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真是了不起,创造出一个这么丰富多彩的神魔世界。这个世界是参杂了佛教和道教的人物与故事。思想上则除了体现这两宗教的哲学之外,还综合了儒家的哲理。因此,一个充满了魔幻神奇色彩的世界,其实是由严肃的宗教哲学思想作为底蕴支撑着的。这么既有趣味性,又有严肃性的结合,谁能说不了不起呢?
但是,我必须承认,我不能完全体会到《西游记》的美妙之处。首先,在于我缺乏对佛教和道教世界的了解。我想,很多宗教俗语如果我能掌握的话,我就不会只是对《西游记》的这部分只是朦胧的认识。另外,就是在于我在很多文字上的限制。书里头有大量的禽兽,植物,地形,武器等等的名词;还有大量的修饰人物装扮,打斗动作,建筑装潢等等的形容词都是我不认识的。这个部分,我也只能大概的阅读。
大学时期第一次阅读这本四大名著之一时,其实是有点失望的。因为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在赋兴上。比如对于一个山势的赋兴,对于一间建筑的赋兴,对于一个花园的赋兴等等。这部分都是连绵的词汇,没有情节可言,是很枯燥的。另外,每个小故事都脱不了同样的格式。首先是对一个新环境的比赋,然后就是唐僧和孙悟空的对话(总是师父担忧,徒弟安慰)。接着就是灾难的出现——魔怪的出现(或许直接现身,或许卖弄诡计)。把玄装捉走后(有时候连八戒和沙僧一起被捉),孙行者就要跟魔怪打斗,就是打斗的大篇幅比赋。通常,大师兄都是打不过的,就要想办法求救,搬救兵。最后,魔怪被收服,小怪被诛杀,魔巢被焚毁,师父被解救,救兵被答谢以后,大家就继续上路。这种格式在81难(四师徒西方求经必须历经81难)里占了大部分。而且,有些事物,书里不断的重复。像孙悟空的身平经历,就几乎每几回就描述一次,都是大师兄对魔怪炫耀自己的事迹。还有,故事情节也总是重复讲述,比如孙悟空搬救兵的时候就要把事情经过讲述一遍。
但是,这次重读,我是比较能够欣赏《西游记》了。赋兴的部分,确实还是很枯燥的。有时候,我甚至就跳过这部分不读。但是,对于重复的部分,我发现作者总是能够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重述。能够在每次重复里,做到不完全重复,作者也算技巧高超了。这次重读,我就学会欣赏每一次的不同之处。至于故事情节有一定格式,我觉得这是过去对《西游记》的误解。其实,要说它有格式,当然也不错,就是一个历险的大概格式。但是,在四师徒每次遇难里,其实都是有不一样的细微变化。而读者就应该在这历险的格式里去体会作者创造的情节变化的趣味性。
最后,我还想再提的一点是《西游记》里的人物个性。其实,读下来,我发现作者在这方面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大量的文笔花费在赋兴里头。情节里也没有显示过多的人物个性,人物个性也变化,发展不大。但是,我却发现,作者能够用几笔就非常传神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孙悟空的刁钻古怪,猪八戒的惰性好色,唐僧的正直虔诚,都在几笔之内就让人印象深刻。
总的来说,你问我,我喜欢《西游记》吗?我会说,喜欢。但是,我不太可能再把它拿起来重读一次。即使如此,我还是会觉得这是一部了不起的小说。因为,里头的内容是缤纷多彩的,思想也是丰富渊博的。只是,我无法都体会到。这不是《西游记》的问题,而是我的局限。我想,能够让读者确认到自己的局限性的书籍,不会有很多 ,就是那些称为“名著经典”的书籍。
吴承恩著,(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