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

《判决》

1,无理取闹而粗暴的父亲形象那么鲜明。

2,前面的美好气氛,来到父亲的出现,突然的转折,那么有张力。

《变形记》

已经听过太多次了。所以一点都不震撼。但是,卡夫卡还是可以用很简单的文字,就捕抓到那些荒谬的小瞬间、小片段、小情绪。让人读了想发笑,却又有点悲凉。这种氛围,即使在现在的电影和其他艺术里,一直还在延用。本来,我也没有特别感受,因为太一般了。可是后来我想,如果变形记就是鼻祖,卡夫卡真是太神了。

《审判》

1,卡夫卡的开头总是立刻让你进入状况。

2,用最平淡的文字去描述最反常的状况,真的就是最荒谬了。

3,大段的文字,是很能说明作者的才气。但是,不好读啊。

《城堡》

1,昨晚决定今天完成。是结束,没有完成。不想拖下去。反正都没有认真在读。我只是在苦恼,是不是对长篇大论有恐惧感?有阅读障碍?比如《追忆逝水年华》和《我是猫》?也不是啊。有些好读的作家,写得很长,还是很流畅的。问题就在这:流畅。而流畅就是逻辑性强。我只能流畅地读逻辑性强的文字,是我的局限吗?

2,卡夫卡不像普鲁斯特那般啰嗦。是的,啰嗦也是很难消化的。卡夫卡的长篇大论是跳跃性很强的。没有连贯性。根本跟不上。尤其对话。为什么都那么难以理解?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水平。怎么上世纪两个最伟大,影响最深远的两个作家(卡夫卡和普鲁斯特),我都读不下去?我是不是太肤浅了?按照逻辑思维,就太肤浅了?看到没有空白的页面,就厌恶而抗拒了?如果把一大段非常几个比较短的,我会不会比较乐意读下去?可是,像石黑一雄,我就读得很轻松啊。关键在于,我跟得上他的思路。

3,卡夫卡的太离奇了。讲的是疏离和荒诞。所以,怎么可能有亲切感呢?都不是情感上的连接了。我说的是读者和作者之间。

4,一个肤浅的看法是,这些长篇大论都是用才气冲出来的。当然是天赋。可是,没有经过雕塑,就很不精致了,不是吗?人物的发展、情节的线条、气氛的营造,全都混在一起,完全靠一口气完成。这样的作品,只能靠读者自己去理出一个框架出来。这样的作者,才不管读者看得懂看不懂,看的爽看不爽,继续看或放弃。

《致父亲的信》

1,明明在文字创作上,是很自信的。为何在现实中却夸张地如此自卑、懦弱呢?太难理解了。是不是正是这种矛盾的内心,在创作上呈现了非理性的风格?那种不按照规则出牌的情节,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人物,和没有理性沟通的对白,都是出自于一个作家对一个父亲的惧怕、忍受和说不清楚的内疚吧。这个内疚,我也不明白。似乎对于施虐者的忍受或者宽容,就会连带出现内疚。而内疚就是一切矛盾的起源。明明理智分析,又情感上摆脱不了。想要反抗,又始终退缩。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