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电影/观后感想

Elena

一部很写实的电影。可是,情节没有新意,太简单,所以有点沉闷。 Elena曾经是个护士。她在医院认识了现任的丈夫。平日里,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而他给与她富足的生活环境。 Elena有个儿子。这个儿子不务正业,有两个孩子,住在一间简陋而狭窄的组屋里。Elana常常带钱给孩子,非常宠爱他。她的丈夫很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有一天,丈夫到俱乐部游泳时,心脏病发作。丈夫的女儿此时才出现。女儿已结婚,但没有孩子。父女之间关系不太好。但,跟Elena一样,他无条件爱自己的女儿。 Elena一直要求丈夫出资支持孙子的教育费。可是丈夫不愿意。 丈夫出院后,依然依靠Elena的照料。这天,丈夫要写遗嘱。他也坦白对她说,会把大部分的钱留给女儿。Elena竟然特意给他错误的药丸。丈夫一命呜呼。 律师说由于死者没有留下遗嘱,所以所有的财物与房产都在Elena和女儿之间平分。Elena拿走了全部的保险箱的钱,给自己的儿子。 最后,Elena的孩子一家甚至住进了丈夫留下的这间豪宅。 之所以说电影写实,因为女主角在丈夫和孩子之间选择了孩子。天下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无限的包容。即使孩子没有出息,或者为非作歹,父母亲都不会舍弃孩子。其实,男主角也是无条件爱自己的女儿。两夫妻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存在。电影结尾有点坏结局的意味,更加加强了写实的意味。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鬼点子多、不安分守己、喜欢挑战权威的人,会很受群体的欢迎。因为每个人内心其实都有一定的叛逆精神。但,这种不墨守成规的人是体制的敌人。我们东方也有一个典范。不就是那只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吗? 如果我还是二十多岁的青年,或许这部电影会让我血脉偾张。主角是个从监狱里被送来鉴定是否患有精神病的男人。初来乍到,他立刻挑战病院的各种规矩。为何要吃药?为何不能看电视?为何没有自由?为何制定下来的规矩就不能改变?他尝试让病友们学会争取自己的自由意志。他教他们赌博、带领他们潜逃来一个一日游、还让他们不顾一切地狂欢开派对。当然,他成了他们的领袖。大部分病友不敢反抗体制,却佩服这位胆大妄为的领袖。我应该也会喜欢这样的人。年轻时,谁不曾狂妄、爱捣蛋、为反抗而反抗? 但是,我已经四十岁了。我明白一个体制需要一些约定俗成,才能让体制内的群体平稳发展。太多的自由,没有体制的约束,会照成混乱。也是危险的。年轻人或许不怕冒险。但有了一定阅历,甚至吃过亏的中年人,或许就会珍惜保守、稳定,甚至沉闷的体制规矩了。所以,当其中一名病患因畏惧惩罚而自杀身亡时,我不独独归罪权威。病患是自愿交出自己的自由,当然也应该遵守规矩了。突来的自由,对一个精神病患来说,变成了承受不来的负担。 但是,我还是同情那个大闹天宫的孙爷爷。毕竟,他为天庭增添了一抹异彩。少了这场胡闹,天上人间都显得那么无聊。因此,当病患的精神领袖被捉去“整治”时,大家都议论纷纷,说他成功逃跑了。这一点幻想,就是叛逆者留给平庸大众的一点精神安慰与支持。 最后,叛逆者或许自我牺牲了。毕竟个人的力量有限。体制还是有强固的基础的。但,他打破了一扇铁窗,让新鲜的空气流进死寂的病房。这一点精神刺激,足以让他成为我们的英雄。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芳华

有些电影,你看完了会觉得遗憾,因为原本是一个好的故事。换言之,导演拍坏了。《芳华》就是这样的电影。 读了很多以中国近代为背景的小说。坦白说,有点审美疲劳了。当我知道《芳华》又是一部关于70年代的电影时,就期待严歌苓(编剧)和冯小刚(导演)能以独特的角度,来说又一个文革的故事。 影片的前半部,确实给人惊喜。这是一部讲述一班文工团(在军营里做文艺表演的军人)的电影。虽然背景是文革,却没有一贯的悲伤和压抑的情绪。故事情节以几个主要角色之间的互动为主轴。主题与其说是讲述文革,更像一个关于青春少年的故事。像少年男女之间的青涩爱情、少年之间幼稚但残忍的人际摩擦等等。但是,你还是可以从电影里窥探到文革时期对人性的压抑。像爱情是被克制的、甚至被认为是污浊的东西。但,电影前半部洋溢着青春的朝气,跟一般描述文革的小说或电影很不一样。 可是,电影的后半部令人失望。最大问题是,电影的结构零散。男主角和女主角都离开了文工团。故事情节在男主角所处的战争前线、女主角所处的军事医院和文工团之间跳跃。有时候,不同场景之间的衔接显得很突兀。电影前半部的明确主题,已经不见了。 很可惜的,电影的尾部也不好。为了凸显年轻时代的美好,几个角色在改革开放以后,都过得不愉快。我觉得这不真实。应该会有人能够适应,并快乐地跟上时代。真实世界中,缅怀年轻岁月的人,还是占少部分的。而这类人,很多就是搞文艺创作,或者对文艺感兴趣的人。所以,编写剧本和拍电影的人,自己非常珍惜已经逝去的芳华,就以为大家也都如此。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Purple Rose of Cairo

有创意的形式,会丰富内容主题。Woody Allen的这部电影,就是让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典范。 Cecilia是个平凡的餐厅服务员。她的丈夫也不爱她。她唯一的热情就是电影。当她在现实生活里感到苦闷苦恼时,她就踏入戏院,让自己沉浸到虚构的世界里。有一天,电影播放中,戏里的角色,Tom对着真实世界的她说,怎么又是你呢?原来Cecilia已经重复看这部戏五次了。Tom从黑白的戏院荧幕走出来,成了有色有肉的真人。他还爱上了Cecilia。情节发展到这里,仍然轻松而带喜剧色彩。一个不真实却浪漫的爱情故事开始了。 另一边,Tom的原型,真实演员,Gil因为害怕Tom的出走会影像自己的事业,特意从好莱坞赶到这里。Gil碰上了Cecilia。她熟悉这位演员的所有电影角色,因此跟他聊得很开心。Gil喜获知音,也跟她坠入了爱河。于是,情节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既两个男人,一个虚构一个真实,同时爱上了女主角。依然是喜剧的调子,有了意想不到的冲突高潮。 既然虚构人物能踏入真实世界。导演也让真实人物Cecilia随着Tom,进入黑白的电影世界中。可是,最终Cecilia还是得做出选择。她向Tom道歉因为不能接受他的爱。她解释说,毕竟Gil才是真实的。 爱情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吗?没有。Cecilia决定打包包袱,跟Gil远走高飞。可惜,Gil已经悄悄离开,抛弃了她。Cecilia再次回到戏院里。这次,Tom的虚构世界已经落幕。但是,她坐在萤幕下,当一个观众,暂时解脱残酷的现实,沉浸在完美的黑白电影世界里。而荧幕上放映的正是一出浪漫的爱情故事。 Woody Allen消除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他让虚构人物与真实人物跟女主角发生三角关系。这个点子既有创意又好玩。电影背景是美国的大萧条时期。当时人人都陷入经济的困顿状态。可是,没钱吃饭,人们还是花钱到戏院里自娱。像女主角Cecilia一样,她在真实世界里没有财富也没有爱情。有一天,她热爱的电影角色竟然跳出荧幕来跟她相爱。我想,这是多少影迷的美梦成真。对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来说,观影最愉快的时刻,不既是已经分不清虚构与真实的区别的那一刻吗?Woody Allen其实道出了观众的美好经验。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Raw

这是一部让人毛骨悚然的电影。看完后一小时,我对食物与肌肤接触感到恶心与畏惧。(如果不是一小时后我便爬上床睡觉,内心的不安或许会延续更长) 影片开头,女主角是个乖巧文静的少女。她长期吃素,因为吃了肉会皮肤敏感。到了进大学的年纪。她的姐姐也是自己的学姐。可是,这位姐姐没有关照这位小妹妹,反而带领她勇闯疯狂放纵的大学生活。 她长期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她一直有吃肉的欲望,却碍于体质上无法接受。 电影的第一个大转折是:有一晚,姐姐为她剃阴毛,不小心剪断了中指,当场晕倒。她打电话求救以后,等待医务人员的时候,竟然压抑不了内心欲望,吸允姐姐手指的鲜血,接着忘情地啃起来。 姐姐知道了她的怪癖后,没有告诉爸妈。令人意外的是,姐姐带领她,躲在一条笔直的大陆旁,等待汽车驶来,突然冲出路面,让汽车为了避开姐姐而撞向大树。姐姐于是吸允车祸伤者的鲜血。原来,姐姐也有这种癖好。 接下来,电影继续挖掘两姐妹对人肉与鲜血的欲望。她们都同时对妹妹的男同性恋同屋感兴趣。有一晚,妹妹终于不再抑制自己的欲望,跟同屋做爱。性爱在强烈的激情当中展开。妹妹极度热情地吻、吸、舔同屋的肌肤。甚至于,同屋觉得性爱太过火了,要她停下。可是,她停不下来。最终,她只能咬自己的手臂,吸自己的血,才能平复内心的狂乱。 一波接一波的情节转折。两姐妹的关系既亲密也互相竞争。有一次,两人众目睽睽之下,打斗起来。姐姐咬下妹妹脸上一块肉,还喊说:你难吃极了!后来她们互相撕咬。当两人同时吸到对方的血时,都瞬间沉浸在欢愉中。那一刻,姐妹之间的爱与恨,通过血肉的吞噬,暴戾地纠缠。 接近尾声,最惊讶的转折上演:姐妹冲突后,还是和好了。妹妹让姐姐睡在自己房间。隔天,当妹妹在同屋身边苏醒时,发现姐姐已经杀死了同屋,还吞食了他的一条腿。 电影中不乏血淋淋的镜头。但是,导演的功力不是在于把多么反胃的镜头呈现在观众眼前。而是两姐妹对人肉与鲜血的嗜欲让人觉得不寒而栗。人吃人,是一个很违反人性的寓意。鲁迅赋予这寓意很深刻的内涵。人的食欲与性欲是最原始的本能。当这本能发生在对自身的摧残与施虐上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违和感。是吃下自己的感觉。是自相矛盾。是自我满足和自我毁灭同时发生的两难。 一部厉害的恐怖电影,不只是在感官上给你冲击,还在心理上让你感觉心悬了起来。这部电影就是这样的好片。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昨天

我年轻的时候,也这样以为:艺术家就是狂妄、任性。 这是一部实验性的电影。男主角贾宏声以真人演出。连他的父母也是。但,到底影片里有多少的真实性,没人知晓。今日,即使是纪律片,早已经模糊了虚构与真实的界限。 回到这部电影。贾宏声是个演员,父母也是。可是,演了几部商业电影以后,他突然觉得没有意思,就拒绝再接戏,终日躲在房间里听音乐和看电影。在他生活潦倒、贫困到极点的时候,他东北的父母来到北京,决定要跟他生活在一起。可是,贾宏声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愉快与感恩。他嫌弃自己的父母是农民。而他的父母也默默忍受他的无礼。但,父母觉得他的性情暴戾,是因为他吸毒了。后来,他对父亲动粗了。他的父母因此觉得他精神上生病了,让他住进精神病院里。 照我看,男主角其实就是狂妄与任性。他鄙视所有庸俗的人与事。他自觉高人一等。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亲,他也同样觉得他们平庸而瞧不起他们。虽然父母亲一再退让,他一点忏悔与感激的没有。他就是觉得:全世界都应该以他为中心。 难道,有天份的人就应该这副模样吗?有了一定的阅历,我才知道了:这是一个误解。 就看这部电影吧。即使男主角再有才华也好,他不会走得远。他的艺术旅途只会是短暂的灿烂。因为太清高,他拒绝跟世俗妥协,也就停止了脚步,不再前进。最终,他不会成为伟大的艺术家。而事实是,在影片播放后10年,他自杀身亡了。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Peppermint Candy

这是一部关于堕落过程的电影。述说方式是从结尾,男主角自杀开始讲,然后时光倒流,逐渐追溯到他非常单纯的青少年年代。Yong-ho原本是个善良简单的少年。在一次班上郊游中,Sum-in主动向他示好。两人互相倾慕。后来,Yong-ho去当兵了。有一次,Sum-in到兵营找他,却没看到他。而Yong-ho却发生了改变他人生的一次事件。他被派去镇压暴动的民众。他脚中枪受伤了。他不小心开枪射死了一个少女。过后,Yong-ho当上了警察。他还非常不适应警方盘问罪犯时心狠手辣的残暴。也在这个时候,Sum-in来找他。可是,他却因为自觉不再是那个美好的少年,他拒绝了Sum-in。他反而跟另一个少女Hong-ja结婚了。多年后,他的婚姻并不美满,因为他心里还在挂念Sum-in。他也有了一个女儿。可是,他和妻子分别都搞外遇。此时,他已经从过去青涩的少年蜕变成成熟的青年。他也变成了一个心狠手辣的警察。再后来,他来到了中年阶段。他已经不再是警察,而是个生意人了。他的生意伙伴卷款而走。他的妻子和女儿也离他而去。在他人生跌到低谷时,Sum-in的丈夫来找他。原来Sum-in也得了重病,将不久人世。万念俱灰之下,他自杀了。 电影用火车轨道和火车倒头走的片段,映射人生的流程。而peppermint candy是Sum-in在少年时写信给Yong-ho时,一定寄上的定情信物。这糖果象征最纯洁的人生阶段和此时发生的爱情。这些电影桥段,用得很好。可是,我觉得故事里得人物发展有点单薄。电影从一个中年男人的潦倒慢慢追溯到人生各个阶段的关键时刻。最终认为是少年当兵时的一次意外,决定了他后来人生的方向。我觉得这过于简单化人生的历程和人物的发展。人生是由许多事件累计,也经常非常混乱模糊,而不像电影一样能够清晰被认清。艺术想要把故事讲清楚,便把事情的发展简单化,其实并不真实。因此,没有说服力。 我想,想要在一部电影里讲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太难了。看起来,好像人生由几件重要的事串成一样。一个人堕落的过程,不可能这么清楚找到源头,并归咎于几件事。电影里的火车映射时间。火车轨道可以分段分层。可是,时间是绵延的。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Lolita

Stanley Kubrik这部电影改编自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我刚好几个月前读过了。因此难免会拿电影来跟小说原著做对照。不过,其实原著的后半部是很难读的“知识型”风格,根本无法改编。而我自己也比较喜欢小说前半部的传统讲故事的叙述。因此,比较的也只是这前半部的风格了。 小说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是那些情欲的描绘。但是,不是性场面。都是被挑逗起来的性幻想或者性骚动。这部电影的剧本改编也是纳博科夫写的。但是,他在电影中注重的是情节的发展。没有了男主角内心独白。那些极度细腻敏感的情欲,在电影中转换成故事情节。比如在母亲过世后,男主角对女主角的控制欲。通过这个后父对自己女儿的过分控制,来展现类似情人之间的妒忌。 电影还是非常忠实于小说原著。但是,有一个部分,确实比原著逊色许多。当女主角逃脱了男主角的魔掌三年后,来信跟后父要钱。电影中,男主角来到女主角的家,看到了一个只是戴了一副黑框眼镜的少女。可是,在小说中,女主角远远更邋遢、更臃肿、更老态。男主角发现自己爱慕的那个青春少女,已经变成一个失去光彩的怀孕少妇。他当场是内心崩溃的。电影中,女主角依然非常年轻,两怀孕后的身材都没有多大变化。这场戏,真让我失望。 我觉得,还是文学能承载那细腻敏感的情感。电影,都太实在了,让人看到了缺点与漏洞。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