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 电影/理论讨论 (8)
- 电影/电影知识 (10)
- 电影/美英电影 (66)
- 电影/观后感想 (163)
- 电影/连续剧 (9)
- 电影/南美电影 (2)
- 电影/卡通类型 (11)
- 电影/大马电影 (3)
- 电影/情节摘要 (242)
- 电影/日韩电影 (11)
- 电影/欧洲电影 (13)
- 电影/歌舞电影 (5)
- 电影/中文电影 (24)
- 电影/中东电影 (1)
- 通告 (6)
- 阅读/电影剧本 (3)
- 阅读/网络课程 (9)
- 阅读/阅读笔记 (642)
- 表演/现场演出 (5)
- Uncategorized (19)
- 写作/生活随感 (21)
- 写作/生活小抒情 (182)
- 写作/老之将至(专栏) (35)
- 写作/偶发小胡思 (43)
- 写作/文学创作 (80)
- 写作/旅游小记录 (72)
- 写作/游戏小虚构 (28)
Archives
Blogroll
Category Archives: 电影/观后感想
Toy Story 4
一群玩具,都在寻找自己的主人。但,他们不是被动的。尤其Woody,化身为暗中天使,守护、保护自己的主人。其实,他们是渴望被需要。这是一种母爱一般的付出。 有一个洋娃娃,天生残缺,所以想尽办法让自己完美,即使伤还他人。虽然,当她渴望的主人还是嫌弃她,她最终还是找到了珍惜自己的孩子。 所以说吗,孩子有喜好。而且,也会长大。玩具像母亲一样,最终必须让孩子离开。比较幸运的,会再次遇上新的主人,再次被赋予新的使命。 比较有趣的是,最后,Woody放弃了自己的这种天赐的使命。她选择追求自己的快乐。他决定放手,让自己的主人离开自己。其实,是他离开主人。他成了独立的个体。 我希望,这系列的卡通应该就此打住。已经很完美了。 如果还有玩具的故事,应该探索目前孩子跟电玩之间的关系。我想,会跟传统的玩具有差别。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Leave a comment
The Night Comes for Us
看不多久,就知道不用太在意剧情。就看武打动作好了。 确实,连续不断的动作场面都让我不断发出啊,哦,呃。。。 可是,到后来,忍不住说了一句:好死了吧? 是啊,一波比一波更残酷和血腥的场面出现。可是,主角就是打不死。 真让人厌烦。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Leave a comment
蓝天白云
妙龄少女冷血谋杀亲生父母,不是不可能。但,导演得掌握好少女的心理。否则,就沦为情节离奇,但没有现实根据的故事。可这部戏的导演,却认真地想讲一个令人同情的社会伦理故事。 电影前半部,少女一直非常冷静,即使警察找到她时,她还是一脸冷漠。在坦陈自己杀了父母时,也像变态的杀手一样,像承认自己杀了两只蟑螂一样,毫无羞愧或者恐惧。可是,当他们杀死了父母时,帮凶好友问她,接下来怎么办?她竟然也给出了一个幼稚少女的回答,没想过。还有,少女对父母厌恶之极。但,为了展示她温暖的一面,让她跟一个回教徒异族和一个男同性恋者做朋友。显然,她就是一个正常的少女,并非心理变态。 导演也喜欢让故事主角在忍无可忍的时候,突然情绪爆发,似乎这就是高潮了。这种情绪的张力非常不自然。情绪的压抑是有渐进的过程的。导演应该在前面部分就不断描绘主角的心理变化。而非把主角刻画成冰冷的杀手。 总之,我觉得,导演没有掌握好少女的心理。一个才十多岁的少女,不该像一个历经沧桑的成熟成人,更不该像一个心理不正常的杀人凶手。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Leave a comment
The Happy Prince
我很喜欢看传记电影。尤其关于艺术家。 能成为传记电影对象,当然表明,他是有天份的。 有天份,也分成两类:耕耘的和浪费的。 Oscar Wilde是属于talented & wasted的类型。(电影的诠释。不可太当真。) 与其说他热爱艺术提供的精神富足,不如说他喜爱艺术带来的名气与物质享受。怎么说呢?最潦倒时,他把仅剩的钱,拿去喝酒和跟年轻少年上床,然后停止创作。我想起,莫扎特没钱买火炭时,以跟妻子跳舞取暖,并且一首接一首地写。 如果真热爱艺术,创作或许能让潦倒的艺术家,得心灵安慰。可是,Oscar Wilde不是。他继续陷入物质的泥沼,沉沦得无法自拔。最终悲惨地离世。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Leave a comment
Nostalghia
这是我所能想到的,看过的第二个用诗的形式拍电影的导演——Tarkovsky塔可夫斯基。 他们的共同点,是不以剧情为主。所以,看了不知道故事背景和发展。 不同点是,Terence Malick的电影诗拍得非常抒情、唯美。而Andrei Tarkovsky的电影诗是充满了意象,非常浓烈。 这部电影的意象,就是一组组精心设计的场景。都是非常有力量的画面。像废弃的屋子、在广场上铜锈的雕像、大草原上的小屋。它们都像摄影一样,以画面表现。跟摄影不同是,电影的镜头会移动。好的移动镜头,需要好的场面调度。这不但靠导演的想象,还有实际的运作能力。这部电影的每一组场景都非常有表现力。导演真的很厉害。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Leave a comment
In This Corner of the World
看完时,内心有被触动。战争的残酷性,最能体现在平民的身上。而且,电影的主角是个躯体孱弱,心灵丰富,个性温和,对人生逆来顺受的女孩。你会常常替她不甘,为何都不多争取,为何对所有人都唯唯诺诺。但,你又会总佩服她的坚韧,乐观,善良。或许,这样的人,才能抵抗时代的大困境。这样的人,才是劫难后的希望。 可是,看完的当下,也有一点不安。但,基于基本情感还是同情主角的,也就没有太在乎。 直到今早,比较认真思考后,觉得真的不妥。女孩在战争中断了半只手,也亲眼看着一个小女孩死去。她虽然也非常悲伤,但都默默忍受。直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她的情感大爆发。她说,为何向暴力投降?这有点黑白颠倒。谁才是暴力?是日本掀起了世界大战,是日本要统治世界。如果说,日本的百姓是无辜的,也不要把矛头指向敌军。是他们自己的国家政府军队,带来了他们的灾难。那些被日军侵略的其他国家的百姓,才是真正的无辜。 如果说,当时的日本百姓就是这个想法。他们被蒙骗。那,今时今日,真相应该公告于世。想要通过一部温情甚至煽情的电影,让大家了解战争的残酷,当然是好的和对的动机。但,想要通过挑起观众的同情心,而模糊了战争的罪魁祸首和无辜者之间的线条,那真的居心不良了。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Leave a comment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几年前,参加了一个从曼谷出发,到River Kwai的一日游。得知,二战时期,日军想要建一条从新加坡一直通到印度的铁路。而这个泰国境内的接口,很关键。为了连接两岸,日军用战奴赶出这条桥来。死伤惨重。 于是,带着这样的背景知识,看这部迟来的经典之作。结果,出乎意料。 带着的偏见是:日军是坏人,英军是好人。然而,电影里的英军将军,领导部下,帮助日军完成这任务。由于这个角色一直说,作为战奴,也需要尊严。于是,完成一项日军没办法完成的任务,体现了英军的荣誉。他还说,战争会过去,但桥会留下。后代将会记住英军的这项伟大功绩。 我还以为,电影是在用另一个角度诠释军人,即用文化、历史更长远的角度。可是,如果日军战胜了,何来英军的荣耀呢?直到,电影尾声时,英军发现了自己的同僚想要炸毁已经完成的桥时,他还尝试阻止了。可是,最后一刻,将军突然醒悟,觉得自己做错了。这时,我才知道,原来电影一直采取批判的角度。 原来,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批判了英军。而电影改编自一部小说。艺术之所以能超越现实与历史,就在于找到更好的角度,赋予新的视角。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Leave a comment
The March of Fools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看喜剧时,总是笑不出来。因为我用错视角了。 像科幻片、奇幻片有它们特定的世界一样,喜剧也有。即使同样是现实世界,不同导演也能拍出不同的风格,比如浓烈艳丽的跟空灵诗意的就很不一样。喜剧,也有它特定的语言构造。 像这部电影中,那些青年总是傻乎乎的,像傻瓜一样。女主角生气了,向男主角喊军事口令,向左向右向前走,他就像机器人一样照做了。如果这时,我还在想:现实中,怎么可能?那就用错了视角了。 这真是我的一个大领悟。虽然来得很迟,依然欣喜。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