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人生智慧》——色与空的转化

接下来我会花点时间阅读宗教方面的书。我选择先从佛教开始。这本《心经的人生智慧》是我在中国留学期间,一个教授(教宗教哲学课)给我的。

《心经》里最出名的几句话,就是这四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觉得,唐僧真的翻译得太好了。十六个字就把佛教里重要的思想理论讲完了。这四句话看起来互相矛盾,其实照字面意义来理解,真的自相矛盾。其实,问题在于,我们必须先把几个字的定义搞清楚,才理解它们的内涵。简单点说,这四句话说的是所谓世界万物的形成都有原因。而形成以后的事情万物不是处于静止状态的,而是不断地随着内在的变化而继续演变,然后消亡。所以,表面看起来一个事物成形了,其实它会继续起变化,然后消亡。消亡了的东西也不等于就什么都没有了。随着新的条件的聚合,新的事物又会再诞生。因此,“色”与“空”分别就代表成型时和消亡时。这四句话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只看见表面的“色”与“空”, 而应该清楚知道它们之间是互相转化的。

我觉得,这四句话很有意思。因为,唐僧玩弄文字,让简单的意思变得玄乎。这其实也是文字艺术的魅力。佛教的这层思想内涵也是很有道理的,很科学,很理性,很现实。

但是,我觉得,从这个角度出发,佛教却发展出相对主义。至少,在书中,这位法师就这么说:世间上的垢与净是随人而异的,因为人们的观念认识不同,此以为垢,彼以为净。美丑,好坏,有价值无价值也都是如此。1这种相对主义是危险的和不实际的。所有的价值观都是相对的,不具客观性,这当然没错。可是,人应该拥有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尤其在道德价值上,如果把对与不对, 善良与邪恶,是与非都等同对待的话,就是非颠倒,黑白不分了。再说,佛教自己本身也有自己的处世道德, 比如戒律就遵循一定的价值。知道世间价值观是相对主观的没错,但是不能因此而觉得没有必要设立自身的价值判断。

接着,我也非常反对法师说的不能把“我”看成是绝对的。法师认为因为执我的关系,于是就特别重视“我”的思想,“我”的见解,2是不正确的。这当然首先是从所谓的色不异空出发,把“我”理解成是一定的因缘聚集才成型的暂时状态。然后,又从相对主义出发,觉得从“我”出发就忽略了其他人的角度与立场。这是本末倒置的。因为,“我”才是最重要的成分,别人的利益应该首先建立在“我”的身上。再说,我觉得,没有所谓的“无我”状态。没有了“我”,其他的一切都不存在也没有意义了。只要“我”还活着,即使已经出家,也还是以“我”存在着的。

我想,这本小册子或许没有把佛教的道理讲完,讲清楚。但是,就这本小册子而言,我觉得佛教虽然有道理,但是却很片面。人生,世界是个绵延不断的过程。这个我赞成。但是,人活在世上,就需要割裂这个延绵连续的过程。否则,就会陷入虚无主义中。虽然有人说,佛教也是讲究修行的。但是,说到底,佛教的修行是要我们看破,要我们成佛。这至少跟我的人生价值观有出入。我觉得,人的欲望未必是坏事。它可以是一种动力,让人活得有意义。色与空虽然都是暂时性的,但是我们活着,就要活得有意义。生的时候知道有一天会死,是为了让我们更珍惜生命。生的时候不断提醒自己有一天会死去,甚至以死作为目标,这就本末倒置了。

济群法师著,苏州戒幢律寺印赠。

1,59页

2,68页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