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集子收录的16篇中短篇,都是张爱玲创作于43年至45年之间的作品。当时,她才是个20出头,不到25岁的青春少女。这让人很惊讶!不是因为她文笔的成熟老练或对小说形式艺术的成熟驾驭,虽然她确实达到了;而是她对世态炎凉的掌握和看透,不应该是一个正处妙龄的少女应该有的。只能说,她成熟得比一般人都早,早得太多了。
张爱玲的作品也是脱离不了她所处的时代。她的主人公都是日战前后,上海或香港背景下的人物。读着这些作品,我脑海中浮现出鲁迅的影子。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文化,礼教对人性的约束与摧残的认识,跟鲁迅的作品是一样的。但是,鲁迅处处显露出批判的精神;而张爱玲则是冷眼旁观的。《金锁记》里的七巧就是一个象祥林嫂一样的悲剧人物,她们同样是中国礼教的牺牲者。不同的是,鲁迅带着同情的眼光,批判的笔调,揭发传统礼教的残酷之处。张爱玲则对七巧更多的是试图认识,了解,然后感慨人世的悲凉: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1如果说已经超过了40岁的鲁迅仍然象小伙子一样血气方刚的话,那才20岁的张爱玲的心境已经非常苍老了。
张爱玲的这种心境或许来自于她对生命和生活有了很透彻的体会,而这种体会进而让她感到非常无力和悲观。《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对梁太太势力,虚荣,陈腐的个性刻画得入木三分。张爱玲的悲观不是表现在这个人物身上,而是那个纯洁,善良的薇龙身上。本来洁身自爱的薇龙在那个上流社会的环境里,也无可奈何地随着沉溺和堕落。为什么呢?张爱玲说,因为人性本来就带有堕落性。张爱玲没有绝望,更不反抗,却只是淡淡地叹了口气:那凄清的天与海——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不能想,想起来只有无边的恐怖。她没有天长地久的计画。只有在这眼前的琐碎的小东西里,她的畏缩不安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休息。2
她的这种悲观的苍凉的人世观更体现在她的爱情故事里。20岁的少女,应该是对爱情充满憧憬和浪漫想法的。可是,象《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爱情并不是甜蜜的,而是在现实的种种约束底下充满瑕疵的。爱情在她的笔下并没有象童话般美满,而是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变得空虚和荒凉。过去的爱人变老了,而他对自己的妻子却连老的痕迹也是无动于衷的:的确,是很见老了。连她的老,他也妒忌她。他看看他的妻,结了婚八年,还是像什么事都没经过似的,空洞白净,永远如此。3《留情》里,一对老夫少妇配反而有了真的感情,是比较有平淡的甜蜜的,可是却也常常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心经》小寒倒是像个青春活泼的少女应该有的天真感情了,可是却是段畸形的父女恋。看来,张爱玲的笔下就是写不出公主遇上王子的美丽童话了。最经典的《倾城之恋》最能体现她的风格。在盛世里,男女之情都是世俗的,反到了乱世,人们才能看透一切,找到了真情: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的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能够他们一起和谐活个十年八年。4可是,这真情的寻获,代价是那么的巨大:香港沦陷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5因此,人人看见了一段佳话,张爱玲可感受到了佳话背后的苍茫。
我不能说我没有被这本集子里的文笔折服。但是,更让我震惊的是透过作品所反映出的人世悲观。我不认为这是消极的。至少,将这种悲观表达出来,就已经是积极的做法。我反而钦佩她对人世彻底的看透的功力。只是,我也不得不怜惜张爱玲。还是那句,她成熟得比一般人早,早得太多了。我想,这是天才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们比一般人看得透,在很年少的时候。
张爱玲著,陈子善主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1次印刷
1,175页
2,300,301页
3,79页
4,2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