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有些作品,有个非常突出的点子,或许是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或许是一个转折。像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开头。我特别妒忌这些创作者,为何他们能有这样的灵光?

一个妇女,有一天驾车经过路边三个废置的广告牌,突然有个想法。没多久,三个前后排列的路牌呈现了三句话:“RAPED WHILE DYING”,”STILL NO ARRESTS?”和最后的”HOW COME, CHIEF WILLOUGHBY?”

电影的前半部就围绕这三个广告牌,铺成背景。而作者继续展现他的功力,让情节里有两个违反一般常态的状况:一,被责问的警官并非坏警察,反而是一个受下属和市民爱戴的好警察。再加上警官竟然是个癌症末期患者。这打破了一贯的一个受人厌恶,一个受人同情的对峙的张力。但,双方都惹观众同情,反而增加了复杂性。二,受害者是妇女的女儿。其实,两母女的关系非常恶劣。这打破了一贯的一对好关系招来横祸的张力。跟前面一个情况相同,母女关系紧张,反而让观众不知道是否同情还是厌恶。以上两个饭常态的故事背景,让人非常期待,情节会如何发展。

就在电影的中段,来了一个意料不到的大转折:患癌症的警官自杀了。

这部电影的后半部没有前半部那么精彩,但也算完成得没有瑕疵了。但是,整部电影就缺少了“自然干净的线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太多没有必要的枝节(比如妇女跟前夫的关系,前夫的新恋情)。还有就是尝试把所有的线条都牵连在一起,反而有点牵强了(比如起火烧广告牌的是前夫)。

幸亏,最终杀手逍遥法外。这才弥补了太牵强的缺陷。当观众以为,杀手这么巧就被另一名警察偶遇了的时候,剧情一个急转弯,说搞错了。这才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就是这么奇怪,电影是虚构的,可以发生任何事情。但,有的时候,太多的偶然性,会让观众觉得,失去了真实性。电影让这条线悬着,增加了未决的因素,反而更接近真实世界了。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