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礼”的看法

我尊重儒家思想,因为我觉得任何不危害他人的思想学说都应该拥有言论的自由和应该被尊重。但是,我无法完全认同它。这与我个人的世界观与道德观有关。所以,下面我将按造自己的道德理念批评孔子所说的一些话。这不代表我反对儒家思想,只是我不会遵从孔子的话来处世待人。除非,我误解了孔子,那就只是我的浅薄而已。我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是,在还没有被纠正之前,我只能说说自己所理解的《论语》。

首先,我还是蛮赞赏孔子对个人的尊重。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我读到那些讲究个人道德是个人自己的事,不受外在环境,第三者所影响的句子时,我是非常认同的。比如《论语》第一篇的第一章就说了:“人不知而不愠。”甚至于,孔子也说了社会公众给与的名号和荣誉都是不重要的东西。就是这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看起来,孔子认为修养是自己的事,跟别人的肯定与评价都没有关系。可是,后来我读到了这句: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我就知道,孔子并不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他还是在乎自己的名声,在乎自己离开世界以后所得到的评价。本来我有点失望。但是,仔细想想,其实也没什么好遗憾的。说到底,孔子还是讲究群体利益的。他所持的道德观与社会群众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他认为个人应该遵从一定的道德价值,但是这种追求的目的还是在于能够将个人的价值实践在社会,群体的理想上。这种理念在孔子对“礼”的阐述里更透彻。

“礼” 是一种仪式。仪式的存在就在维系社会,给每个人一定的规范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孔子也说:“礼之用,和为贵。”,所谓“和”就是人与人之间呈现和谐从容的状态。当然,作为一种仪式,社会礼仪是有存在价值的,否则社会就会一片混乱。但是,孔子的太讲究礼仪,就显示了偏重社群过于个人。“克己复礼而仁。”就是放弃了个人的私欲(私欲可以是丑陋或者是善良的),以便人人和睦相处,社会安宁。社会礼仪是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而改变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礼”只是一种外在形式,没有必要太讲究。比如“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所体现的是当时的“礼乐”,在今天的社会来说一点意义也没有。我觉得,重要的是个人的信念,至于形于外在的“礼”只是其次的仪式。

当然,孔子也不是纯粹外在形式的崇拜者,他讲究的是通过“礼”所体现的个人的恭敬的品德。比如“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和“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里,一个人的行为是通过“礼”而达到孔子所谓的君子的高尚品德。 但是,我觉得奇怪的是,难道个人内在的道德品德就一定要通过“礼”来表现吗?相反的,没有根据一定的社会礼仪,就代表个人内在并不恭敬了吗?我觉得孔子过分讲究“礼”,以至于遵从儒家思想的人会太苟泥于社会礼仪。当一种社会仪式已经被时代淘汰了以后,孔子仍然觉得可惜:“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我觉得这就太过头了。

同样的,“孝”也跟“礼”有关系:“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我个人是个不赞成在葬礼上花费的。我觉得一个人死后,所有的仪式都只是活人的事情,跟死者一点也没有关系。这种只是满足活人的葬礼和祭祀的礼仪,真能表现“孝”吗?庄子鼓盆而歌里面对死亡和死者的态度,是我更推崇的。

我在读到以下这句时 ,感到非常震惊:“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认为,为了达到“和为贵”,父亲和孩子之间甚至可以对外人隐瞒彼此的过错。这种只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思想,是抛弃了个人道德是非标准的。

最后,我想要谈谈这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不认同。时代总是在前进的。我并不是说,过去的就应该遗弃。可是,我们应该看重的是前面,未来。把注意力放在过去,所以孔子就认为告朔之礼不再实行很可惜。过去先人们高尚的品德,优秀的思想应该被后人记住。但是,每个人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我们的世界在未来会面对怎么样的改变,个人应该怎么样适应和调整。比如说,资本主义已经是不可能被抛弃的经济制度,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利益与个人道德的关系。再比如,个人自由的尊重已经被世界视为人权的天赋,我们就应该重新思考个人欲望与社会和谐的关系。还死守着孔子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克己复礼”就非常不合时宜了。当然,这种思想还是应该被现代社会所尊重与接受的。至于,个人是否遵从孔子的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