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红楼》——旧体验新感受

两个星期前,coursera的台湾大学开的《红楼梦》课开始。听了两个星期的课,收获不浅。为了做作业,就再拿起这部经典第三次阅读。有人说,经典就是每次阅读都有不同体会的佳作。我同意一半。经典并没有魔法,一点不神秘。我的《红楼梦》放在书柜里,只会越来越泛黄,不会变出新的字句来。之所以每次阅读都感受不一样,只因为读者自己改变了。这一次阅读,我特别激动, 因为读懂了之前不懂的东西。但是,还是很多部分只能草草略过,比如关于建筑,服饰等等的描绘。我不是生活在清朝的贵族家族里,不懂这些情有可原,再者,读不懂也不会有损对作品的了解, 所以也算了。可是,《红楼梦》里的诗词部分绝对是重要的, 我似懂非懂地读着,心里就觉得不妥甚至惭愧。目前自己的水平就到此,也强求不来,只寄望于未来自己能够再长进了。

课程的作业要求还蛮高的。我虽然觉得有点压力,但其实是欣喜的。借助于这次机会,我刚刚把《红楼梦》前八十回读完了。接下来,我决定认真对待作业。下面是第一次作业的一部分,要求学生把过去《红楼梦》的阅读体验说出来。我记得第一次阅读真觉得这部经典结构上很新颖。但是,下面的衍生论点其实是这次阅读才细心体会的。

很多年前阅读《红楼梦》时,首先被作品的结构吸引。在《红楼梦》里,故事里是包含故事的。确切地说,就是女娲补天用不上的一块石头在人间经历了一番以后,在自己身上记录下了这段历程,名为《石头记》。而空空道人把石头上的字撰写成一本书,叫《情僧录》。曹雪芹又加以增删,名书为《金陵十二钗》。读者在读的《红楼梦》,就是故事里《石头记》的故事。可是,《石头记》就是我们手中的《红楼梦》。这有点后设小说或者元小说的味道。但是,这种作者醒觉性极强的后现代主义技巧只出现在《红楼梦》里前两回。

我觉得更精彩的部分是,作者又运用了中国神话故事,中国宗教观念和中国文学传统叙事的融会结合来陈述小说的整个结构。第一回就把一层层的结构铺垫得紧密完善。先是神话故事女娲补天,顽石,一个和尚和一个道士这一层。接着是太虚幻境,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带有佛教和道教意味的这一层。然后就是曹雪芹与《石头记》后设小说这一层。最后一层才是占主要部分的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等人物在人间的故事。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就让我看到了《红楼梦》整部小说的复杂结构。而两个主角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故事就是佛教的因果轮回观念的具体阐述,作为全书的开端,也暗示了小说的整体内涵与终结。

而每个不同的层次之间并非完全隔绝。比如癞头和尚和跛脚道士既能游于仙界,也在真实世界里出现。像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跛足道士出现在贾瑞家,给了一面镜子贾瑞;二十五回《魇魔法姐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癞头和尚和跛足道士一起出现,替宝玉除魔,也救了王熙凤一命。出现在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似乎是仙,又个个影射具体有肉身的实在之人。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里秦可卿去世时到王熙凤梦里临别赠她几句话,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里晴雯也是到宝玉梦里说了再见才走,都暗示说这两个女人就是十二金钗里的其中两个,死了反而是脱离了尘世回到仙界去了。 这就让最后一层贾府里的人物与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性情既真实可信,却又被蒙上了一份模糊的寓意。林黛玉的爱哭,敏感,小气既很像个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又让读者觉得这种精神敏感其实已经过分夸张。或许,林黛玉的性情是隐藏的寓意,即那棵投身来还恩的仙草。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钗》中,宝玉跟黛玉在屋外碰见,宝玉以为她又闹脾气了,就哄起她来,可是黛玉刁蛮地不肯低头,宝玉说了一句:“你放心。”这句话既像一个人间情人对自己心上人说的话,也像一块仙界的石头对一棵仙草说的话。因为这“放心”其实是佛教里叫人放下的意思,乍看之下好像神瑛侍者劝绛珠仙子放下包袱,让纠结的情缘就此解开。但是,才十五岁不到的少年,怎么可能说出这么富有禅机的话来呢?后来宝玉补充:“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这让“放心”这句话又非常有真实性,是在叫黛玉放宽胸怀,不要担忧与郁闷。黛玉既震惊又感动,也不知道是哪一层的含义触动了她。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身份可以是贾府里的表兄妹,也可以是仙界里的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其实,人间与仙界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因此,复杂的结构通过神话故事与宗教内涵陈述得有想象力又奇幻多姿。再加上整部《红楼梦》里充满中国诗歌,对联,题词等等传统文学形式,让我体验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