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乡愁”

“唐诗宋词人文解读”网络课程期末考试试题解答:

乡愁的产生,来自于离别后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是外在地理性的,也可以是内在心理性的。

先说外在地理性的距离。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岭外音书绝”,“凭君传语报平安”说的是古代交通不便与资讯不发达,一旦离开了家乡,就很难得到家里的消息。在今天,这种情况已经逐渐消失了。当然,一些比较贫困的地方,还是得不到现代社会的设施,还是面临跟古代一样的情况。比如那些离别家乡到他乡去淘金的外劳,仍然跟自己的家人分离。再比如富强国家的士兵到国外去打战,依然还是会害怕回不了自己的家。但是,今天的外劳与士兵都能通过电话,网络联系家园了。总体上来说,今天社会的交通与资讯跟古代简直是天差地别。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已经缩短太多了。而且,这种距离还在不断缩减。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否已经缩短了呢?我觉得也是的。随着交通与资讯的发达,人与人接触的机会也提高了。这有助于打破过去因为隔离产生的各种文化,语言,肤色等等的误解与差异。而现今社会,包容多样性的求同存异的理念已经成为各宗教,种族等等群体的追求目标。“故乡”之所以是精神家园,是在于归宿感。当人类的精神包容性已经不断扩大时,“故乡”的范围也随之展延开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古代或许只是一种期许,但在现今社会已经成为现实。

再继续谈心理距离。随着地理性距离的缩减,人们心理性的距离也逐渐消失。在交通与资讯非常落后的古代,或许从一个乡镇到另一个乡镇,也可以算是离开了家乡,也会引起乡愁。比如许多唐诗说的乡愁,也只是发生在中国本土内。“小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可能就不会发生在今天的中国人身上了。今天的人,坐上一辆飞机,飞行一天,就已经绕了地球一圈。或许,对出国行旅频繁的人来说,“故乡”不再是城市的概念,而是国家的概念了。“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再发生,因为地球缩小了,从而在旅人心理上也没有了“阳关”。

会不会有一天,人类能够更跨出一步,离开地球呢?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一样,到时候,人类的“家乡”不再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洲了;而是整颗地球,甚至太阳系。我觉得,我们能够说,人类走得再远,也会回头看望自己的起点。但是,“乡愁”的浓度会随着人类发展的脚步,被冲击得越来越淡薄。我很喜欢王昌龄的《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首诗的眼界是开阔的。可以说,诗人就已经跳出了古代的地理概念,把明月当成一个参照系,把地球当成了“家乡”。不论去到哪里,人类始终共享一个宇宙。“家乡”不再是自己出生,起步的源点;而是自己成长,探索的远处。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