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电影/美英电影

影评

Valkryie《行动目标希特勒/华尔奇丽雅》——还英雄们一部好电影

即使已经知道历史事实,我在看《行动目标希特勒》的时候,还是非常紧张,甚至可以说热血沸腾。这多少跟这部影片的内容的真实性有关,也就是我知道我在观赏一个历史事件。当然,也因为导演将电影拍得不错,让我看得投入。 我想,影片的配乐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反叛者密谋刺杀行动时,在刺杀行动进行时,在斯陶芬贝格( Stauffenberg)逃离作案现场时,音符的密集紧凑让我真替主角们紧张担心。当这伙人以为行动成功了,在兴奋地继续展开接下来的行动时,亢奋的情绪也是由音乐牵引着的。当然,还有导演对镜头的把握。我的一个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当斯陶芬贝格跟随上司来到希特勒面前,冒险让希特勒没有仔细阅读文件下,签下名字。一个远景,左边坐着希特勒一帮人,右边站着斯陶芬贝格和上司,中间横跨着的空间让两头拉得紧紧的,张力十足。还有许多细小的镜头,都刻画出了斯陶芬贝格的情绪细节。比如他坐在客厅里,只看见他的一个侧面, 但是不远处却有一面镜子映出了他的全身。一个孤独,坚定,忧虑的灵魂就此显现了。 看完电影,老公问我:“你觉得他是英雄吗?”我默默地没有作回答。因为我不知道斯陶芬贝格真正的人格如何。后来,老公查了资料,告诉我,斯陶芬贝格的反叛动机并不完全为了人权或者人道主义。他的理想还是建诸在军事上,德国社会主义上。这就跟我的人生原则不一样了。但是,我还是告诉老公:“我觉得,他们是英雄。就基于他们拥有反抗邪恶的勇气,不管他们各自的理念是什么。”我想起,在电影中,斯陶芬贝格的上司,佛罗姆这种左右摇摆,不愿付出却觊觎胜利者的成果的投机者。还有那联络部的总管,在千钧一发时,还是不能听取良心的呼唤,选择了强权者的依靠的软弱者。跟这两种人比较起来,不管是斯陶芬贝格,还是怕事的欧布利克,还是那个斯陶芬贝格委托帮忙联络妻子的那个只是一个无名小卒的小人物,都因为勇敢地站在了正义的一方,而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电影中的情节是很符合历史的。行动当天,会议场所真的更换了。斯陶芬贝格跟助手真的没有启动两个炸弹。在最后一刻,真的有人将包包的位置移开,远离了希特勒。这些都是偶然发生的。都因这些冥冥中的注定,让希特勒再活上了九个月。我万分唏嘘。这九个月里,不知增加了多少的含恨的幽魂。上天啊,你就需要这么公正不阿,不能偏袒一下我们的英雄们吗?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Salt《特工绍特》——纤弱的女英雄

为何一个秘密组织的首领,可以冒险曝露自己和手下的身份,为的只是传达一个命令?我很冒昧的向编剧提议,让这一切背后藏着一个阴谋。不然,观众会生气的,因为编剧太小看我们的鉴赏水平了。 又为何一个纤弱的瘦女子,可以过关斩将,打倒的全都是四肢发达的肌肉男?我也很大胆的向导演提议,找个比较有说服力的男演员吧。或者,真想要表现女人的英姿,我建议让女英雄除了身手象个男丁,也怀有女人的特长比如美色,细心,智慧。否则,大男人主义的思想也太露骨了。 说到底,编剧和导演真以为观众不会介意。《特工绍特》开头就以这么一个悬念开始,然后随后剧情转折离奇,是很过瘾。但是,当一切谜底都被掀开时,编剧与导演的用心就变成了幼稚。性感的安吉利娜朱莉确实看起来很凶悍。但是,那么单薄的身躯,看起来都经不起狂风,真令人怀疑能够打败一个个的大型男。 我想,影片以为只要有曲折的剧情,不用认真考虑背后的逻辑性,就能够欺骗观众。还有,他们也以为只要找一个大名鼎鼎的性感女星,不用在意她是否适合角色形象,就能取悦观众。那,他们真是大错特错。因为这些本意是吸引观众的点子,最终会变成电影的大瑕疵,甚至变成大家的笑话。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Troy《特洛伊》——辜负了好题材

话说,不和女神厄里斯没有被邀到一个婚宴。为了复仇,她想出了一个诡计:将写着“给最美丽的女神”的金苹果送到宴会上。天后赫拉,战胜和智慧女神雅典娜,爱情美丽和性欲女神阿佛洛狄忒因此争夺“最美丽的女神”这个头衔。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就是特洛伊战争的起源。但是,《特洛伊》并没有描述到这个起源。因为,电影尝试将特洛伊战争拍得像发生在现实世界里一样。导演或者编剧这种去除神话色彩的做法,确实让电影看起来更人间化,更像真实的人类历史事件。我对这点并没有异议。只是,电影在不采用故事出处的神话性的同时,也没有表现出故事里的精髓。这,才是我觉得遗憾的。 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一直被人们质疑。但是,关于它的传说,却历代吸引了多少人。尤其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西斯》, 是不断被传唱的经典。能够流传至今,原因就在于,它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这里面包含了爱情与复仇,战争与和平,欲望与权力,荣誉与责任,巧计与阴谋等等主题。很可惜的,《特洛伊》却完全没有发挥出这故事里的戏剧冲突性,更掌握不到这故事里的反映人性的深刻内容。我最大的失望,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的演员无法胜任此角色。当然,这也要归罪于导演无法让她表现出色。反而是另一个女角色,布里塞斯,把角色诠释得更富有情感和情绪。大部分演员,都表演得不错,包括阿加门农,阿基里斯和普里阿摩斯。只可惜,导演并没有让电影整体上整合得好,让这些出色的演技都零散地散落了。 但是,这部电影里的战争场面和独斗场面却拍摄得很好看。浩大的战争场面让人看了也热血澎湃。阿基里斯也 确实很有个人魅力。但是,要知道, 在2004年,这部影片是史上制作最庞大,最昂贵的电影。花了这么多钱,只把战争拍得好看,我想,是不是太不便宜了?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Before Sunrise《日出之前/爱在黎明破晓时》——心灵交汇之时

一首巴洛克古典乐曲开启了《日出之前》的帷幕,没有比这更恰当的了。因为古典乐是源远流长的,巴洛克古典乐是平稳工整但暗藏热情的。如果有一段爱情像巴洛克古典乐的话,那就是说这段爱情是真挚陈恳的,理性认真的,但里内却热流暗涌的。 这对年轻男女,在火车上邂逅。原本他有他的方向,她也有她的目的地。但是,为了延长这段短暂的相聚,在太阳即将下沉之时,他们相约在太阳再次升起来之前,共同游历这个不在计划内的地点——维也纳。两人就有了一段不一样的行程。 这个小伙子和这个小姑娘,正值青春。他们都对人类怀有热情,对世界充满好奇。在两人的对话里,小姑娘发表了对政治,国家的意见;小伙子发表了对社会,文化的质疑。两人都对他们的家庭感到不满,想要叛逆,但却正因此表现出他们内心对人类社会的美好祝愿和憧憬。他们也是敏感的,善感的。两人脑里都充满美丽的想象,奇特的幻想。这一行程上,他们不断碰上戏剧,舞蹈,现代乡间音乐,古典音乐,诗歌文学等等,他们不但没有觉得沉闷,反而细心欣赏。在一来一往的对话里,两人仔细地体会对方的情绪感受,不时产生共鸣。这些谈话的内容,虽然都是零散而没有系统的,却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两人年轻旺盛的生命力。 他们无所不谈。毕竟还是两个不一样的个体,他们也发生了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比如对于爱情与责任的负担意愿,对于男女之别的争论。但是最有趣的是,当两人最终来到了性交的课题上时,小姑娘坦诚说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段浪漫的一夜情,但是在谈了许多话以后,就不再想要跟他上床了。女人在交心了以后,在心灵上被触动了以后,就不能再将性爱当成随性的玩意儿了。男人就没有这个问题。这就是男女之间最大的区别了。 我非常喜欢最后几个镜头。他们曾经路过的小巷,曾经漫步的河畔,曾经游历的坟场,曾经卧躺的草地,景物都依旧,就是少了他们的身影。空中流荡着另一首巴洛克古典乐,在静悄悄的景物里,充当了回忆的使者,带领我们回味这对新恋人的,那些心灵交汇的,暗藏心底的,激情澎湃之时。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Inception《盗梦空间》——梦底下的逻辑

Christopher Nolan没有让期待的人失望。《盗梦空间》又是一部整体结构复杂富逻辑性,但又不忽略细节的严谨和创意性的一部大电影。我所谓的“大电影”,就是制作大,电影内容庞杂,电影时间也长的电影。 先说《盗梦空间》里复杂的结构。首先,这是一部关于盗梦的电影。关于梦的理论,盗梦的过程,电影已开始就试图解释清楚。但是,对观众来说,只有在电影后面直接呈现时,才弄清楚了这些理论。这是因为电影的节奏非常快,让人还来不及细想的时候,就必须追赶着故事情节了。我想,导演是有意这么做的。接着,就是Dom个人的故事,围绕在他与他的妻子的关系。这条情节线,是揭开一个秘密的过程。我必须赞许,编剧(也就是导演)的谜底让人惊讶。这个部分,是电影里的感情戏,比较煽情。最后,也就是电影里最主要的部分,整个盗梦的过程。这部分,是电影里的动作戏,比较紧张刺激。而,这部分又分成好多层次,也就是在不同层次里的梦境里的故事。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第二层,在一间酒店里。它让人想起The Matrix。但是,即使灵感是取自其他人,导演还是完成了很有创意的再创造。最让人失望的是第三层, 雪地里的动作戏。其实,因为动作戏不是导演所擅长的,所以跟其他曾次的梦境比起来,缺少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就逊色了许多。最后一层,在潜意识里,也是很有趣的一层。这层看起来像世界末的景象,但却又很壮观。因此,电影在结构上复杂,除了有悬疑的,感情的,还有动作的。更难得的是,各个部分除了各自精彩以外,还互相衔接,让整体完整。 梦,通常给人的觉得是朦胧神秘的。导演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将一切用逻辑砌叠。我们所熟悉的许多电影里的梦的情景,都是天马行空的,无中生有的。但是,在《盗梦空间》里,一切都有理论根据的:梦里的投射来自日常生活,梦里的潜意识是会自卫的,梦里的时间的长短跟现实世界是不一样的等等。编剧试图将梦里的一切都诉之理论,解释清楚。即使有一些空间的逻辑悖论,比如那循环的楼梯,也是建立在逻辑上的,而不是混乱混沌的。换句话说,导演还是用逻辑来把梦里的非逻辑部分讲清楚。 我觉得,看Christopher Nolan的电影,就是要跟寻着他的逻辑思考走。看第一遍,你会被他建构的层层逻辑关系困着。多看几遍,才会在他的逻辑大厦里边走边欣赏。 但是,要把一部“大电影”拍得好,拍得完美,是很难的因为复杂的结构和庞杂的内容里难免会有漏洞。我想指出这部电影一个小细节,却是很大的漏洞:Dom不能够回家看孩子,为何孩子不能出国来会他呢?虽然整体而言,《盗梦空间》很好看,但是我还是觉得它不完美。反而像《记忆碎片》(Memento) 这样的小电影,虽然小巧,却很玲珑精致。或许,《盗梦空间》比较能赚钱,但是我确信,《记忆碎片》这样的佳作,才会是Christopher Nolan的代表作。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1 Comment

Sunshine《太阳浩劫》——人类心中的光芒

话说太阳即将死亡。地球一片寒冬。人类已经来到旅途的终点,将在阴冷中灭亡。但是,在黑夜里,人类心中仍然有光芒。这个光芒,反而被那个疯狂的虚无者说出:“人类的科学,我们所有的希望,我们的梦想,都是愚蠢的。”(All our science, all our hope, our dreams, are foolish.)可是,他说的不全对。人类的希望和梦想并不愚蠢。正是这些希望与梦想帮助人类抵御寒冬。而八个怀着人类心中的这点光芒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离开了最亲爱的家园,从地球出发,朝太阳航行。他们的任务将是在即将死亡的太阳里,创造一个新太阳。对,他们就是要让太阳重新燃起,让太阳重新照耀地球。 这八个人承载着人类的命运。旅途中,他们发生了争执:群体主义者的以集体利益为主和人道主义的不牺牲任何个人性命之间的冲突。他们也互相责备了:希望将挫败推卸到个人替死鬼身上。他们也会害怕:虽然为伟大事业已经准备牺牲,却仍然对未知害怕。他们之中也有自私的:生还可能只落在一个人身上时,就利用权力自我争取。 无论如何,《太阳浩劫》让这八个人代表了人类心中的希望与梦想。当疯狂的虚无主义用尽办法破坏他们的使命时,他们一个个表现出了崇高的人类尊严。八个人都是非常专业的,因此也就缺少了一般电影都会有的爱情主题。这也是说,八人都是怀着人类的希望与梦想,将自己奉献给人类事业的,没有个人情欲私心。 最终,八人中没有一个存活。但是,最后一个生存者的死亡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他在自己创造的太阳诞生时胜利地死去。那一幕,他被红艳艳的烈火光芒包围,金碧辉煌,何等壮烈。 疯狂的虚无主义者说,人类将变成灰烬。结果,他错了。影片前面部分,医生在餐桌上对大家论述了一些形而上学的道理。他说:“太阳的光明令人振奋。在黑暗中,我们是浮着的。因为黑暗是某些东西的缺席,是真空的。光明会包围你。它像是你的一部分一样,成为你。”我想,黑暗所缺乏的,就是:那即使八人已死去,却仍然存活在他们心中的,继续发射着光芒的,对人类的希望和梦想。 太阳终于重新燃烧。人类心中的光芒也终究会继续发亮。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Black Swan《黑天鹅》——“完美”的瑕疵

“完美”,放置在不同抽象概念和具体个体上,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黑天鹅》讲述的就是一个少女如何从一只完美的白天鹅,蜕变成一只完美的黑天鹅。白天鹅甜美,脆弱,无瑕疵;黑天鹅则妖艳,强悍,具破坏性。因此,在少女内心的黑天鹅最终成功破茧而出时,她身上的黑暗面也自我侵蚀,自我毁灭了。这是“戏中戏”的内容,是《黑天鹅》里的芭蕾舞剧里的角色的内容。 将“追求完美”这个主题放到戏里看吧。“黑天鹅”这个角色的原来面貌是一个芭蕾舞者。这个舞者在自己事业上所倾注的精神和体力是巨大的。为了让自己的表演完美,她不但在肉体上忍受着刺骨的疼痛,更在精神上承受着磨人的煎熬。最终,她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迎来了观众如雷的掌声。但是,她如愿以偿的同时,却也将自己的身躯和心灵都牺牲了。 所以说,“完美”本身是个空洞的概念。只有放置在某一具体事物上来描述,才有了具体性质。但是,具体事物的完美,对另一事物来说,就是弱点了。白天鹅的完美是温柔甜美,但是对要求黑天鹅素质的监制来说,白天鹅就是软弱。因此,或许导演Darren Aronofsky的这部《黑天鹅》告诉我们:在追求完美的时候,要知道所谓的“完美”是有局限性的。 当个完美的白天鹅,或许只是变成一个脆弱,易受伤害的甜美少女。当个完美的黑天鹅,则需要将自己全身心都葬送。换个角度看,一个专业表演者,要求完美地呈现自己,其实背后的代价也是得不偿失的。而,当“完美”背后是埋葬了这无数的赔偿的时候,它还是“完美”吗?这或许见仁见智吧。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

Back to the Future«回到未来»——难以超越的原创性

«回到未来»系列共有三集。一连几天把全系列看完以后,还是觉得第一集是让人赞许的。如果只有第一集,那«回到未来»将是一幅完美的画像。但是,增加了接下来的两集,就活脱脱是画蛇添足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多余的第二,第三集,反而更衬托出第一集的点子新颖,结构简单严谨。简而言之,第一集整体上呈现出原创性。也因此,它成为了科幻电影的经典。 1985年,«回到未来»第一集放映。超过二十五年以后的今天再重看,我们仍然觉得它有自己非常独特的风格和味道。说到底,这种独特性归功于写作者与导演在形式技巧上的高超掌握。首先,影片在情节的节奏上控制的很好,让人觉得很干净简单。反观后来的两集,就让人觉得过于冗长而邋遢。然后,这种干净简单却又不会让人觉得沉闷,因为电影内容采取一种幽默轻松的格调。两个时代的年轻人相碰和两代人换时空相聚,产生的文化冲撞,制造了许多有趣的笑话。所以,配合这个内容,电影的对白,演员的表演,情节的安排,都不是写实主义风格,而是带点夸张的喜剧性。可以说,也是这一切的完美结合,让第一集的«回到未来»让人看了觉得新鲜又好玩。 第二集试图在情节上增加复杂性。所以,主角在过去,未来和现时时空上来回穿梭。问题是,这种复杂的情节结构处理得很粗燥,反而现出了许多漏洞。反观第一集,就简单得掌握好两个时空上的细节,在细微的方面(比如过去和未来的同一个场景上的变化)处理得小心精细,就很能够说服观众。第三集试图在内容上增加一点爱情元素。但是问题是,这一集在情节的处理上已经失去了第一集的原创性。尤其电影尾部花了很多时间在拍摄追逐的动作场面,其实是没有创意的做法。第一集里许多生动搞笑的情节都不复存在。 看了三集«回到未来»以后,我们可以这么说,所有的创作,最重要的是能够想出一个独特的点子。电影的名字“回到未来”,其实就说明了这个点子的原创性。为什么不是“回到过去”,为什么不是“从未来回来”,而是“回到未来”呢?这么一个词句的重组,就表现出作者的创意了。可惜的是,编剧和导演在第一集的成功回响以后,无法再想出新颖的点子,只在第一集的形式上增添无谓的内容或者情节,所以就落得画蛇添足了。 但是,即使«回到未来»不是整个系列都拍摄得很棒,我们还是必须肯定第一集的«回到未来»的。毕竟,很多时候,电影的商业性起着很大的作用。或许,«回到未来»的创作者在拍摄第二集和第三集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过它们能延续或者超越第一集的独创性的。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