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Uncategorized

其他

《米面鱼:日本大众饮食之魂》

1,一本有深度的旅游导览。从饮食出发,带出文化、历史和社会习俗的特点。所以,即使不旅游日本,读了这本书,也会对这个国家与民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由于农历新年期间,无法集中精神好好阅读,也就囫囵吞枣了。补偿的办法就是,对自己说,我一定会重读的。 马特古尔丁著;谢孟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0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Wolfwalkers

当坏人十恶不赦、顽冥不化和无药可救时,他只是配角。因为,他的存在,是为了承托好人。 像这部电影,坏人捉了妈妈狐狸,是故事的开始。坏人坚持消灭狐狸家族,是故事的转折和高潮。如果没有坏人,故事就没有情节了。但是,坏人本身,就没有故事了。 好人就不一样了。猎人女儿,本来跟大自然为敌,后来发现大自然并不可怕,还被纳为一份子。猎人好人,有好的动机,但一时采取了坏的行为,经过洗礼,最终觉悟。这两个好人都是好中带坏,坏又不固定,是有变化和会发展的人物。这才叫主角。 配角很容易塑造。主角就难多了。所有的残酷场面,都给了坏人。好人呢,连打架都不会让敌人出血。这当然是这部动画的局限。相反的,如果要让坏人也有一点善念,也是很难处理的。但是,这样一来,坏人也可以独当一面,成为主角了。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别告诉她

很少对一部电影这么反感。不是拍得很差劲。而是不认同作品传达的理念。 大部分谎言都是不对的。即使带有善意,也出自说谎者觉得自己能替被骗者做主。比如说,父母骗小孩,老师骗学生,医生骗病人。没错,就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 还有什么比死亡更严肃和严重的事了?为何一个人连自己快死了,都不能做主?家人、医生、朋友认为告诉病患真相,会加重他的负担和病情。可是,病患有权为自己的生命做主,不是吗? 鲁迅早就提出了这个严峻的问题:一个铁屋里,人人昏昏欲睡,你要唤醒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逃不出铁屋而快死了,还是不唤醒他们让他们继续沉睡?你要让他们清醒地痛苦,还是愉快地沉睡呢? 我只有一个立场。没有人有这个权利去替他人做选择与决定。像电影开始时孙女提出的问题一样:可能奶奶还有心愿要完成呢,可能奶奶要跟特别的人道别呢?结果,孩子们认为,奶奶活得很开心,不会有心愿,也不会要跟谁道别。就这么霸道!他们都觉得,自己可以掌握和把控奶奶。他们说,死亡的重担,让他们来替她分担。 如果我是奶奶,我会说:谁要你分担了?谁让你这么自大与野蛮,觉得我会愿意让你帮我分担了?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The Endless

好几次,我们分两次看一部电影。得到的结果是:前半部非常好,让人期待;因为期待,后半部的失败更令人失望。 我发觉,原来制造悬念是很容易的。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却非常难。没有漏洞,能自圆其说,就算及格了。但如果前面的铺成做得好,张力十足,你会更期待得到更好的展开与结局。能出其不意,却在情理之中,才能满分。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Eighth Grade

一部很真实地反应一个不善社交的少女成长过程的电影。她与人面对面时,会莫名地恐惧与焦虑。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自己缺乏母亲的单亲家庭背景,另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她对自己的长相的缺乏信心。如果她安于自己的状况,也就当一个独行侠。偏偏,她渴望朋友,也对异性好奇。所以,她一再碰壁,被别人当成另类来看待。观众看着她努力尝试突破自己,却一再让自己出丑,都非常心疼。 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人,其实并不是愚蠢,只是在面对他人的时候,太急于想要讨好他人,反而说出或做出反常态的事情。换句话说,当这类人跟自己熟悉的人相处时,其实是能正常对话与思考的。如果电影能让女主角在日常生活里有正常沟通的对象,就不会这么一面倒了。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流浪汉小说》

这是我大学时期学姐送我的一本书。书中结集了二十多篇的短篇小说和三篇中篇小说。除了少数几篇讲的不是“流浪汉”,其他都多少刻画出讨乞的流浪汉形象。 每篇小说前面是原著作家的简介与评价。大部分都被套上“”现实主义和“批判社会”的帽子。可是,让人惊讶的是,大部分小说都脱离教条主义或者政治性,是很生动的作品。 书里收集了欧洲(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英国、奥地利)、美国、俄国、南美洲(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阿根廷)、非洲(阿尔及利亚)、尼泊尔和东南亚(越南、缅甸)的作品。我无法判断翻译的如何。但,可以肯定,翻译家以各自的语言风格翻译。像鲁迅的译作就很精炼简洁,巴金的风格就很通俗流畅。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最前面的西班牙的作品。一篇是杨绛译的佚名的《小癞子》。这部已经考究不出作者的16世纪中叶的作品,刻画了一个小流浪汉悲惨的生活,却不失黑色幽默。作品对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困的苦描让人印象深刻。 另外,就是两篇塞万提斯写的短篇。这两篇的文字诙谐有趣。人物也非常活泼生动。其中一个《玻璃博士》刻画一个发疯的流浪汉,让这个人物讲出了许多搞笑但富有智慧的话语。从这两篇作品来看,就知道作者是个博学多闻而幽默有才气的作家。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有所谓的电影爱好者》

12月7日《中国报》“老之将至” 有一天,听电台访问两个影评人,主持人说:电影观后感是主观的,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都没关系。我听了觉得很不高兴。更可恶的是两个影评人竟然同意。我觉得这种论调在电影鉴赏里特别普遍。试问,如果有人说:阅读也是很凭个人口味,无所谓好书与坏书的;会不会引起更多人的不满呢? 我想了想,觉得不愿意评论电影的人大概可分成两类,以下试论述之: 一,息事宁人的无所谓者。这类人,对电影不太重视,只当电影为肤浅的娱乐工具。其实,他们对自己没有要求,觉得电影不会给与任何有价值的精神提升。所以,当听见有人尝试评论一部电影时,他们就说:没所谓啦,没所谓对与错,没所谓好与不好,只有喜欢与不喜欢。我想对这类人说:你自己不求上进,就不要认为其他人不会从电影里有所收获。表面看起来,你心胸很广阔,能包容所有的意见。其实,这是没有立场,没有判断能力而已。 二,懒惰的有所谓者。这类人,对电影是有要求的。可是,他们认为,艺术都是主观的感官享受,产生的情感愉悦是不能辩说的。当听见有人尝试评论一部电影时,他们就说:都对,都好,喜欢与不喜欢都成立。我想对这类人说:你应该努力向上,因为还有很多喜爱艺术的人同时也会分析与判断。懒惰的有所谓者或许不能判断,也或许不愿意判断。不论是何者,我都觉得:对艺术作品做整理、分析与判断,不但不会破坏原有的美感体验,反而会将个人的主观体验提升到普遍的客观经验。 艺术评论为何存在呢?就是让鉴赏了艺术作品的人,可以自由地辩论。但是,我必须做出一个说明:好坏能争论,口味不分高下。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没错,对于一部好的作品,你可以说,你不喜欢。比如说,我不喜欢鬼片,所以即使是一部好的鬼片,我也不会喜欢。可是,关键是,我能跟认为这是一部坏片的人争论,坚持说这是一部好片(排除个人的喜好)。同样的,一部我喜欢的电影,或许是一部烂片。比如说,我特别喜欢某个演员,所以即使他拍了一部很烂的电影,我还是可以始终如一地喜欢他。关键是,即使我再喜欢这部电影,我也得赞成这是一部烂片。 无可否认,艺术作品的模糊与抽象,让争论变得很困难。艺术不像科学,有理性与逻辑可遵循。我只能说,对艺术有要求的人,不断自我提升的途径就是:不断鉴赏,不断判断,还有不断争论。只有通过这样的实践,自我的审美能力才会提升。当然,你可以说,我不喜欢,没有人可以强迫我喜欢。但是,请你理智地分析一下:为何你不喜欢,是不是你个人口味,是不是作品不好,哪里不好,怎样不好。最重要的前提是:在宣布艺术作品是主观感受之前,请先用脑袋理性分析一番。最要不得的态度是,或者没有要求、或者因为懒惰,而拒绝了甚至阻止了作品的争论过程。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写作/老之将至(专栏) | Leave a comment

《雨》—–露出尖峰

重读、认真读、仔细读这本黄锦书最新的短篇小说集,才发现了作者的厉害之处。 相比之下,我的《说不出爱》是那么拙劣。我一心想要留住逝去的时代,把已经式微的社会现象和产物写在情爱小说的背景里。看看黄锦书的一系列以胶林为背景的故事,不刻意但自然地在细节处着墨,才是高招啊。这也让我想起了海明威说的,写小说要像冰川上的雪山一样,只露出一点尖峰,大部分都隐藏在水底。我就是那个袒露全身,深怕读者不明白,其实是自己太愚笨的低级写手。 另一个让我惊艳的是,作者讲离奇故事的本领。像《归来》和《小说课》存粹是一个个故事轮流上阵的形式。我近乎半年前的作品《野蛮纪事》其实也是类似的形式。(也不知道是否潜意识地受影响了)同样的,相比之下,黄锦书的故事更离奇,也因此更丰富了。 还有很大部分的作品,让一些离奇的意象埋伏在故事里,形成魔幻写实的效果。但是,我觉得,如果不是一系列的作品(“雨”系列)的互相支撑和注解,有些意象和符号,让人搞不懂。像那只在屋檐之下的秘密小船,到底什么意思?是否不必有明确的所指,含糊的意象和符号本身就在小说里起了作用? 黄锦书著;宝瓶出版;2016年5月26日初版一刷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