片断不但拍得精彩,更重要的是将各种不同风格的武术都展现出来了。叶问跟廖师傅之间只是一个高手对一个菜鸟的指点。叶问跟金山找是南拳和北踢之间的过招。而叶问跟三浦将军则是中国武术跟日本空手道的较量。甄子丹将咏春派的特色都表现出来了:柔软的手;快速度的多次拳打,象西方拳击;动作主要来自上半身。因此,这部电影的武打拍摄是满足了我们对武术表演的瘾头。可是除此之外,《叶问》可就没有看头了,故事内容甚至可以说是很肤浅。
我一向觉得,电影是一种对现实的再创造,因此就对电影的现实真实性不太讲究。尤其人物传记的拍摄,最容易被人们用真实历史来做对照。并不是说艺术就一定要完全牺牲真实性,只是这是导演,编剧等创作者的艺术选择。忽略现实世界真实性,或许是为了在艺术世界里创造出更能表达人性多面性的艺术真实性。就这点来说,《叶问》并没有选择忠实于人物历史事实,我没有意见。有兴趣知道电影对真实历史篡改了多少,可以参考维基百科。问题是,就这部电影本身的故事内容和精神来说,人物被塑造得非常简单,情节陷入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当中去。创作者不想复制叶问的历史真实,可是他们并没有把叶问这个人物编改得让人信服。简单的说,叶问在电影里反而变得更不真实了。
且不论电影中叶问跟日本将军在擂台上的比武是虚构的,我在意的是这个情节所表达的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叶问真人本身是在1949年共产党进入佛山之后才潜逃到香港的。我想,或许为了不在电影中作任何政治立场的辩驳,所以选择了让叶问在“公敌”威胁下逃到香港的。显而易见的,这一篡改,能不得罪共产党和国民党双方,而且把叶问塑造成一个打败敌人的爱国英雄,真是一箭双雕。但是,电影陷入简单的黑白二分法,将中国人与日本人用一条线划分开来,而且是带着价值判断“善”与“恶”。二分法从来就不能深刻的刻画出任何人物形象,因为人性并不是那么清楚简单的。还有,爱国英雄叶问用中华文化精髓——武术,将日寇打得落花流水,血洗耻辱,这种情节不也正是出发于狭隘民族主义吗?我们可以说这种情感源自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但是何尝不也是一种自卑感的表现呢?我们在二战过后不久的艺术作品里看见这种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调子的电影,并不出奇。因为,当时人们的情绪情感跟灾难还离得不远。但是,今天,在全世界已经在讲究求同存异的多元文化精神时,香港电影制作人还要拍出这种调子的电影,不是太让人嗤笑了吗?我并没有说日本人是没有罪恶的。但是,用这种偏激的民族主义出发,只会让中国人不能脱离狭隘的框框;除了发泄了心中的怨恨之外,其实就只会是作茧自缚。
叶问是一代宗师。但是,他在1949年逃离到香港去。他这么做,是为了逃离共产党吗?或许是,但也或许不是。这个事实背后的感情纠结是复杂的。我前面说到,当艺术创作者选择不忠实于现实真实时,或许是为了让艺术世界更饱满,丰富而真实。可是,我们忘了,其实创作者的选择还有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不愿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而通过现实世界的再创作,反而将艺术世界变得单薄和平面了。《叶问》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Pingback: 《精武英雄》——实在的武术英雄 « passionforar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