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iem for a Dream《梦之安魂曲/噩梦挽歌》——可以美丽,可以可怕

《梦之安魂曲》和《噩梦挽歌》之间,我做了以下的思考。

《梦之安魂曲》里的“梦”,好像带有褒义,更趋向于“美梦”。这没有错。电影里,每个人都怀有美梦。终日以电视为伴的妈妈,梦想要上电视,被人关注。深爱着女友的男孩,梦想拥有美人的笑容,为她创事业,为求她快乐。男孩好友,梦想能重投母亲怀抱,好好爱着自己的母亲。心里有梦,并不是罪过。美好的梦想,其实很宝贵,也很美丽。

只不过,导演(Darren Aronofsky )的摄影技巧却告诉观众,“梦”并不完全美丽。在分成两半的荧幕上,我们看见母亲躲在门后面透过钥匙洞看孩子,孩子在门外对母亲抱怨嚷叫。在好几个简短的放大镜头,剪接成一组快速尖锐的镜头里,导演告诉我们吸毒是那么简单便捷,却又那么难以摆脱。导演也把摄影机放在人物身上,让他们在移动时,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郁闷和苦楚。还有,当画面里的人物在呻吟挣扎,苦苦求救时,荧幕上的画面会频密地震荡,像将要被划分割裂掉一样。

那,是不是《噩梦挽歌》更切题呢?也没有错。妈妈因为内心孤独寂寞,为寻求暂时的安慰,才不惜吃药减肥。结果,电冰箱变成了怪兽,台下观众取笑她贫困潦倒,美梦变成了噩梦。一对恋人,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对方的幸福,却不脚踏实地,一味寻求捷径。结果,为了钱财出卖肉体,为了毒瘾出卖尊严,为了短暂的愉悦出卖了美好的梦想。

但追根究底,电影名称是Requiem for a Dream。 所以,我认为,《梦之安魂曲》译得更贴切的。导演想说的应该是,“梦”是中性的。梦可以美丽得像一个窈窕淑女,穿着艳红的裙子,站在桥头上,回眸对你微笑。梦也可以可怕得像自己跑到桥头,猛然发现她已经消失,一转身就掉进万丈深渊里,终于粉身碎骨。我想,导演是为那些敢于发梦,敢于追求的人谱这一曲“安魂曲”的。导演既歌颂他们的勇气与坚毅,也为他们的愚蠢与执着感到惋惜同情。梦,究竟可以美丽,也可以可怕。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电影/美英电影.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