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电影/观后感想

大象席地而坐

很少见电影里出现意象作为情节串引的。而且,这个意象还非常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一开头就说了,有一只大象,坐在地上,一直不愿意站起,连人们扔食物给它,它都无动于衷。到底这只大象象征什么呢?电影中,围绕着少年韦布,讲述四个人的生活故事。每个人都被生活所困。每个人都被其他人欺负。真的一点愉快都没有。有一幕,学校副主任对少女说,有一个学生,折磨一只小猫,不为什么,就只是折磨,直到小猫死了,学生就开心了。这个小故事,很能反应这部电影的主题。简言之,生活的苦楚就像一直大象一样,压在每个人的身上,没有人能让大象站起,没有人逃脱苦难的压迫。 虽然有很鲜明的主题,连情节也很诗意,但却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为何呢?只因太不平衡了。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人物被欺负的情节。除了少年在学校被霸道欺负、老伯小狗被大狗咬死还糟狗主谩骂、少女照顾母亲竟不断被母亲侮辱、小歹徒势力强大依然被心仪对象讽刺,四个主要人物不论在什么地方,面对什么人,都是一味被欺压与被侮辱。一点快乐也没有,怎么能衬托出悲苦呢?所以,几乎四个小时的电影,看了下来,却没有给我太大的悲痛之感。 老公说,这部电影很能反应导演胡波的心境。世界对他来说,就像电影一样,一点快乐的经验都没有,从头到尾彻彻底底苦楚悲伤。这样的人,就是不正常的。所以,导演才会因忧郁症而自杀了。我想,如果我们不知道导演已经不幸去世,会不会就把这部电影当成一部失败的作品呢?现在,知道了电影背后的一写花絮,才认为,这是一部有特色的电影?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First Reformed

影片开头展开两条情节线:牧师Toller个人的故事和教徒Mary的家庭故事。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主题。Toller个人好像在经历个人的挣扎。Mary的丈夫也正陷入忧郁症。当Toller被Mary要求开导丈夫时,两条平行的清界限好像交叉了。电影的前半部分,就是在铺成这两条线的细节和相遇。 后来,忧郁症的丈夫自杀了。Toller开导Mary,并尽量协助她。Toller这时才逐渐了解了忧郁症丈夫的困境。他觉得人类严重破坏了大自然,各种迹象显示,未来的世界是可怕的。而Toller本身原来有酗酒的问题。他好像也患上了绝症。于是,已经交叉的两条情节线,在这里融合了。怎么说呢? Toller所在的First Reformed教堂正要举办250年的周庆。这个小教堂一向附属于一个更庞大的教堂机构。而教堂机构跟一个强大的商业机构关系非常密切。Toller通过死去的忧郁症丈夫,发现这个商业机构被认为是照成国家污染最严重的祸首之一。Toller在Mary丈夫的遗物里发现了一个自杀式的炸弹衣。Toller竟然决定,在250周庆典礼上,上演一场恐怖主义的自杀袭击。 乍看之下,这个故事还蛮精彩的。问题是,主角的个性变化非常突兀,不合情理。如果导演想要一个虔诚的教徒,变成一个极端的恐怖主义者,至少要表现出人物在思想与情绪上的变化。我觉得,这个教徒应该原本就是个非常热情的人。当他面临自身的人生低谷时,才会把强烈的爱转化成强烈的愤怒或怨恨。可是,Toller显然是一个冷静,善于思考的牧师。而且,在接触了各种资料显示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恶行时,导演也没有多加叙述,他的情绪变化。 总结说,这是一部不好的电影。从虔诚教徒演变成恐怖分子,看似很精彩。可是,缺少了有力的细节支撑,变成了不合逻辑和莫名其妙。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The Banishment

Alex带着妻子Vera和两个小孩,来到偏远的祖屋。有一天,Vera突然告诉Alex,她怀孕了,可是孩子不是他的。Alex非常愤怒。但他保持静默,没有跟妻子沟通。在一次跟儿子出游时,儿子告诉爸爸,有一次妈妈让保姆带孩子们出去,当他们回来时,Robert跟妈妈在一起。接着,Alex发现Robert从城里打电话来找Vera。于是,Alex相信,Robert就是第三者。后来,Alex决定要Vera堕胎。Alex的哥哥Mark帮他从城里请了医生来祖屋替Vera做人工流产。不幸的事发生了。Vera的手术成功后,她却昏迷不醒,后来去世了。Alex因此自责。Mark这时发现了Vera留下的一封信。Mark打算隐瞒Alex。而Alex带着手枪,到城里找Robert,想要报仇。幸亏,最后关头,Alex发现了Vera的遗书。真相大白。 电影一直到这里,都蛮不错的。观众期待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的结果。结果是什么呢?原来,Vera早在搬进祖屋之前,就曾经自杀,但被Robert救活。Alex并不知道这件事。Vera告诉Robert,自己跟Alex同床异梦,形同路人。她非常绝望。其实,她肚里的宝宝是Alex的孩子。但,她觉得,由于他们夫妻之间的冷漠关系,孩子就像不是他们的一样。 我觉得,结局真是败笔。或许,导演以为,Vera说的一句话“孩子是他的,孩子也不是他的”是神来之笔。问题是,电影前面一直铺成的,并不是一段已经濒临奔溃的妻子。换句话说,Vera的绝望情绪没有得到足够的陈述。或者,我认为,换另一种表达形式,比如采取非常抽象化和哲理式的说故事方式,这种“是你的,也不是你的”的概念才能成功。恰恰,电影的陈述是非常写实的。一个正常世界里的正常妇女,怎么可能会否定自己肚里的孩子呢?直到丈夫误会了,决定打掉孩子,她依然没有怜悯之心吗? 我想,导演一定以为,原来最终让Vera怀孕的还是Alex自己时,观众会大吃一惊。刚好相反,观众觉得莫名其妙。原因就在于,这个桥段,没有得到故事叙述的支持。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100 Yen Love

当女主角从休息室走向擂台时,导演选择了用慢镜头。观众立刻知道,她赢了。 结果,女主角被对手打得完全无法招架。她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台下的爸爸、妈妈、妹妹和外甥看得眼眶泛泪。妹妹自言自语说,至少挥出一拳啊。幸亏,结束前,她还是挥出了自己有力的左拳,但这无法挽回她落败的命运。倒地后,她才看到了自己的情人。原来他也来了。情人叫她站起来。她使劲所有的力气,终于站了起来。因此,女主角虽败犹荣。教练对她说,good fight! 可是,当她带着臃肿的脸孔,踏出会场时,发现情人在等她。她终于崩溃说,不想输,好想赢,赢一次也好。 在他人的眼光中,女主角已经尽力了,就值得赞许,值得钦佩。只是,当事人可不是以“尽力就好”或者“精神第一,比赛第二”的态度来面对的。当事人永远都是以必须要胜出,比赛结果最重要的牛劲,才能呈现出他人眼光里的“已经尽力”。 而输掉了的挫败与沮丧,也永远只有当事人独自承受与忍受。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The Pink Panther

大部分成功的电影留下画面、故事或者角色。很少部分的电影留下音乐。而这部喜剧片,出奇地留下一个卡通角色。 而这个卡通角色,也非常有趣。话说世界上最大的粉红色砖石有一点瑕疵。这粒大钻的瑕疵就是里头有一只看似一只豹的花纹。这也就是粉红豹(Pink Panther)的由来了。但是,分红豹除了片头致谢名单里出现之外,只在片尾更短暂地亮相而已。电影里的主要角色,是糊涂侦探、聪明小偷、美丽妻子、高贵公主和狡猾侄子。而分红钻石就是一个物品而已。给这个分红钻石创造一个卡通角色,是很大胆也很有创意的做法。本来硬邦邦而没有生命的钻石,就突然活灵活现了。粉红豹的形象在非常突出的配乐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To Kill a Mockingbird

很喜欢这部电影。应该是原著(小说)也写得好吧。 电影的主题是种族课题,蛮沉重的。尤其,无辜的黑人惨死,可恶的白人逍遥法外。而两个小孩也同样被迫面对残酷的现实。大人也没办法开解小孩,因为也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像爸爸替黑人伸冤,但敌不过白人的歧视与偏见,小孩们也垂头丧气。年纪轻轻就得面对如此顽固的不公,真是为难了他们。 可是,电影用小女孩的视角看世界,不但增加了童趣,也调和了紧张的现实状况。毕竟,小孩的内心还是天真而硬朗的。成人设法保护小孩的心灵,可是他们其实对现实一知半解,并不是傻瓜。像小女孩在学校面对同学们讲爸爸的坏话,也气愤地跟人家打起架来。再像,当白人想找闯进警局,用暴力对付黑人时,小女孩跟成人简单的对话,就阻挡了恶人的暴力。 故事里还有一条线是孩子们有个邻居,据说是杀人犯。这也是一个社会的成见。原来杀人犯是个弱智的白人成人。故事最后,他挺身相助,杀死了想要冒犯小孩的恶人。于是,小孩也明白了,凡事要互相尊重与互相谅解,才能打破社会的成见。小孩跟弱智的白人成了朋友。 电影之所以好,在于客观地反应了小孩的视角。他们对世界一知半解,带有乐观的正面情绪,也带有恐惧、气愤与无奈的负面情绪。成人的世界是复杂的。其实,小孩的世界难道就是简单的?正因为作者明白了这点,才能如此真实地捕抓到了小孩的丰富世界。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Sorry to Bother You

喜剧有时候只是为了好笑。但,有内涵的喜剧是好笑的同时,也是认真的。 而认真的喜剧,比较难的部分在于玩笑与严肃之间的拿捏。这部黑色喜剧,不算太成功,正因为玩笑过了头。 一个穷得快没钱吃饭的黑人急需要一份工作。一家电话推销公司聘请了他。有个同事教了他一个小贴士,既假装用白人口语,会让电话那头的顾客更欢喜。结果,他找到窍门,很快不断谈成生意。直到这里,每次黑人用白人的口语讲话时,都有一种诙谐的效果。显然的,电影带有反讽的意味,批判种族歧视。 电影的主要主题却是对资本主义大集团剥削员工的不人道的批判。黑人的同事们在密谋造反,要求更多的劳动阶级待遇。可是,正是这个时候,黑人被升职,到特别部门去推销“奴隶”。他一夜间致富,却背叛了自己的同事。必须说说,电影里的世界有时候是不合常理的,带有搞笑的成分。像这个世界的电视都是充满反智的节目。而其中一个电台不断播放一家大集团的广告。就是这家大集团,在贩卖现代式的“奴隶”。 接着,电影来了一个大转折。黑人被邀请到奴隶贩卖集团大老板的派对。他无意间发现,邪恶的大集团在改造人体基因,将马和人配种。这样的人马力气无穷,将取代人力,成为更有效率的奴隶。这个转折是出乎意料的。也可以说富有想象力。 可是,接着是黑人决定跟大集团抗争。他回到之前同事们的造反队伍。而结局是,黑人竟然也变成了人马。他带领一群人马,到大集团老板的家,用蛮力撞进豪宅,找恶人算账。电影就此结束。因此,这个结局充满玩笑的意味。却没带来任何严肃的意义。甚至于,观众会觉得摸不着头脑,结束得太突然,好像还有什么剧情还没交代好一样。 显然的,导演是想出其不意,来一个好玩的结局。没错,电影是让观众猜想不到。可是,除了好玩之外,难道就没有什么信息了吗?有时候,太追求好笑,就让人觉得不认真了。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Custody

电影不长,才九十三分钟。但,剧情简单。胜在气氛紧张,极有张力。 一对夫妻在法庭见面,争取对孩子的抚养权。一个女儿快十八岁,有自主权,能选择与谁见面。一个儿子写了一封信,说不愿意见到父亲。后来,法官判了孩子跟母亲住,但父亲两周一次跟儿子共度周末。 电影逐渐凝聚紧张气氛。儿子不愿意跟父亲离开。儿子上车后战战兢兢。第二天,儿子回到家,外公外婆害怕地赶快把门锁好,像什么怪兽快闯进一样。母亲一直避开父亲,像做贼心虚,也像躲避洪水猛兽一样。后来,父亲知道母亲和孩子们搬家了,却有意隐瞒,大发雷霆。终于,父亲的真面目显露。可是,此时,父亲来到母亲新家,没有发脾气,却可怜地哭泣了。这是一个小转折,让观众情绪缓一下。接着,女儿开生日派对,不愿意让父亲知道地点。当女儿得知父亲还是知道了,而且在路上时,竟然紧张得上台唱歌也一副哭丧的脸。儿子,女儿,外公外婆,母亲对父亲的避之不及,都一步一步让观众做好心理准备。 当情绪酝酿足够了,砰!大爆发。父亲带着一支长枪,来闯母亲新家,朝大门连开机枪。母亲与儿子吓得崩溃大哭,打电话向警方求救。最终,在父亲几乎要逮到母子时,警察赶到,制伏了父亲。 没有新颖的观点。但,稳打稳扎,把一个简单故事讲好,观众就能感受到诚意。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