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小说家的自白—艾可的写作讲堂》——所谓的“名单”

这是一本不容易读的写作分享。艾可主要以自身作品来谈四个方面:《从左写到右》,《作者,文本,和诠释者》,《文学角色评论》和《我的阅读名单》。

第一部分《从左写到右》最容易读。艾可说自己的写作起点通常是一个发想。而许多故事内容细节,都是日常生活里的资料收集。像艾可是中世纪的专家,也参访了许多教堂与修道院,因此在写《玫瑰的名字》时得心应手。再像写《傅科摆》时,作者从艺术科技博物馆到孚日广场再到艾菲尔铁塔的夜间巴黎散布,还带了录音机记下沿途看到的景色,免得搞错了街名和十字路口的位置。艾可还说,叙事世界的结构决定文体的风格,而文体决定了故事内容。比如《玫瑰的名字》故事背景是中世纪(叙事世界),而文体来自一份中世纪手稿(文体),因此故事内容就得配合了。

《作者,文本,和诠释者》中,艾可主要在反驳自己的评论者的责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经验读者常常会过度诠释文本,像读者以为作者写的就是自己的私生活,或者有些读者倒过来义虚构的世界陶进现实中(在现实中找文本里的世界)。在这个部分的尾端,艾可说经验作者的个人生活偶尔会比文本本身更深不可测。他说的是在《玫瑰的名字》出版以后的某一天,他才发现了一本自己忘却的书本的状况,而这跟小说中的情节完全雷同。1

《文学角色评论》比较有趣。作者探讨了虚构角色与真实世界的差别。比如角色是依靠于读者的文化能力,这跟数学命题或者科学常识不一样。2但是,角色的属性被叙事文本严密地限制住,而真实事物则逝去了就再也追究不回来。3再来,角色是“从言模态”,即安娜卡列尼娜自杀了是真实的但希特勒在柏林的燃料库里被烧毁则是“从实模态”,是得追究是否真实的。最后,角色在文本里是不会改变,永远都是自己行动的主体。4

最后一章《我的阅读名单》,艾可列举了好多写得很棒的段落。他把一系列的排列句,或者对一件事或一个环境的延伸描述称为名单的罗列。他举例自己的作品《波多里诺》的一个段落,是想象一条满是石头的河流的混乱场面。于是,文中从石头的各种尺寸,颜色,和硬度着手。这些物质名称的音韵犹如一场演奏会,让这份名单变得悦耳。这让我大开眼界,因为我从来不知道这就是“名单”。当作者通过想象力,把一个世界里的属性描绘得淋漓精致时,其实是许多细节的排列和创造,和语言驾驭能力的展现。艾可还说,现代与后现代许多文学流派,其实是排列出了混乱没有逻辑的名单,成为打破既定形式的新意识形态的模式,例如未来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新写实主义。而为什么作者喜欢名单呢?艾可的答案是,并不是因为作者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而是对于过度的热爱,一种近乎傲慢的冲动,以及对文字,对多元和无尽的欢快(近乎执着)科学的贪得无厌。5

很期待有一天能读到艾可的小说。他说,曾经有导演说《玫瑰的名字》里的对白长度很适合拍成电影。艾可说,这是因为在设计对白时,是要考虑角色在建筑物里的走廊边走边说的时间长度的。这么一个认真对待虚构的小细节的作家,写出来的一定非常精彩。即使是这本像文学理论的书,也写得非常细致和严谨。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著;颜慧仪译;(台)商周出版;2014年8月5i初版

1,78页

2,89页

3,95页

4,99页

5,213页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